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發力“雙區”建設 加速深度“融深”
惠州加快與大灣區城市群協同合作借鑒互動共享互通
企業從深圳落戶龍門后,惠州市深同躍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饒志文過上了深圳都市圈“一小時生活圈”日子:早上從深圳家里出發,開車走武深高速,一個半小時到龍門大健康產業園,進公司忙碌一天后到運動室放松。夜幕降臨,他再驅車回家。
家住惠陽淡水、在深圳龍華上班的工程師楊文豪的“一小時生活圈”由廈深鐵路聯接起來:從惠州南到深圳北只要30分鐘,7點多出門、9點到事務所打卡剛好。即便加班,他也常常趕晚上10點的“軌道的士”回家,安穩睡上一覺。
“十四五”開局之年,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和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員的惠州,全面吹響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行動號角,在城市規劃、交通建設、產業集群、科技創新、生態環保、社會治理、政務服務、醫療教育等方面,加快與大灣區城市群協同合作、借鑒互動、共享互通,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貢獻惠州力量。
今年上半年,惠州GDP為2226.58億元,同比增長16.8%,兩年平均增長5.7%;規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38億元,兩年平均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1371.13億元,兩年平均增長為18.5%……不久前出爐的惠州經濟運行數據,彰顯惠州經濟發展呈現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態勢,這正得益于惠州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推動高質量發展。
位于惠陽的廈深鐵路惠州南站。
“融深35條”吹響行動號角,“比學趕超”激發縣區活力
在惠陽區新圩鎮銀瓶山腳下,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建設現場熱火朝天,深莞惠區域協同發展智能制造新高地雛形初現。去年9月動工,預計明年5月竣工,可容納200家企業,產業新城將聚焦智能裝備制造、新能源、機器人等三大高新技術產業,截至今年5月,已簽約企業39家,深圳企業占比超7成。
惠陽產業園區一片忙碌景象,在惠城、惠東、博羅、龍門、大亞灣、仲愷同樣上演。
毗鄰廣深港澳、坐擁大灣區1/5和深圳都市圈3/5陸地面積,惠州在“雙區”建設發展中得天獨厚。4月25日,省“十四五”規劃出臺,惠州全域納入深圳都市圈。機不可失,惠州迅速行動:4月30日,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的首個專門聚焦深圳都市圈的方案文件——《惠州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動方案(2021-2023年)》發布實施。
1.2萬字、35條具體舉措的《行動方案》,提出惠州與深圳都市圈在發展規劃銜接和基礎設施上加快協同,在產業發展上承接輻射,在創新創業上學習借鑒,在城市建設上對標提升。這是惠州貫徹實施國家“雙區”建設戰略的“任務書”和“路線圖”,是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作出的惠州擔當。
“它是深圳都市圈城際合作的惠州版樣板書。”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智慧城市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宋丁認為,惠州積極主動對接深圳的超級大動作,其姿態之高調、態度之堅決、內涵之豐富、訴求之清晰、目標之遠大,凸顯出深圳都市圈土地空間要素資源第一城的浩然底氣和堅定意志。
搶抓“雙區”建設機遇,要以世界眼光、戰略思維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惠州強化“比學趕超”意識。對標國內外先進城市,進一步破除阻礙高質量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學習借鑒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綜合改革試點先進經驗,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高效集聚。
比學趕超重要的是強化縣域經濟,主戰場在各縣區。惠州七縣區紛紛動起來,科學選定“比學趕超”對象:惠城區對標南京市溧水區,建設宜居宜業宜游中心區;惠陽區學習深圳市坪山區,發揮臨深優勢承接深圳產業外溢;惠東縣對標浙江省海寧市,打造山水林田湖海聯動發展區域;博羅縣對標浙江省永康市,努力實現全國百強縣排名“雙進十位”;龍門縣學習浙江省桐廬縣,以鄉村振興為抓手提升經濟實力;大亞灣區對標浙江嘉興平湖開發區,建設世界一流綠色石化產業基地;仲愷區對標江蘇蘇州高新區,爭創一流國家高新區。
目前,各縣區已因地制宜實施“比學趕超”措施,學先進、補短板、強優勢、促發展,以你追我趕的勢頭走出發展“中等舒適區”,比出干事創業的激情信心。
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總規劃用地約9.6平方公里,計劃總投資300億元,致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產城村人融合發展新標桿、深莞惠區域協同發展智能制造新高地。
產業銜接高效協同,推動形成跨區域產業集群生態圈
今年3月,廣東聚華新型顯示研究院牽頭申報的“國家新型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獲科技部批準落地廣州,這是中國在新型顯示領域唯一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廣東聚華新型顯示研究院正是由TCL聯合國內新型顯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共同成立。
作為惠州走出的電子信息龍頭企業,TCL集團在大灣區城市惠州、廣州、深圳、佛山皆有布局,是國內超高清視頻產業鏈上的重點企業。惠州擁有TCL、旭硝子、聚飛、勝宏等一批企業,是首批省市共建超高清視頻產業基地、廣東省4K電視試點示范城市和廣東省超高清視頻產業園區。今年,廣佛惠超高清視頻和智能家電產業集群成為全國首個跨區域跨領域建設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這是惠州在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依托產業優勢推動跨區域產業集群生態圈的生動案例。
惠州海灣大橋。
產業是大灣區經濟主戰場。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惠州聚焦“2+1”現代產業集群發展,集中力量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兩個萬億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壯大生命健康新支柱產業,推進與大灣區城市合理分工、高效協同的產業銜接,促進形成跨區域產業集群生態圈,助力大灣區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優質項目落地。惠州堅持“項目為王”理念,主動承接大灣區先進城市產業外溢,把精力向產業集聚、資源要素向產業集聚、人口向產業集聚,探索產業共建模式。面向“雙區”重點產業、重點企業,惠州開展精準招商、靶向招商、產業鏈招商,制定國內外重點城市招商引資計劃,赴深圳舉辦深惠產業協同創新對接交流會,簽約項目投資總額逾860億元。今年上半年,惠州市固定資產投資1371.13億元,增長27.1%,兩年平均增長為18.5%。其中,工業投資425.13億元,居全省第三,僅次于廣州的483.86億元和佛山的477.10億元,廣佛惠莞四市工業投資完成總量均超400億元。
不久前召開的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提出,要圍繞數據和信息技術服務產業鏈、超高清視頻產業鏈、5G智能終端產業鏈、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新能源電池產業鏈5大優勢產業鏈發力,加快聯動港深莞打造具有世界級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惠州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勝宏科技董事長陳濤認為,香港、深圳有先進的理念和大量優秀人才,還有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在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惠州自然應該主動靠近,吸引更優資源,以更好地融入深圳都市圈,實現更大的發展。
勝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
借鑒互動共享互通,“灣區人”身份備受認可
在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港籍企業家、惠州市聚飛光電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東開始了自己繼香港、深圳后的第三次創業。與他一樣來自大灣區城市群的青年還有很多,在這里他們共稱“灣區人”。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惠州是廣州、深圳、香港交匯核心區,這是一座代表未來的城市,所以正威選擇惠州。”世界500強企業正威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評價,正威在大灣區落地量產的第一個高科技半導體關鍵材料項目就在惠州。
參與“雙區”建設,惠州依托“豐”字交通、軌道上的大灣區和空港聯合建設,以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發展,在科技創新、生態治理、人文交往等與大灣區城市群深入聯動,并重點建設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吸引大灣區城市群年輕人到惠州就業創業、企業到惠州落地發展。據統計,去年在惠納稅的港深莞企業共9700多家,創造的稅收約占全市1/5,每天約有100萬港深莞人員來往惠州,惠州與港深莞的經濟聯系越來越深入、人員往來越來越密切。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評價,在貫徹落實國家發展大計中,惠州積極行動以大產業帶來眾多國際合作項目和合作經驗,惠州還是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城市,能更好推動惠州與港澳開展多方面合作,助推香港澳門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惠州既是參與者、貢獻者,也是受益者。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惠州全市常住人口達600萬人,10年增加145萬人,增長率為31.45%,年均增長率為2.77%。在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市中,惠州人口總量居全省第七,增量居全省第五,僅次于深圳、廣州、佛山、東莞,已成為珠三角重要的“人口磁場”城市。
搶抓“雙區”建設機遇深度融深,惠州持續發力。市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提出,以支持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為契機,深入推進“融深35條”落實見效,加快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重要地區和國內一流城市,為廣東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貢獻惠州力量。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