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搶抓“雙區”建設機遇 需找準定位深度“融灣”

      [報料熱線] 2831000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邁出創一流鏗鏘步伐

        專家支招惠州搶抓“雙區”建設機遇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找準定位深度“融灣”釋放更大發展潛力

        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提出,在“雙區”建設重大機遇和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中,要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深度融入省“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為全省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貢獻惠州力量。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和深圳都市圈重要成員,全力支持、積極融入是惠州鮮明的政治態度和必然抉擇,要找準惠州在“雙區”建設中的定位,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大動能。

        融入“雙區”建設、融入“一核一帶一區”、融入“深圳都市圈”,惠州深度“融灣”備受關注,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關鍵詞。多位省市專家認為,惠州提出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主動融入、深化合作、更加開放,精準把握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豐富內涵,展現惠州擔當。


      惠州擁有大灣區1/5的陸地面積。 制圖:石益行 黃麗婷

        強意識

        主動融入釋放更大潛力

        “在‘雙區’建設和都市圈合作中,惠州明確發展定位,強調各方面‘新突破’,深度‘融灣’主動性更強。”廣東省社科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認為,珠三角經濟圈經過多年發展,各市在道路交通對接、產業分工協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尚未有深層次觸及利益的格局調整,廣東強調都市圈建設,是順應中央關于發揮中心城市的綜合帶動作用的要求。“積極主動融入,可以看出惠州強調‘我要做’的主動心態,主動融入將讓惠州在新發展階段釋放出更大潛力,走得更穩更快。”

        市委全會強調,惠州發展一定要立足新發展階段,決不能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更不能認為我們發展勢頭好,就可以輕輕松松“躺贏”。

        丁力認為強調這一點十分重要。在大灣區與都市圈城市群中,惠州有著空間與資源的后發優勢,思想意識、城市發展、產業提升上很容易進入經濟圈中的“舒適區”,因此強調主動性、責任感、緊迫感和更大的改革力度,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對比周邊發達地區,惠州發展沒有舒適區。”惠州市委黨校科研部副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說,惠州坐擁大灣區1/5的陸地面積、超過廣深莞三市總和的岸線資源,而GDP還不及深圳龍崗區。發展不足是最大的問題,加快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惠州要進一步換位思考,增強協調與學習能力,增強搶抓先機的意識。

        深研究

        搶抓“雙區”建設機遇關鍵是“融”

        “搶抓‘雙區’建設和深圳都市圈建設機遇,關鍵是融合。它不是簡單的合作,而是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惠州應該“跳出惠州看惠州”,在“雙區”建設中有些突破性的政策是可以疊加的,如果深惠聯手融合,惠州便可以承接這些改革政策紅利,推動自身高質量發展,無論從產業發展還是資源流動上,惠州和深圳兩城是完全可以互補的,惠州可以成為深圳產業發展延伸的重要腹地,而深圳的資源如人才、創新、金融等現代服務業也是惠州所需。惠州若將自己視為深圳先行示范區的重要經濟腹地來謀劃融合發展,爭取獲得政策輻射,就可以推動深層次的改革,實現體制機制的突破,這就相當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走得更快更穩。

        丁力也認為,深圳在先行示范區建設中積累了許多創新經驗和優質資源,惠州要進一步對接深圳在市場體制、營商環境、人才招引、基層建設等方面的改革創新經驗,把深圳資本市場的優勢“嫁接”到惠州;深圳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是深圳都市圈中的標桿,未來都市圈協同合作中將會加深深圳與其他城市間的均等化發展,惠州要利用好機會主動作為,發揮優勢拓寬合作內容,共謀發展大計。

        黃忠平認為,惠州要搶抓機遇實現深度“融灣”,要寫好三篇文章:一要處理好“舍得”的關系。深圳選擇發展總部經濟,要舍得轉出部分制造業環節,惠州選擇發展制造業,也會面臨總部經濟、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受制的問題,因此要堅定不移抓實體經濟、抓產業發展,推動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著力鍛長板、提質量,打造核心競爭力。二要實現“競合”的狀態。隨著都市圈同城化的推進,中心與外圍分工將會更加明確,要發揮惠州的比較優勢,以陸海資源優勢及制造業長板,與深莞特別是與深圳形成城市功能互補、產業協作配套。三要樹立更加進取的姿態。充分利用發展時間窗口,拿出“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快”的速度,吸引更多優質項目進駐。


      大亞灣。

        大膽試

        打造廣深兩大都市圈跨界合作高端平臺

        “所謂搶抓機遇,就是誰反應最快,誰獲得的機會就越多,享受到的輻射也就越多。關鍵就在于融合發展到什么程度,這座城市在多大的程度上接受深圳的輻射。”在林江看來,機遇與挑戰并存。在融合發展時,各城市都要從對方的需要角度出發來考慮融合的方向,抓住對方和自身關切的主要需求來釋放融合發展信號,“將對方的關切考慮得越深入,對你就會越有利,這就是在區域融合發展大格局下的新要求。”

        林江建議,惠州可以選擇一個臨深片區與深圳開展綜合示范區合作,先行在現代服務業領域如消防、教育或醫療等方面開展合作,實現機制體制創新,試點成功后再探索其他領域。“雙城”高度融合時,惠州要把深圳視為重要的產業合作伙伴和科技創新高地,兩地的資源交流更加頻繁,深圳的人才也會來惠州,最終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發展格局。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浩也認為,可以聚焦建設“珠江東岸新增長極”的發展目標,重點規劃、集聚資源打造惠州灣產業新城等平臺,打造廣深兩大都市圈跨界合作的高端平臺。

        林江稱,惠州宜抓住國家和省下放權限的機遇,加強對都市圈的研究,借助“雙區”建設實現體制機制的突破,推動高質量發展。

        修內功

        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發展平臺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惠州要充分利用好優勢資源,在‘雙區’建設中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發展平臺。”丁力指出,廣東省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惠州參與多個產業集群建設,這看出惠州“2+1”現代產業體系不斷發展壯大所釋放的能量和效應。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惠州不僅要把“拿到碗里的飯吃好”,更重要的是下功夫構建好“雙區”建設中的惠州平臺。

        “構建惠州平臺,不是簡單的招商引項目、建全產業鏈,而是要明確自己在‘雙區’建設中所扮演的角色,集中優勢資源、擴寬市場渠道,為產業發展、人才流動、項目招引等提供全方位的城市平臺,為大家所共享。”丁力說,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給惠州城市創新創造的機遇,為惠州深度“融灣”帶來更多的流量和效益,惠州不僅要穩扎穩打做好產業,更要因勢利導強化創新,鼓勵更多年輕人創新創業,給他們提供良好的環境。

        “城市是現代經濟的載體,是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消費升級的容器。”黃忠平認為,惠州存在工業化先行、城市化滯后的問題,地鐵、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和好的學校、醫院等服務機構投入都很大,離不開人口和經濟密度的支撐,只有規模較大、流量足夠的城市才負擔得起,才能把成本分攤出去。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的人口發展策略,增強城市對產業和人才的磁吸力、承載力,推動惠州從城市到都市蝶變聚變。

        王浩認為,惠州要在資源配置、基礎設施聯通、公共服務配套保障等方面修好內功參與“雙區”建設,引導土地等資源向臨深、沿海地區集中布局,保障重大產業平臺發展空間需求,并充分預留用地空間,以承載未來廣、深等地的功能外溢。“惠州還要預判都市圈人口流動的趨勢,適度做好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預留,為進一步承載‘雙區’建設帶來的人口流量提供民生保障。”

        更開放

        加強跨區域聯合深化分工合作

        市委全會提出,以高水平對外開放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無論是大灣區還是都市圈,都要做到國際一流水平。”林江認為,惠州外向型經濟特征鮮明,還擁有廣東省唯一一個中韓(惠州)產業園,除了在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產業等方面加快轉型升級、補鏈強鏈外,還應看到文化創意、大健康產業等都是大灣區建設重要的產業領域和未來的增長點,惠州要解放思想,對接韓國先進的文化創意產業項目;站在國際化的角度與香港更深入地合作,助力企業走出去。

        黃忠平認為,惠州作為珠江東岸最具增長空間的戰略腹地和新興工業城市,有更大發展空間來承載產業和人口,最大程度發揮價值創造作用。

        丁力強調,在大灣區和都市圈城市群的合作過程中,政府要加強引導,但政府不是唯一主體,更多要交給市場,讓企業發揮更大的作用,例如澳門中醫藥產學研基礎好鏈條深,惠州中醫藥產業一二產業有基礎有基地,兩地政府和企業可探索合作機制;惠州與深圳、東莞都以電子信息產業為優勢,三地企業可加強跨區域聯合,深化分工合作。


      惠城區。

        聲音

        “更好深度‘融灣’,惠州要挖掘大灣區與都市圈建設以及區域合作過程中的潛力,找準了路子、看準了項目就大膽做。不僅要深度做好產業上的協同合作文章,積極主動吸引深圳資本市場優勢,更要發揮城市基礎與后發優勢,發力構建惠州特有的發展平臺,為都市圈中的城市群所共享。”

        ——廣東省社科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

        “‘雙區’建設不是單靠廣州、深圳就能實現,因此必須融合。深圳是創新型城市非制造業城市,建成先行示范區離不開制造業的配合,這就決定了深圳先行示范區建設中,必然要跟大灣區其他城市融合。關鍵在于惠州跟深圳如何融合發展,可以接受深圳多大的輻射。”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作為與廣州、深圳等城市協同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惠州要增強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并以‘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推動城市空間框架重塑,引導全市土地資源沿軸線集中高效布局,充分對接廣州、深圳、東莞等周邊城市,同時重點保障重大平臺的空間資源供給,支撐打造廣深兩大都市圈跨界合作的高端平臺。”

        ——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王浩

        “深度‘融灣’就是要推進與中心城市同城化發展,增強自身承載能力,加快釋放發展潛能。可以期待的是,未來惠州會協同深圳共同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與深莞形成半小時交通圈,實現生態環境共保共治、民生服務共建共享,教育、醫療、養老、環保等政策順暢銜接。”

        ——惠州市委黨校科研部副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馮麗均 邱若蓉

        

      分享到:
      編輯:海晏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