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黨代表熱議聚力實體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原標題:
      市黨代表熱議聚力實體經濟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堅持產業集群發展 建設新型工業強市

        過去五年,惠州聚焦發展實體經濟,打造“2+1”現代產業集群,經濟總量穩步提升,全省“第五城”地位日趨穩固。經過多年積累,惠州產業已到了由散轉聚、由大轉強的關鍵階段。市黨代會報告提出,聚力實體經濟,走穩高質量發展之路,堅持產業集群發展,又快又大、以大帶小、強鏈補鏈延鏈,建設新型工業強市。出席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的市黨代表在分組討論中,對惠州聚力實體經濟踴躍發言,談感受、提建議、表決心。

        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

        林飛鳴同志表示,市黨代會報告把惠州發展放入全國、全省層面謀劃推動,政治站位高、發展方向明、大局意識強、城市定位新、惠民措施實,充分體現市委把方向、管大局、做決策、保落實的能力。各級各部門要堅持政治引領,結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組織好市黨代會報告的學習;要找準角色定位,大亞灣、仲愷要發揮好經濟發展引擎作用,對照報告提出的目標任務,繼續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要以實干的作風抓落實,力克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擔當作為、攻堅克難,加快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為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重點打造重大項目和平臺

        市黨代會報告提出,要錨定“2+1”現代產業集群不動搖,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數字化轉型。

        “聚力實體經濟發展,龍門要做好‘四個突出’。”市黨代表、龍門縣委書記段致輝說,突出產業集群集聚發展,以大健康產業園建設為重點,加強園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持續優化園區發展軟環境,不斷提升園區對全縣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突出產業轉型升級,對標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堅決淘汰落后產能,著力發展天然氣、光伏、抽水蓄能等清潔能源項目,推動竹木加工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水泥建材產業綠色化智能化改造;突出強化項目引擎功能,聚焦優勢產業延鏈補鏈強鏈,以大項目、大企業為抓手,強化“以大帶小”,鼓勵國企積極參與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發揮重大項目工作專班作用,扁平化推進項目建設;突出創新要素集聚,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大科研投入,加快完善創新平臺,持續激發企業創新熱情,積蓄創新人才動能。

        建設高標準現代產業園區

        市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堅持聚焦“3+7”園區不動搖,堅持集群集約發展不動搖,堅持延鏈補鏈強鏈不動搖。

        “惠城區將牢牢抓住發展這個牛鼻子,堅定不移抓好實體經濟,集中力量打造千億級產業園;堅持狠抓項目,推動項目量質齊升,實現量變到質變的升華!笔悬h代表、惠城區委副書記、區長翟樹宇說,堅持工業強市,惠城區目前仍缺乏百億級企業,需要加大力氣培育龍頭企業和“壓艙石”項目。為更好地服務企業,惠城區將著力提質增效,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盃I商環境的優化是系統工程,既要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更需要領導干部有‘店小二’的服務意識,才能真正建立起完善的、軟硬兼備的營商環境,讓營商環境成為惠城區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位于三和街道的象嶺智慧產業園區的建設到了關鍵時刻。”市黨代表、惠陽區三和街道黨工委書記幸芬介紹,象嶺智慧產業園是惠陽打造的兩大千億級產業園區之一,將聚焦實體經濟,按照“一園四區”規劃,牢牢把握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趨勢,高標準打造數字化電子信息產業園,持續高標準推進園區土地盤整、基礎設施建設、招商選資等工作,并積極探索和完善適應現代化的園區發展和管理科學的創新體系,統籌做好園區存量和增量這兩篇文章,推動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

        提高“惠企利民”政策兌現效率

        “市黨代會報告提出,提高‘惠企利民’政策兌現效率。我們今年已編制了‘惠企利民’民生政策清單,接下來將借助全省統一的‘粵財扶助’平臺,進一步提升政策實施效率!笔悬h代表、市財政局局長何國斌指出,將對照市黨代會報告提出的目標和任務,持續強化財政資源的統籌和管理,立足本地拓寬財源建設,強化依法加大稅收征管力度,想方設法盤活資產資源;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多管齊下抓好財政收入。市黨代會報告提出,“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政府過緊日子,讓群眾過好日子”。這就要求財政部門制定涉及財政支出的政策時,一定要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增強可持續性,做到更接地氣,通過強化支出標準,促進提升政府效能。

        市黨代表、高盛達控股(惠州)有限公司總裁、COO(首席運營官)鄧睿說:“惠州為企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市黨代會報告描繪了惠州發展藍圖愿景,我感到非常振奮!备呤⑦_是惠州本土成長起來的企業,抓住半導體顯示、物聯網等產業發展機遇,企業快速成長。目前該公司位于陳江的新基地正在規劃,預計投資規模10億元,將帶來40億元左右的年產值。公司正謀劃新的發展格局,從最開始的市場驅動變成“技術驅動+市場驅動”,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今年研發投入超1億元,預計明年將突破1.5億元。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馬海菊 侯縣軍 謝寶樹 游璇鈺 李向英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