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融深行動方案35條之專家解讀
主動對接大灣區中心城市 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
《惠州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動方案(2021—2023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是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的首個專門聚焦深圳都市圈的方案文件,是惠州主動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一大動作。《行動方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惠州日報》邀請粵港澳大灣區知名城市、經濟、規劃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進行點評。
深圳都市圈城際合作的惠州版樣板書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智慧城市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宋丁
這份惠州市以最高決策層名義出臺的第一個聚焦深圳都市圈的重要文件,是惠州積極主動對接深圳的超級大動作,其姿態之高調、態度之堅決、內涵之豐富、訴求之清晰、目標之遠大,遠遠超過了臨深各市,凸顯出深圳都市圈土地空間要素資源第一城的浩然底氣和堅定意志。
——中國城市經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智慧城市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宋丁
《行動方案》是惠州在都市圈問題上堅定落實“政治站位”的決心書。《行動方案》秉持了惠州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上的觀點,全力支持、積極融入既是惠州鮮明的政治態度,也是惠州發展的必然抉擇。顯然,惠州已經把通透融合于“雙區”和深圳都市圈看做是要在國家戰略的高位來務必尋求落實的大事。
《行動方案》是惠州學習深圳、變革發展理念的宣言書。《行動方案》強調惠州將在干部創新理念方面加強與深圳對接,惠州將定期遴選綜合素質較好、有培養潛質的干部,到深圳市以工代訓、跟班學習,提升視野格局,強化改革創新精神。這點非常重要,因為長期以來,惠州的發展的確是缺失了一種深圳固有的“闖”與“創”的精神,《行動方案》明確提出學習深圳的新理念,是難能可貴的。
《行動方案》是深圳都市圈實質性啟動運轉的惠州版樣板書。深圳都市圈盡管提出來了,但它的成長卻一直讓人們有一種難以破除“城際藩籬”的擔憂。《行動方案》通透簡約,充滿打破這道堅固藩籬的堅定意志和睿智,可以說是都市圈城際合作的樣板表述,讓人有了邁向實操的真實期待。
《行動方案》是惠州推進深惠之間建設密集城際交通系統的設計書。《行動方案》明確,將加快深惠城際項目前期工作,推進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開工,支持深圳將城市軌道交通延伸至臨深片區,協調助推贛深鐵路、深汕鐵路、廣汕鐵路建設,攜手打造“軌道上的大灣區”。就深惠兩城來說,就是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軌道上的深惠關系”,這是特別值得期待的。一旦軌道交通系統建立起來,深惠之間大規模的科技、經貿、產業、消費等多元互動合作必將得到快速發展。
《行動方案》是深惠科技經貿產業互補共享式發展的建議書。《行動方案》強調,惠州要加強與周邊城市空間及產業規劃對接、承接大灣區先進城市產業外溢、借鑒復制“雙區”改革成果,推動實現與大灣區城市交流合作更加廣泛深入,與深圳先行示范區融合發展更加緊密高效。日前,在深圳舉行的深惠產業協同創新對接交流會上,共有72宗來自大灣區的項目簽約,投資總額逾860億元。《行動方案》對深惠之間在科技、經貿、產業上實現互補共享式發展提出了積極可行的建議,值得點贊。
《行動方案》是強調鮮明落地責任的任務書。《行動方案》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點是,惠州還把融入“雙區”建設相關工作納入考核。《行動方案》明確,各縣(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要將重點任務、主要指標分解到年度工作計劃中,指標落實情況納入縣(區)和市直部門考核體系,實行目標責任管理。同時,強化追責問責,嚴肅處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隨意變通、惡意規避等行為。果然是“在行動”,不是“花樣文章”,讓人看到了惠州把《行動方案》真正落到實處的決心和實際行動。
我們有理由相信,深圳都市圈城際務實合作的腳步聲已經響起,就讓我們從惠州《行動方案》開始關注深圳都市圈吧!畢竟,一個在都市圈空間占比高達三分之二以上土地要素資源的大城,它的決心和承諾值得信任,值得期待!
體現惠州協同共贏意識與開放合作姿態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這不僅是惠州主動融入深圳都市圈的一大動作,也是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的一大動作。《行動方案》向惠州各界乃至外界解釋了惠州主動融入深圳都市圈的重要意義和重點工作,給各方吃了“定心丸”、打上“行動劑”。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行動方案》將凝聚惠州上下形成共識與合力。搶抓“雙區”建設機遇全面融入深圳都市圈,惠州必須全市各級政府部門單位、市場主體、社會大眾形成共識,任務的落實不僅要靠單位部門,也要靠產業和創新的主體企業,因此《行動方案》向所有在惠州的企業發出號召,上下聯動,凝聚合力,共同發力,堅定大眾決心,這正是所謂的“大家凝成一股勁”。
《行動方案》為更多大灣區向往者釋放出強烈信號。《行動方案》明確提出惠州的城市發展戰略目標、產業發展方向、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品質打造,更明確與深圳都市圈、大灣區城市群對接規劃,這就給有意到大灣區創業、置業的企業、群體或個體,尤其是城市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釋放出強烈的信號,未來的惠州在深圳都市圈與大灣區城市群中,具有怎樣的潛力,承擔起怎樣的角色,生活工作更有哪些便利。
《行動方案》給惠州各界提供對話交流的平臺。《行動方案》中明確各項任務的牽頭領導和部門,這對于惠州社會各界來說,就有了對話交流的平臺。《行動方案》中明確的任務,不是政府單方面說了算,而是各方以此為行動指引,牽頭領導和部門需要負主要責任,要對工作任務必須非常熟悉,才能解釋、部署、落實好每一項工作。希望惠州市相關領導和部門,像講好“灣區故事”“惠州故事”那樣,落實好每一項具體措施。
《行動方案》中“協同共贏”是最大的亮點。大都市圈規劃,其實就是要構建協同發展機制。所謂的協同,就是強調廣州、深圳作為中心城市對產業資源、科技資源、人才資源、創新資源的集聚優勢,并希望圈內的城市充分對接中心城市的相關資源,充分利用信息時代摩爾定律的作用:你得到了,并不排除我也得到;我得到后,你還會發展得更好。惠州從產業到城市的發展,摩爾定律的影響力應該更大,無論是對接廣州還是深圳,甚至東莞,惠州在都市圈規劃的背景下都可以實現雙贏甚至多贏格局。
《行動方案》體現出惠州更開放與合作姿態。《行動方案》多處涉及惠州主動參與粵港澳合作并擔當重要作用,如建設“粵港澳特色合作平臺”“青創惠港澳合作平臺”,深化“惠港澳職業教育”,聯合澳門共建“中醫藥實驗室”等。可以看出,這是惠州在貫徹落實國家發展大計的積極行動,在大灣區城市群中,惠州大產業帶來眾多國際合作項目和合作經驗,惠州還是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城市,能更好推動惠州與港澳開展多方面合作,助推香港澳門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行動方案》將引領社會為創新創業營造良好氛圍。《行動方案》提出要推動創新平臺共建,培育壯大創新主體。企業主和公眾高度認同市政府提出的產業發展目標,自然就會積極圍繞產業開展“雙創”活動。隨著創新、創業活動的有序開展,圍繞產業的市場投資、研發活動就會活躍起來,到底要引進怎樣的龍頭企業、龍頭服務,市場上就可以有一個端倪,政府部門也可以因勢利導瞄準合適的產業龍頭企業加以引進。更重要的是,龍頭企業引進后,就會有更多的市場主體為龍頭企業提供配套和支撐服務,而為相關市場主體提供服務的企業體系和經濟生態也就水到渠成,從而形成惠州良性生態體系。
惠州以空間規劃引導資源集中高效布局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浩
《行動方案》的出臺,體現惠州鮮明的政治態度和發展戰略抉擇。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正全力支持“雙區”建設,積極融入深圳都市圈,緊扣“集聚開放”的規劃主線,從資源配置、基礎設施聯通、公服配套保障等方面深度參與。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浩
從《行動方案》可看出,在優化空間資源配置上,惠州不斷引導土地等資源向臨深、沿海地區集中布局,保障重大產業平臺發展空間需求,并充分預留用地空間,以承載未來廣州、深圳等地的功能外溢。同時,加快推進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謀劃構建復合高效的對外交通網絡,并充分預留對外交通廊道空間,加強與大灣區核心城市的交通聯系,為區域協同發展提供硬件支撐。
《行動方案》中多處強調要強化與周邊城市空間對接互聯互通和產業規劃對接,在大灣區建設中發揮重要節點作用,并專門用一條措施來闡述如何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對接,體現了政府對城市發展頂層規劃的重視和超前意識。
惠州作為廣東省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試點城市,要對構建協同開放的空間格局做深入探索,落實國家關于實施非均衡一體化發展模式的政策導向,引導差異化的高質量發展,作為與廣州、深圳等市協同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增強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因此,惠州還要預判都市圈人口流動的趨勢,適度做好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預留,為進一步承載“雙區建設”帶來的人口流量提供民生保障。
在此基礎上,以“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推動惠州城市空間框架重塑,引導全市土地資源沿軸線集中高效布局,充分對接廣州、深圳、東莞等周邊城市。規劃聚焦建設“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的發展目標,重點保障惠州灣產業新城等一批重大平臺的空間資源供給,支撐打造廣深兩大都市圈跨界合作的高端平臺。對于開發已較為成熟完善的地區,提出了差異化的存量用地盤活策略,著重提升城市品質,培育對標廣州、深圳的優質民生服務,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除了頂層設計外,《行動方案》還提出要強化國土空間規劃的空間支撐作用,對標大灣區先進城市,提高城市規劃科學性、嚴肅性、約束性和透明度。除了頂層設計外,具體到各類區域性規劃上也必須是科學嚴謹的,要統籌考慮與平衡各類新城、新區及各專項領域的空間需求,為區域性規劃提供“剛彈結合”的空間管控要求與指引,對于功能定位尚未明確的區域,總體規劃也將予以功能留白,待下層次規劃予以進一步深化,為未來發展留足想象空間。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邱若蓉 通訊員黃凱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