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融深行動方案35條之創新突破
加快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助力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浉郯拇鬄硡^要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的惠州如何發力?《行動方案》明確了惠州任務,提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扣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借鑒廣州、深圳等大灣區先進城市創新理念和創新模式,推動創新平臺共建,培育壯大創新主體,助力大灣區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關鍵詞 科研創新
參與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謀劃建設河橋科教資源集聚區
摘要
《行動方案》提出,推動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和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建設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潼湖生態智慧區)等重大創新平臺,聯合澳門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中醫藥實驗室。
解讀
“我們要以兩大科學裝置和東江實驗室為中心,積極參與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著力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笔锌萍季志珠L黃育勛介紹,兩大科學裝置——強流重離子加速器裝置、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正在加快建設,已納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規劃。東江實驗室潼湖園區已改造完成投入使用,實驗室總部區工程建設也正加緊推進,實驗室機制體制逐步完善,引進了12個高端科研團隊共400多名科研人員,目前已有5個科研團隊約70人入駐東江實驗室潼湖園區,科研攻關工作全面展開。
黃育勛指出,我市將以兩大科學裝置和東江實驗室為依托,對標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和協同發展區南沙科學城,謀劃建設以科研、教育為主導的河橋科教資源集聚區,力爭作為協同發展區一并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大力建設產業創新平臺,推動新一代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重離子微孔膜創新研究院、哈工大國際創新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建設發展,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共建綠色能源新材料研究院,打造高水平石化產業創新基地。
依托大科學裝置項目,惠州將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新能源等領域建設一批聯合實驗室和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臺,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開放共享機制,與廣深港澳合作開展能源、新材料、高端電子信息、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以核科學研究成果為基礎,推動清潔高效核電技術、重離子治癌、輻照檢測等領域應用研究。
關鍵詞 能源科技
開展能源創新項目研究,打造國家級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摘要
《行動方案》提出,推進稔平半島能源科技島建設,高水平建設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惠州綠色能源新材料研究院,加強與廣深港澳開展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合作,努力打造國家級能源科技創新中心。
解讀
“稔平半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東江實驗室)項目建設是三大抓手!笔邪l改局副局長黃俊堂介紹,惠州將推進稔平半島能源科技島建設。
目前,《惠州市稔平半島發展規劃》編制已基本完成,近期將印發實施。根據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稔平半島定位為能源科技島、生命健康島、高端旅游島、生態宜居島,將打造成為世界一流的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和全球著名的能源科學實驗基地、國內一流的濱海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設成為港澳地區宜創宜業宜游宜居后花園。
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新基建”。我市正加快兩大科學裝置項目建設,同步推進高能量密度研究平臺及同位素研發平臺建設,規劃建設高密度能源燃料研究裝置(DEEF)等科學裝置項目,爭取更多大科學裝置落戶,打造國家大科學裝置集群和國際核科學與技術研究中心。
市科技局局長黃育勛介紹,我市還集中資源加快東江實驗室建設,以開展先進核能與核技術、石化能源、多能互補及新型儲能領域研究及應用。重點推動引進入駐的12個科研團隊開展科研活動,推動超導加速器、離子膜等一批高科技成果落地,爭取“十四五”期間納入國家實驗室建設。以東江實驗室科研任務為引導,力促南方電網、中廣核等研究分院帶成果、成建制落戶惠州。
加快將重點科教資源向惠州學院河橋片區集聚,包括兩裝置總部區、省實驗室總部區,以及南方電網研究院、中廣核研究院等,打造成為科教資源集聚區;推動核孔膜創新研究院、哈工大國際創新研究院等建設成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推進中科院過程所、南方電網科研院、中廣核研究院在惠州建設研究分院,推動惠州市綠色能源與新材料研究院建設。
關鍵詞 創新資源
加強科技孵化和培育,建設創新資源產業化集聚地
摘要
《行動方案》提出,大力實施孵化器倍增計劃,在廣州、深圳等地設立異地孵化器,鼓勵支持廣州、深圳孵化器運營管理公司來惠共建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服務大灣區科技企業在惠設立研發基地。健全以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指標的融資評價體系,鼓勵廣州、深圳風投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投資惠州企業。
解讀
大灣區正全面推進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對惠州而言,積極融入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是必須把握好的重大發展機遇。”黃育勛認為,我市要主動承接深圳、廣州科技創新資源外溢,推動我市創新型城市建設,積極探索在深圳設立異地孵化器,通過異地選苗、兩地共育、惠州成長的模式,挖掘一批快速發展的科技型企業來惠落地,打造成為廣深優勢創新資源引入惠州的節點平臺。同時,更加積極鏈接高端創新資源,主動參與產業鏈分工,拓展新的配套協作關系,著力推進惠州現有產業與深圳、廣州、東莞的接軌合作或錯位發展,探索實施第二研發總部計劃,引導在惠的深圳企業提升惠州研發中心能級,打造第二乃至首席研發總部或區域性研發中心。
如何創新機制、優化環境,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科技服務等領域開展深度合作,是大灣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創業基地的關鍵。黃育勛介紹,惠州提出大灣區金融服務“同城化”,吸引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在惠設立分支機構,支持風投基金、產業投資基金投資我市企業;鼓勵大灣區高層次人才通過柔性流動,參與惠州項目開發、成果轉化、知識創新、產業培育和管理咨詢,推進高層次人才與其他生產要素有效結合;構建“1+1+N”(1個會、1張網、N場對接會)的新模式,推進“科交會”緊密對接地方產業技術創新需求,針對工業互聯網、PCB、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細分行業開展專業產學研對接會,加快高?萍汲晒D化應用。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劉豪偉 馮麗均 特約通訊員鐘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