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不斷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管理

      原標題:

        我市不斷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管理

        提升軟實力煥發嶺東名郡時尚魅力

        惠州地處五嶺之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了這座城市獨特的精神內涵和人文魅力。

        市黨代會報告提出:“煥發嶺東名郡時尚魅力。”并指出,“加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管理,積極參與‘海絲聯盟’交流合作,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打造文旅、商務、康養融合發展的新型消費集聚區,建設大灣區區域消費中心城市”“實現文明實踐站所全覆蓋,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典范區”等。

        文化內涵

        籌建惠州基地考古標本庫房

        11月12日,2021年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聯席會議在寧波舉辦。在此次會議上,惠州正式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海絲申遺城市聯盟”成立于2018年,旨在實現“海絲”遺產的整體保護和持續發展,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包含惠州在內,目前共有28個城市加入該聯盟。

        成功加入“海絲申遺城市聯盟”的背后,是惠州對文物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深挖城市內涵的不懈執著。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持續開展歷史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理,增強城市文化內涵,彰顯了惠州“嶺東名郡”的豐厚底蘊。

        近年來,惠州文化文物部門深入挖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產價值,持續推進以惠東白馬窯址為中心的“海絲”史跡的保護利用。

        2015年2月,市政府將白馬窯址列入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其后,市、縣文物部門深入挖掘其內涵與價值,積極推動省保申報工作,窯址于2015年12月被省政府列入第八批文物保護單位。

        在扎實做好保護工作的同時,我市還有序開展了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相關研究等工作,多次邀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展調查、勘探工作。勘探結果顯示,白馬窯是廣東省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窯場,是廣東明代最重要的仿龍泉青瓷窯場,在我國明代海外陶瓷貿易體系中地位重要。

        2020年,為研究白馬窯的窯爐結構、生產方式等內容,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我市邀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屬白馬窯址群的三官坑窯址實施了主動性考古發掘,面積500平方米,清理龍窯2座,出土各類遺物千余件,目前正在開展第二次發掘工作,以進一步厘清窯址的年代、布局和結構。

        記者了解到,依托考古發現,我市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籌建惠州基地考古標本庫房,并主動申報將其納入“十四五”時期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建成后將是廣東全省最大的陶瓷標本庫房,并將結合標本庫房建設惠州區域性明代仿龍泉青瓷窯址研究中心。與此同時,正在謀劃建設白馬窯址國家考古公園。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在惠州遍地開花,這是村民在博羅縣觀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唱歌跳舞。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文明實踐

        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316個

        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惠州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開展文明創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等,不斷滿足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讓文明之風吹拂惠州大地。

        目前,我市共建成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1316個,其中包括:實踐中心7個、實踐所75個、實踐站1234個,并拓展建設形成“中心、所、站、基地、點、戶”六級陣地網絡,實現縣鎮村全覆蓋,真正把陣地建到群眾“家門口”,堅持“一中心多站點”原則,打造縱向橫向陣地網絡,讓黨的創新理論在這里及時傳播、地方發展要事在這里共商共謀。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市所轄7個縣(區)中,有2個全國試點(博羅縣、惠東縣),2個省級試點(龍門縣、惠城區),3個市級試點(惠陽區、大亞灣區、仲愷區),3個縣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金,籌集資金達到7600余萬元,4個縣(區)建成了5個文明實踐云平臺,全市成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3380支,開展文明實踐活動12萬余場次,服務群眾300萬余人次。

        接下來,我市將繼續鞏固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一方面,加大各級經費投入力度,充分發揮文明實踐基金會作用,為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可持續和志愿服務常態化開展提供堅實保障。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開展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不斷提升志愿服務能力水平,提高新時代文明實踐群眾參與率、知曉率、滿意率。與此同時,還將綜合運用各類宣傳載體和文化陣地,積極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博羅縣觀背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有圖書館。惠州日報記者王建橋 攝

        新型消費

        “雙11”期間惠州農村網絡零售額全省第二

        剛剛過去的“雙11”,惠州農村網絡零售額達4.49億元,居全省第二位,其中惠東縣、博羅縣和龍門縣位居惠州前三。

        如何培育壯大新型消費方式,我市提出要拓寬新型消費載體,并將目光投到了社區便民商業、農村電商、進口商品“保稅+新零售”體驗店等領域。其中,發展農村電商便是要“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推動惠東縣、龍門縣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及博羅縣創建省級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工作,鼓勵通過電商帶動惠州農產品銷售,引領農民增收致富,形成農村消費持續增長的良性循環。

        今年以來,我市結合“辦實事開新局·十惠行動”,大力推動農村電商惠農,并指導龍門、博羅、惠東3個示范縣整合優勢農產品資源,大力開展農產品上線,推動優質農特產品在各大電商平臺開設特色產品館,開展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為發展假日經濟、夜間經濟等新業態,我市積極發掘居民消費潛力,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如鼓勵“文、商、旅”進一步融合,以文旅項目帶動商業消費,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參與夜間經濟。通過舉辦音樂會、歌劇表演等文化藝術演出,推出夜間游覽項目及夜間娛樂精品,打造特色夜市、美食街區、手信旗艦店,打造夜間消費網紅打卡地等,搭建一批“夜游、夜賞、夜購、夜品、夜娛”等主題場景,帶動夜間消費人氣和流量,充分激發夜間消費潛力。

        目前,惠州市區包括水東街、祝屋巷等多個夜色經濟“打卡點”已初步形成。比如水東街,每至夜間,兩江四岸的燈光、江風令人流連忘返;頗具歷史古韻的祝屋巷,也在街區、道路、燈光、導視系統、文化節點等基礎功能設施升級改造后煥然一新,街區的眾多私房菜館、小酒館、民宿,都成為外地游客和市民熱捧的網紅店。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譚琳 劉煒煒

        短評

        生態優 生活悠

        近幾天冬寒漸緩,市民在繁花簇擁的江邊散步、健身,孩子們在暖陽下追逐嬉鬧,優質生態環境加持下的生活讓人樂在其中。秀美的風景,清新的空氣,詩意生活空間,展示著當代都市生活魅力。

        生態環境優美,市民生活閑適。城市之“優”,撐起市民生活之“悠”。城市因人而筑,人因城市而更好。城市千方百計保生態“優”環境,人民群眾追求的“生活”和“生態”才能得到滿足,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才能越來越牢固。

        惠州讓人來了就不想走,值得一提的是,這里不僅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還一直保持著“優”環境的強大動力。最近又有“新料”。市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統籌規劃建設“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園里”的優美花園城市。報告甫出,市民點贊。皆因美好生態環境乃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撐,而惠州正以扎實行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生態是寶貴資源,環境是幸福支撐。大力推動全域統籌規劃建設,讓城市更加整潔美麗,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惠州人居魅力必將與日俱增,高質量發展動力一定會越來越強勁。

        (凌保康)

      編輯: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