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味”飄香鄉村振興路 “惠技”助力產業深發展
惠州堅持民生為本打好“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組合拳,縱深推進“三項工程”
“有手藝,有廚藝,店里的阿嫲叫、糍粑很受歡迎,我的店都成網紅店了。”惠陽姑娘郭雪芬在店里忙著制作小吃,網上訂單響個不停,她笑著說,“這是‘粵菜師傅’帶給我的好運。”
以美食為媒,“尋味”鄉村振興;以技能為根,推進高質量發展;以服務為本,破解家政難題……近年來,惠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把“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三項工程作為保就業、促發展的惠民工程來抓,大力整合政府、職業院校、企業、社會組織、村(居)等多方資源,以組合拳的方式推進“三項工程”向縱深發展,讓“惠味”“惠技”成為穩定和擴大城鄉就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助力惠州“2+1”現代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據介紹,“粵菜師傅”“廣東技工”“南粵家政”,是新時代廣東解決民生痛點難點、積極擴大城鄉就業、推動粵東西北地區振興發展的“三項工程”,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廣東的生動詮釋。
7月29日,惠州粵菜師傅走進朗縣幼兒園,與朗縣的孩子們一起DIY惠州小吃。
“廚師村”“工匠村”涌現,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在“廣東粵菜師傅名村”惠城區橫瀝鎮墨園村,一場“粵菜廚藝學堂”正在進行,村民廖玉榮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不時拍下師傅制作糕點的過程。
民以食為天,東江兩岸村民自古善用河鮮、家禽、稻米等進行烹飪,衍生出的客家菜與廣府菜、潮州菜并稱“廣東三大菜系”。東江邊的墨園村人擅長做菜,曾出過不少聞名國內外的大廚,全村有500多人從事餐飲行業。
因地制宜,惠州在實施“粵菜師傅”工程中,重點打造墨園村這樣擁有“客家菜基因”的鄉村,“以廚興村”助力鄉村振興。2019年,墨園村獲授惠州市粵菜烹飪技能人才培訓點,墨園村及周邊東江沿岸村民主動報名參加培訓,以東江菜、惠州小吃等特色美食制作工藝為主的培訓課程深受村民們歡迎。
目前,像墨園村一樣的“烹飪技能人才培訓點”在惠州有15個,全市累計超過8000多人次參加“粵菜師傅”培訓。廖玉榮參加了3期培訓,正籌劃在村里開個惠州小吃店,因為墨園村鄉村游正紅火。該村黨總支部書記劉紅蘭介紹,村委會計劃將生產隊大飯堂舊址翻修打造成“粵菜師傅”培訓基地,發動墨園村名廚回鄉對村民進行培訓,進一步豐富墨園鄉村旅游元素。
沿東江而上,位于龍門縣的城西村原是省級貧困村,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工匠村”,“廣東技工”的技能培訓改變了這個村子。
城西村村民善建房,素有“5個城西人就有1個建筑工”的說法。由于缺乏專業的職業資格培訓及考核,村里“泥瓦匠”只能外出打工賺“血汗錢”。2019年,城西村委會與惠州市住建局駐村工作組引入培訓機制,從省里請來專家,提供專項資金為村民培訓工匠技能,組織村民考取《廣東省農村建筑工匠培訓合格證》,讓“泥瓦匠”升級為“技術工”。
城西村還建立了廣東省首個村級行業協會——龍門縣龍城街道城西村農民工匠協會,并成立城西村建筑工匠協會黨支部。“以前沒有協會和培訓,到處接零工,收入很不穩定。現在不同了,活多得都接不完。”村民譚活垣和返鄉的工匠們在“家門口”就能承接鄉村建設工程,既能增收致富,也方便照顧家庭。
目前,城西村120多位建筑工匠通過廣東省農村建筑工匠培訓考核,其中19名貧困戶成功脫貧。經過工匠協會黨支部的聯系,村里20多名會員甚至赴澳門承接工程,工價翻了一番。
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在實施“三項工程”中,惠州市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以“小切口”入手,從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開始,進而帶動一個村民小組、一個自然村的成片就業,在農村發展中樹立起“勞動致富”“技術致富”的好風氣。同時,通過鄉村基層黨組織強有力的“牽引”作用,將具體著力點與地方優勢資源相結合,放眼粵港澳大灣區廣大的市場需求,結合地方特色深化“一村一品”,有力推動當地鄉村振興。
惠城區汝湖鎮開展“粵菜師傅”培訓,拓寬村民就業路。
課堂即車間廚房,校企合作為“2+1”產業輸送人才
在惠州工程職業學院,有間1100平方米的TCL王牌機芯教學工廠,“課室”里有3條從本土龍頭企業TCL工廠平移過來的生產線:2條SMT生產線、1條PCBA生產線。學生的實操課就在“生產線”上進行,TCL集團定期派出工程師作為“課外老師”來指導。
在惠州市城市職業學院的東江菜產業學院,猶如高級廚房的教室常常迎來東江菜大廚,惠州知名的東江菜師傅高燕來、李宏坤成為學院“客串教授”,定期給學生上烹飪課——鹽焗雞、咕佬肉、梅菜扣肉喚釀春;阿嫲叫、艾粄香、糍粑美食碌碌燒……
惠州是一座特色鮮明的工業新城,正在加快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命健康“2+1”現代產業集群,致力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能人才的支撐。培養廚師、技工、保姆,看似小事,但真培養出來了,可以解決民生大問題。在實施“三項工程”中,惠州深化校企合作,促進就業和產業聯動發展,多所職業院校圍繞惠州“2+1”產業發展方向,開設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專業,主動對接高端產業、新興產業,打造模具制造、服裝、電子商務、電氣自動化等9個省級重點專業,全市技工院校與近400家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累計輸送校企合作培養畢業生及學員近4萬人。
對接電子信息產業,惠州市技師學院、惠州工程職業學院與TCL、伯恩光學、聚飛光電、氣派科技等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實訓基地,重在培養新型學徒和高技能人才;對接生命健康產業,惠州城市職業學院與餐飲企業合作設立“東江菜產業學院”,與家政公司合作設立“家政產業學院”,校企共辦“訂單班”;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構建起包括母嬰護理、老年保健與管理等專業的家政專業群。
“三項工程”既是一個整體,又各有側重。惠州從提高勞動者素質入手,以人才培養融通產業發展,正在不同行業領域對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深刻影響。惠州城市職業學院烹飪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高達98%;惠州市技師學院畢業生供不應求,企業滿意度非常高;惠州工程職業學院設置服務地方電子信息產業的專業,在去年受疫情嚴重影響的情況下,該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1%。
帶動城鄉就業創業,深化“惠味”“惠技”品牌
在未參加“粵菜師傅”工程培訓之前,郭雪芬經營著一家純手工小食店,由于手藝欠缺,無法滿足更多客戶的需求,如何讓客人嘗到更多的美食,成為她迫切想要解決的問題。一個偶然機會,得知惠州開展免費的粵菜(東江菜)師傅工程專項培訓,她便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報了名。短短一周的學習,使她的廚藝越來越好,菜式也變化很多,贏得更多食客青睞。后來,她在惠陽區淡水隆基天地廣場開設特色小吃店,成了那里的“網紅店”,收入較之前翻了好幾番。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三項工程”就是探索以“工程”方式推進就業創業一條龍服務,有力支持普通勞動者“找到一份好工作”。3年來,像郭雪芬這樣從“三項工程”中受益、實現技能就業致富的案例越來越多。截至目前,惠州全市累計培訓“粵菜師傅”8000多人次、“南粵家政”22561人次,帶動就業創業5萬多人;全市9家技工院校在校培養技能人才約3.2萬人,畢業生就業率連續3年達97%以上。
讓“惠味”“惠技”搭上品牌、科技直通車,惠州開創“粵菜師傅+鄉村旅游”的新模式,依托各縣區鄉村旅游資源,打造鄉村東江菜美食景點和東江菜美食精品路線;“惠州市粵菜產業供應鏈服務平臺”上線,整合全產業鏈內容,帶動文化旅游、農業生產、食品加工、休閑旅游、健康養生等產業聯動發展;完成100道惠州市本土知名菜譜及傳統工藝的修訂,上線50種具有東江特色風味的粵菜線上教學視頻;建立具有惠州特色的“粵菜師傅”職業資格評價、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評價體系,并擬定惠州市客家菜地方標準原則。
當前,惠州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在完善和落實“小切口大變化”的民生實事辦理制度中,惠州把深入實施“三項工程”作為保障民生需求、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工作,將持續組織開展農業技能、返鄉創業就業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創新創業帶頭人,提升農民就業創業技能,增加農民收入;持續推進“鄉村工匠”“農村電商”“高素質農民(漁民)”培育,促進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和增收致富;鼓勵面向農民就業創業需求,發展面向鄉村的網絡教育,開展職業技術教育與技能培訓。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駱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