惠州豐湖書院當代印記

        提起惠州古代文化教育界的功臣,大家就會下意識地想到蘇東坡。然而,在不少惠州市民的心中,清代惠州知府伊秉綬復建豐湖書院,訂立學規,重教育興文化,同樣長久影響著惠州文教的發展。

        “敦重”學風傳承至今

        惠州西湖內,有一處小島嶼,名為“豐湖半島”,島上湖光瀲滟,古樹蒼天,沿著小石路漫步,可到達豐湖書院,書院760多年建立,清代遷建于此,新中國成立后發展為惠陽師專—惠州大學—惠州學院所在地。

        2009年惠州學院從豐湖書院遷出后,原地按照宋代風格重建,成為一個集文化、休閑、旅游、園林等為一體的西湖核心人文生態景觀,包括文學院、書畫院、藏書樓、文昌閣和湖水軒等建筑,書院建筑古樸典雅,園內小景、亭臺樓閣一應俱全,環境清幽,偶有鳥語蟬鳴,游客在其中也悠然自得。

        “這個‘重’字怎么少了一撇,是損壞了嗎?”剛踏入書院,來自廣州的游客吳女士就被堂前書寫著“敦重”二字的石碑所吸引。豐湖書院工作人員解釋稱,這原是伊秉綬的墨寶,石刻是按照其歷史原貌復刻而來,并非缺失損壞。

        據《豐湖書院記》記載,豐湖書院在清代重建時,惠州知府伊秉綬為書院的頭門撰書了楹聯:“學焉得其性之所近;覽者將有感于斯文。”又于門廳大書“敦重”二字,并作跋語說:人需厚重也。重則威儀整,學問固。所以語云: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是之謂乎。余故于廳內題“敦重”二字以銘之。

        記者了解到,惠州學院從豐湖書院遷出后,也在學校進門最顯眼處,立了“敦重”石碑,意在傳承“敦重”學風。


      豐湖書院里,“敦重”石碑儼然立于地上。

        “豐湖書藏”蹤跡可循

        “豐湖書藏”盛名為何流傳至今呢?豐湖書藏是梁鼎芬任職豐湖書院山長時所創。關于豐湖書藏的建立,梁鼎芬在豐湖書院的高足李綺青曾作文追述:“……書院之西,建樓三楹,四部略備,名曰書藏。既定借書之約,復設掃蠹之傭。親手題簽,自裝部目……蓋書院之有書藏,由惠州始也。”它標志著惠州乃至嶺南地區從管理森嚴的藏書閣向現代化、民間化的圖書館邁進。

        豐湖書藏具備了近現代圖書館管理制度之雛形,尤其是豐湖書藏中的“四約”(借書約、守書約、藏書約、捐書約四部分,共計五十六條細則),在清代藏書規章中,以其條目為最多,內容亦最為詳備,很多已具備了近現代圖書館管理制度之雛形,至今仍有不少細則仍在沿用。

        據記載,在梁鼎芬及后繼者不斷努力下,豐湖書藏藏書逐年增加,最多時達10萬冊,是廣東早期較具規模的圖書館之一。

        隨著歷史的發展,豐湖書藏先后經歷了惠州市圖書館、慈云圖書館幾個發展階段,按理來講,豐湖書藏內的書籍均可在慈云圖書館中找到,但由于歷史的原因,豐湖書藏目錄早已丟失,收藏的書籍也多數被毀去。

        目前,惠州市慈云圖書館正在進行古籍的詳細梳理,但由于館內從事古籍工作人手緊缺,任務艱巨過程漫長,現暫時只發現《陶淵明文集卷第四》和《桐陰論畫二編目錄上卷》兩冊書上印有“豐湖書藏”的館藏印。

        文/圖 羊城晚報記者 林海生

      編輯: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