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從香港回惠州創業的“陀槍師姐”何禹霏一直在關注剛閉幕的市委全會和正在進行的市兩會。搶抓“雙區”建設機遇,深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融入廣東“一核一帶一區”、融入深圳都市圈,惠州深度“融灣”不僅受到與會人員關注和熱議,也讓會場外的何禹霏十分興奮,“灣區深合作,惠州新發展,前景更廣闊”。
“十三五”期間,粵港澳大灣區國家重大戰略全面實施,深圳先行示范區開局良好,省“一核一帶一區”建設加快推進;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深圳都市圈范圍。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和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員,惠州與大灣區城市群交流不斷深入,在交通交往、產業科技、生態環保、旅游休閑、社會治理、政務服務、醫療教育等方面實現協同合作、借鑒互動、共享互通。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惠州提出全力支持、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和深圳都市圈,是“鮮明的政治態度”,也是“發展的必然抉擇”。“雙區”建設、深度“融灣”,市委全會與市兩會發出的強音,給惠州加強與大灣區城市的合作打開更大的想象空間,也為惠州打造開放型的經濟新優勢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深度“融灣”為惠州打造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是大亞灣石化區鳥瞰。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供圖
■關鍵詞:合作
積極開拓做好空間資源平臺交通對接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舉全省之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推動廣州、深圳“雙城”聯動,充分激發“雙區”建設的整體效應、集聚效應、協同效應、戰略效應、輻射引領效應。
惠州是大灣區連接粵東、粵北以及閩贛地區的樞紐門戶。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惠州提出立足暢通大灣區互聯互通渠道,持續推動“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設,努力形成外聯內暢、互聯互通的大交通網絡格局。串起江西贛州和廣東河源、惠州、東莞、深圳的贛深高鐵計劃年底通車;串起深圳、惠州、深汕特別合作區的深汕高鐵今年初開工建設;“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對接深圳、東莞的深莞惠紅色干線路線正全面施工。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要開工深惠城際、莞惠城際小金口至惠州北段等項目。深圳至汕尾鐵路、廣州至河源鐵路也已列入廣東省重點建設前期預備項目計劃。
加快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在推動珠三角核心區優化發展中,惠州要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石化等支柱產業,做大經濟規模,打造珠江東岸新增長極。作為灣區東岸最具增長空間的戰略腹地和新興工業城市,全力打造“2+1”現代產業體系的惠州,產業鏈條配套日益齊全、科技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具備充足的企業孵化、創新成果產業化發展空間,深莞惠產業鏈協同創新步伐不斷加快,“深圳都市圈”產業集群日益壯大。
市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徐火強認為,惠州緊鄰廣州、深圳,融入“一核一帶一區”有很好的區位優勢,要更加主動加強和廣州、深圳的交流合作,加強不同層次的對接,服務廣州、深圳發展,并在對接過程中準確了解廣州、深圳的需求,從中找準惠州機遇,發揮惠州優勢。
“惠州應積極開拓,做好空間、資源、平臺和交通的對接。”市政協常委胡瑞卿用四個“對接”建議惠州深度“融灣”。她提出,在空間對接上,結合惠州在大灣區的空間區位優勢,建設惠深、惠廣、惠港、惠莞創新產業帶,布局重點區域、重點平臺等,強化多節點創新與產業支撐,形成帶動惠州發展的增長極;在資源對接上,全面對接廣深,積極對接港澳,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優質企業、先進技術等優質資源,為惠州“2+1”現代產業體系發展提供支撐;在平臺對接上,多層次多節點對接大灣區科技創新平臺、產業發展平臺,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產業差異化、互補性發展,融入大灣區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的大平臺、大體系,并爭取更多科技成果到惠州轉移轉化;在交通對接上,建立對外拓展的綜合性交通網絡體系,繼續完善高速、高鐵、機場、海港、城軌等對外聯通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體系,全面融入大灣區現代化交通網絡,實現惠州1小時通勤灣區中心城市,暢通惠州與大灣區人才、產業、科技創新等資源交流,推進惠州承接大灣區優質資源。
■關鍵詞:改革
借助“雙區”建設實現機制體制新突破
去年11月,惠州與深圳、東莞、汕尾等城市簽署“跨城通辦”協議或達成合作意向。通過線上與線下方式,100多項政務事項可實現跨城辦理,解決群眾與企業異地辦事面臨的“多地跑”“折返跑”堵點難點問題。
這是深圳都市圈城市群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實現政務服務共享互通的案例,也是惠州借鑒發達城市先進經驗打造“快人一步”營商環境的有效探索。
搶抓“雙區”建設機遇深度“融灣”,需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構建新發展格局強大動力。學習深圳、廣州等發達城市改革經驗,尤其是深圳先行示范區改革試點成果,鼓勵基層大膽創新探索改革措施、謀劃推動創造性引領性改革項目、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打造“快人一步”營商環境等,是惠州深度“融灣”實現新發展的強勁動力。
惠州打算創新深化各項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案例層出不窮。
市委編辦主任侯文慧介紹,去年我市向省爭取支持下達3500多個編制,下沉了2600多名編制和人員到鎮街一線,推動完成鎮街改革基層之治,組建了鎮街綜合行政執法隊,優化整合了鎮街的“七所八站”,解決了多年來鎮街存在的“權小責大”問題。我市機構編制工作將繼續深化改革與創新,做好改革優化文章和做活加減法文章,重點做好兩個開發區管理機構規范改革、公益一二類事業單位改革、公安機關改革等,在統籌編制資源上謀發展,在嚴控總量的基礎上做活減法,精算加法,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體制機制保障。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鄺兆雄介紹,長期未經營企業(僵尸企業)大多數因未履行年報公示義務或“失聯”,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者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影響了全市社會信用環境。我市去年推進企業注銷便利化,全面實行企業注銷“審核合一、一人通辦”制度,將企業注銷登記時限由原來的5個工作日壓縮到2個工作日,一年注銷“僵尸企業”1.6萬家。
市公安局常務副局長黃育生介紹,在“放管服”改革方面,市公安局今年起把戶政、交警、出入境等與群眾密切相關的服務業務突破了區域限制,實現了“一窗通辦”,如過去戶政服務業務必須到所在的派出所辦理,如今均可以在市民服務中心一個窗口辦理。
“惠州宜抓住國家和省下放權限的機遇,借助‘雙區’建設實現機制體制上的新突破,推動惠州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惠州應該加強對都市圈的研究,借鑒廣佛同城化的成功經驗,加快推動融入深圳都市圈步伐。
■關鍵詞:開放
建好用好對外開放平臺吸引資金人才
2月26日,大韓5G材料研發生產及全球供應鏈中心項目簽約落戶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該項目是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訂后引進的最大一個韓資項目,由大韓化工集團在惠州成立韓資獨立子公司,總投資額約10億元,規劃用地面積約6.8萬平方米,預計達產后年工業總產值約15億元,年稅收貢獻約7000萬元。
市委全會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對外開放,在開放中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建好用好對外開放平臺,搶抓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談判即將完成的契機,以自貿試驗區標準打造中韓(惠州)產業園;加快中國(惠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實現跨境電子商務產業規模持續提升。搶抓加入RCEP和簽訂中歐投資協定帶來的“窗口期”,加強與日韓等國合作交流,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保持吸引外資的強勁勢頭。
作為廣東省唯一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外共建產業園,中韓(惠州)產業園也是惠州打造“3+7”工業園區矩陣中的重點園區之一。截至去年12月,中韓(惠州)產業園起步區已過會項目69宗(其中外資項目12宗),主要聚焦5G泛終端和配件、專用電子設備、新能源電池等產業領域,計劃總投資約382億元,其中產業項目預計達產產值約686億元。
去年5月,惠州成為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7月,《中國(惠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實施方案》獲廣東省政府批復;8月14日,惠州首個跨境電商清關中心在惠州淡水車檢場開通運營;11月,我市正式開通跨境電商B2B(9710、9810)出口業務。截至去年11月底,我市跨境電商出口超過2億元。
成為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惠州市民還實現在家門口“買全球”。在港惠購物中心,惠州首家“保稅+新零售”線下實體店CW大藥房自去年11月開店以來,讓許多市民享受到免稅的價格購買到喜歡的進口商品。“效果非常好!”市人大代表秘海英介紹,今年要在這個基礎上探索更多新的“保稅+新零售”、免稅店等跨境電商模式,吸引更多境外消費回流。
市人大代表黃文輝建議,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一帶一路”建設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帶來更多的開放和合作機會,惠州在開放城市、創新城市建設上,需要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更大的空間,吸引更多國內外年輕人到惠州創新創業,尤其是港澳年輕群體。
“深度‘融灣’,不僅要推進與中心城市同城化發展,還要進一步增強對外開放空間,增強城市承載能力,加快釋放發展潛能。”惠州市委黨校科研部副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認為,隨著灣區交通網絡建設的完善,惠州與灣區城市將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實現交通生活互通互聯、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務共建共享,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政策順暢銜接。
好聲音
深度“融灣”,惠州要做好空間、資源、平臺和交通的對接。尤其在資源上,全面對接廣深,積極對接港澳,深化對外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優秀人才、優質企業、先進技術等優質資源,暢通惠州與大灣區人才、產業、科技創新等資源交流,推進惠州承接大灣區優質資源。
——市政協常委胡瑞卿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的創新型城市,惠州需要培育更多加速企業發展的物理空間需求,吸引更多國內外年輕人到惠州創新創業,尤其是港澳年輕群體。
——市人大代表黃文輝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黃曉娜 游璇鈺 譚琳
娜娜帶您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