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樓上科學家 樓下企業家
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創新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寫入推廣文件
深圳,全力打造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惠州,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創新,成為深惠兩市高質量發展的源動力、磁力場。在深圳,曾經一灣淺水,已筑成創新高地:深圳科技型企業有7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020年底已逾1.8萬家;在5G通信、基因測序、無人機、新能源汽車、超材料、柔性顯示等領域,深圳的創新能力已躋身世界前沿。
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先后走進深圳光明科學城、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等創新高地,探尋深圳動力不竭的發展密碼。當前,惠州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通過借鑒深圳等大灣區先進城市創新理念和模式,推動創新平臺共建,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助力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采訪團參觀前海展示廳。
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1.8萬家
創新,是深圳40年動力不竭的發展密碼,“自主創新”是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成為深圳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20年,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8萬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7.1%,產業能級穩步提升。
2018年,深圳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光明區集中布局大科學裝置群、建設科學城,這個總面積99平方公里的片區開啟“光速成長”:合成生物研究重大基礎設施主體樓今年1月封頂,深圳合成生物學創新研究院匯集來自全球合成生物學領域800多名精英,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已投入使用,深圳灣實驗室等高端科研機構陸續落戶入駐……
樓上科學家、樓下企業家。讓采訪團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該中心在國內首創“樓上創新樓下創業”綜合體模式,在一棟樓里形成一個集中度極高的“科研-轉化-產業”微生態鏈,不僅打破從科學發現到產業發展空間壁壘,幫助科研成果實現“0-1”“1-10”的發展路徑,也解決了初創企業缺乏設施和技術平臺的瓶頸,縮短原始創新產業轉化時間周期。其創新模式被國家發改委寫入推廣47條“深圳經驗”文件。
在光明科學城左岸科技公園展廳,先進表征綜合粒子設施、自由電子激光、材料基因組、腦解析與腦模擬等新設施、新材料、新技術項目讓人目不暇接。據了解,光明科學城以重大原始創新策源地、粵港澳合作創新共同體、中試實驗和成果轉化基地、體制機制創新綜合試驗區為發展定位,計劃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唯一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特色平臺,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重大平臺,合作區深圳園區的獨特優勢吸引了一批香港及國際優質科研機構和人才。“深圳園區實質推進和落地高端科研項目逾百個。”講解員介紹,項目包括未來網絡試驗設施、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等,該合作區正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深圳創新,動力依然澎湃、活力持續迸發。以光明科學城為集中承載區,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建設版圖日漸清晰:光明科學城重點布局科學設施集群、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創新集群“三大集群”;以深港河套地區為核心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啟動建設,將成為科學中心門戶區;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匯聚眾多高校和科研機構,聚焦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將成為科學中心的突破區……
惠州在對接深圳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大有可為。以贛深高鐵為重要紐帶,惠州積極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高標準建設潼湖生態智慧區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強與廣深港澳開展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合作,聯合澳門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中醫藥實驗室,努力打造國家級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加快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躍進
創新,驅動深圳接連承擔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重要戰略任務,不斷向創新鏈上游攀升,加快實現從“跟跑”向“并跑”“領跑”的躍進,這與深圳積極構建有利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完善高效的保障措施密不可分。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位于深圳市福田區南部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接壤處,面積3.89平方公里。深圳市政府出臺《關于支持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建設國際開放創新中心的若干意見》,全力支持深圳園區開發建設。為加快籌集科研空間,支撐科創資源快速集聚,深圳園區先期整備47萬平方米優質科研空間投入使用;已開工建設深港開放創新中心、深港科創綜合服務中心兩個全新創新載體,將新增30萬平方米科創及配套空間。
深圳市福田區出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科研及創新創業若干支持措施》和18個配套文件,探索國際先進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提出選題征集制、團隊揭榜制、項目經理制等6大創新機制,同步制定6個實施細則,將創新政策落地化、可操作化。圍繞香港與內地科研合作的難點痛點,形成涵蓋“五流四制”系統化、集成化政策框架體系。
深圳光明區早在成立之初,便明確了打造“質量型創新型制造強區”目標定位,以升級發展優勢產業、積極扶植戰略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的思路,對全區產業進行中長期規劃。針對科創企業,光明區規劃產業轉化區,建設成果轉化平臺和產業創新平臺,培育和布局未來產業。目前,轉化區內已形成以華星光電為龍頭,以旭硝子、日東光學和萊寶高科等企業為代表的完整液晶顯示產業鏈。
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深圳市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打造“前海模式”,在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等方面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645項,其中在全國復制推廣65項、全省復制推廣82項、全市復制推廣203項,率先實施企業注冊登記“證照分離”、注冊資本認繳制等一批原創性、引領性、系統性改革舉措,打造跨境人民幣貸款、跨境雙向發債、跨境雙向股權投資等“六個跨境”金融特色品牌,形成了“前海模式”。
與位于惠州仲愷的港澳青年創業基地一樣,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是立足為深港青年設立的創新創業孵化載體,重點支持智能硬件、AI和芯片設計、移動互聯網、文化創意等四大領域。截至9月30日,夢工場已累計孵化創業團隊545家。“如果有機會,我們希望公司入駐惠州,為更多港澳青年創新創業者服務。”融創(深圳)孵化器有限公司合伙人鄭麗萍說。這與惠州大力實施孵化器倍增計劃,在深圳等地設立異地孵化器,鼓勵支持深圳孵化器運營管理公司來惠共建科技企業孵化器的想法不謀而合。
惠州在“融灣入圈”中建設創新資源產業化集聚地。計劃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服務大灣區科技企業在惠設立研發基地。健全以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指標的融資評價體系,鼓勵深圳風投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投資惠州企業。推進珠三角(惠州)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建立完善全要素孵化育成體系。聚焦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成果,鼓勵大灣區高校、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聯合揭榜攻關。
文字: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 劉豪偉 盧泓宇
圖片:贛深高鐵五城黨媒聯合采訪團記者 湯渝杭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