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初,新春佳節來臨之際,市區銀崗嶺社區群芳苑小區里若干名書法家正揮筆潑墨,為小區居民書贈春聯迎新春。一時間,“群芳園·惠民空間”嶄新整潔的廣場上人來人往、好不熱鬧。
而幾天前,一場2021年新春暢享茶話會也在此舉行。茶話會上,負責該小區微改造前期調研工作的社工與小區居民代表暢所欲言,共商如何充分利用和維護好這個“惠民空間”。
一般人或許難以想象,四個月前,這里一片雜草叢生,被荒廢的假山和亭臺占據著小區最中心的活動空間。小區內老樹、花草年久未修,安全隱患顯而易見。而如今,小區公共場所地面已被修整一新,假山和亭臺也應廣大居民要求進行移除,取而代之是全新的乒乓球桌、健身器材和滑梯等娛樂設施,邊上還配置了幾套石桌石凳,為小區居民小憩提供場所。
改造后,“群芳園·惠民空間”既滿足了老年居民需求,也騰出了社區文化活動空間。
群芳苑小區只是我市“惠民空間”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縮影。
2019年開始,我市按照“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社會協同”思路,推動實施“惠民空間”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市委、市政府對微改造工作十分重視,多次作過指示批示。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被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市領導多次帶隊到老舊小區調研微改造工作,聽取意見建議,指導微改造方案設計等工作。當年,我市就成功打造了麥迪新村和南面小區“一大一小”兩個示范點,取得較好成效,受到群眾廣泛認可。
2020年,按照原工作計劃,全市要完成42個微改造項目,其中市民政局負責20個,惠城區負責10個,其他縣區各2個。這一年,全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加碼完成了改造任務。其中惠城區主動加大工作力度,新增完成了40個微改造項目;惠陽區充分發揮社區干部、專業社工和小區物業等多方力量參與改造工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鄰里和睦、社區共建共治”等融入改造內容;惠東縣社工全程參與微改造,改造完成后及時派駐社工開展專業服務;博羅縣多方籌集改造資金150萬元,專業社工協同參與微改造;龍門縣領導多次現場辦公,解決改造中的困難,發動愛心企業捐贈138萬元用于微改造;仲愷區多部門聯動推進“惠民空間”微改造,整體投入近千萬元;大亞灣區購買專業社工服務協同參與,居民參與熱情高漲。
今年1月30日,惠州市2020年“惠民空間”微改造項目交付儀式暨總結座談會召開。會議透露,我市2020年完成改造微改造的老舊小區82個,共投入資金8800多萬元,改造面積9萬多平方米,惠及小區群眾10萬多人。其中,市級20個改造項目,改造面積最大的2000多平方米,最小的也有120平方米,大多數改造面積在600平方米左右,惠及群眾3.6萬多人。市民政局負責的20個微改造項目投入資金1300多萬元,各縣(區)負責的62個改造點共投入資金7500多萬元。經過兩年多來的微改造工作,我市老舊小區不僅人居環境有極大改善,而且社區活力動力不斷激發,社區治理水平有新的提升。
改造后,華夏花園小區街面煥然一新。
改造前,華夏花園小區設施陳舊,人居環境較差。
如何做到讓“民意說了算”?
“點菜式”服務讓居民從看客變主人
老舊小區改造,改變的是家園,居民是主人,必須尊重居民意愿,讓居民參與決策。因此,我市“惠民空間”老舊小區微改造過程中,老舊小區“改不改”“改什么”“怎么改”,從前期方案設計、方案公示和完善到最終定稿以及施工,各個環節都充分尊重居民意愿,切實保障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為照顧居民“老樹情結”推翻設計方案
群芳苑小區位于河南岸繁華地帶,建于上世紀90年代,小區交通便利,周邊區域人流量較大,也是2020年我市市級改造面積最大的小區,改造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記者日前走訪時看到,該小區通過改造煥然一新,原本的假山、雜草變成了寬闊的廣場,群眾活動有了好去處。而見證歷史、承載著居民情懷的三棵老樹則被保留了下來。
“改造的成果顯而易見,但這個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社工敬天燕至今仍清楚記得改造的過程。敬天燕是惠州市西湖公益服務發展中心總干事,也是群芳苑小區“惠民空間”改造前期調研和協調協商工作的負責人。
“建議移除假山,因為它既占地方又有安全隱患。老人上不去,也不敢讓小孩攀爬或者靠近。”這是在前期調研中敬天燕聽到的大多數人的建議。
然而,敬天燕很快聽到不同的聲音:“假山是石頭制成,而石頭可以‘鎮宅’的,不能隨意拆除。”這是來自部分老年人的聲音,他們認為假山是為了小區“風水”而設,如若拆除恐怕“鎮不住宅”。
為了解決分歧、達成共識,由該小區業委會成員代表、社工、街道辦、居委會有關負責人和工程設計師共同組成的“改造協調小組”迅速召開協調會議。經過充分商議,最終確定將假山移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寫著“群芳園·惠民空間”的石頭標牌,既為建設社區文化活動廣場騰出空間,也充分照顧部分老人需要石頭“鎮宅”的心理需求。
施工過程中,又有居民異議提出:“小區里的三顆老樹陪伴著我們生活了20多年,能不能不砍?”
為了照顧小區居民的情結,業主委員會與社工、居委會、街道辦、民政部門等多個部門又一次展開熱烈討論,對設計方案進行重新斟酌。經過反復協商,最終決定將原方案推倒重來——三棵樹僅加以修剪,不予以砍除。這一次,“民意”再一次得到了聆聽和尊重。
通過調研和協商尋找民意“最大公約數”
“過去傳統的做法是政府負責,采取統一標準,采取單一管理模式,怎么建都由政府說了算,未能讓社會力量和居民參與進來。”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而“惠民空間”微改造項目則不同,怎么建、建什么都由居民“點菜”,實行“菜單式”服務模式,通過入戶調研、集中座談、收集問卷等方式,最終確定整改清單,集中解決了居民“最急”“最需”“最盼”的問題。
惠州市惠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社工王孟丹參與了橋西華夏花園和銀安花園微改造的前期調研工作,她表示,居民從自己的角度來考慮需求是可以理解的,關鍵要在協商中找到民意的“最大公約數”。
惠城區江南街道共建社區的一位社工說,在對轄區糖廠二號小區進行改造時,最初的方案只是改造一個區域,但在多次征求民意后,居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他們認為還有一個區域也需要改造,社工收集意見后,反映給江南街道辦,經過再次調研考察,最終將該區域納入了此次改造。
惠城區有關負責人表示,該區的“惠民空間”微改造,特別強調居民全程參與。在小區改造項目申報、方案設計以及后續服務管理等環節,充分尊重居民意見和基層首創精神,切實發揮居民主體作用。改哪里,居民說了算;怎么改,居民拿主意,不斷修改完善進而形成能夠代表大部分居民訴求的微改造方案。在這過程中,極大地激發了居民參與共建的熱情。
橋西街道辦相關負責人說,在老舊小區微改造的協調工作中,社工等第三方力量不容小覷,“他們不代表政府,也不代表某個居民的利益,在協調中更容易取得居民的信任,平衡各方利益。”
據了解,我市民政部門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目前已委托市社會工作者協會發動10家社工機構、70多名資深社工參與問卷調查和入戶訪談等工作。改造前,市級每一個點都委托社工機構實地走訪調研,了解小區居民訴求,聽取意見建議。改造設計方案出來后,第一時間公示。針對群眾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需求,由社工組織居民通過座談、民主協商方式解決,尋找民意的“最大公約數”。專業社工的介入,也為群眾和政府之間搭建起來了良好的溝通橋梁。
通過“惠民空間”微改造,我市老舊小區居民從“看客”變“主人”,從“漠不關心”到“事事操心”,實現了“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轉變。2020年,市民政局和各縣區掀起數十個老舊小區改造的熱潮,“由民做主”的改造模式被廣泛復制。
如何形成“共建模式”?
多方力量參與組成多聲部“合唱”
“老舊小區改造光政府‘獨唱’不行,還要創新體制機制,充分吸引社會力量參與,組成多聲部‘合唱’。”秉承著這一理念,我市“惠民空間”微改造過程充分發揮了社會協同作用,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公益基金會、社會組織、專業社工機構、居民群眾等多方力量都積極參與其中。
據市民政局負責人介紹,該局負責的20個微改造項目,投入資金1000多萬元,全部來源于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和社會組織的捐贈。2019年,新力控股集團資助了130多萬元,并承建了麥迪新村和南面小區2個示范點。運行一年多來,取得較好成效,受到群眾廣泛認可,示范引領作用得到很好發揮。兩個示范小區不僅人居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隨著黨建引領下“三社聯動”機制的建立,專業社工服務的開展,小區活力動力不斷激發,社區治理水平極大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圍十分濃厚,逐漸形成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2020年,新力控股集團再次捐贈650萬元,并兜底承建了20個市級改造點。“老舊小區改造,承載著進一步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重大責任,也是提高社區治理水平的必經之路。作為工程的設計方和施工方,我們也為能成為這項重點民生工程的推動者和實施者而感到榮幸。”新力控股集團副總裁兼灣區公司董事長徐春表示,該集團本著“取之社會、回饋社會”的理念,一直熱心公益事業,并充分發揮自身在城市運營方面的專業優勢,為“惠民之州”添磚加瓦。
去年底,我市還舉辦了一場公益慈善夜活動,為“惠民空間”微改造項目募集了1000多萬元善款,其中200萬元是由惠州市社會組織總會旗下20多家會員單位捐贈的。“作為社會組織,我們以助力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為己任,積極參與其中。接下來,我們將面向全市社會組織再次發出倡議,聯動更多社會組織積極參與,一如既往地支持惠州市老舊小區微改造工作,繼續為惠州老舊小區改造出資出力。”市社會組織總會會長陳俊希說。
如何滿足個性化需求?
建“長者之家”“健康之家”將服務關口前移
在老舊小區微改造中,部分居民的個性化需求也被關注到。
家住下埔的李秀妹夫妻均年過六旬,倆人相依為命,是典型的空巢家庭。“我老伴腿腳不好,去一趟醫院挺麻煩的。家門口要是有個尋醫問診的地方,我們也安心點。”李秀妹說,他們老兩口一般都是自己去藥店買藥,輕易不肯去醫院就診,在家門口就診一直以來是他們的夢想。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作為全市老舊小區改造的主戰場,惠城區2020年投資6000萬元,以“繡花功夫”對50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并選擇其中12個能免費提供場所的小區創造性建設“長者之家”和“健康之家”,并輻射服務周邊區域。其中“長者之家”將居家養老服務引入老舊居民小區,搭建一個群眾身邊的娛樂、養老平臺,開展多元化的老年生活服務。“健康之家”則可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將健康管理、免費體檢等服務延伸到群眾家門口。
“我區在‘惠民空間’微改造項目中,利用‘長者之家’和‘健康之家’兩個陣地,將公共衛生服務、養老服務等民生服務關口前移,讓群眾充分享受家門口的幸福,得到省、市、區、鎮4級人大代表和小區居民的一致好評。”惠城區有關負責人說,今年該區將繼續選取100個老舊小區開展改造工作,并繼續選取其中10個符合條件的小區建設“長者之家”和“健康之家”。通過建設“長者之家”、“健康之家”、長者飯堂、日間照料中心等功能室,為老舊小區賦能,提升老舊小區提供多樣化服務的能力。
“惠民空間”后續怎么管?
開展“三社聯動” 實現基層治理
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如今惠州各縣區老舊小區微改造已經鋪開,硬件上的改造顯而易見,社區環境的改善也獲得大多數居民的認可。“完成施工改造任務和和交付后,后續如何管理,如何進一步激發小區活力和居民自治熱情,讓‘惠民空間’長久生存下去,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市民政局負責人坦言。
培育社區社會組織激發居民自治熱情
以最早試點的麥迪新村“惠民空間”微改造為例,該小區“惠民空間”已投入使用一年多了,改變是明顯的,但是后續管理的問題也慢慢凸顯出來,進駐該小區社工站的社工王孟丹說起這樣一件事:2020年7月的一天晚上,從小足球場飛出來的足球險些砸到老人,進一步引發了足球隊和舞蹈隊關于足球場使用權限的矛盾。小區的舞蹈隊人多,球場場地大,他們認為適合跳舞;足球隊的孩子覺得球場就應該用來踢足球。
為此,王孟丹邀請社區居委會以及居民代表召開小范圍協調會。協調會就舞蹈隊和足球隊的使用時間達成一致——球場白天用于踢足球,晚上供給中老年人跳廣場舞。這是“三社聯動”推動社區矛盾及時化解的積極作用體現。
目前,麥迪新村通過購買服務方式,已引入專業社工,成立麥地社工站,配置2名專職社工,并建立起在麥地社區黨總支引領下的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機制。麥地社區黨總支發揮著組織領導、黨建引領的作用;社區微改造后的“惠民空間”提供了平臺;社區社會組織在提供社區服務、擴大居民參與、培育社區文化、促進社區和諧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該小區培育發展了麥迪廣場舞隊、麥地社區青少年足球隊、“惠民空間”志愿服務隊等10多個社區社會組織。
“‘惠民空間’改造后,小區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以前很少下樓活動的左鄰右舍也都下來了,認識了很多鄰居。我還加入了小區的舞蹈隊,每天和大家一起運動跳舞很開心!”麥迪新村居民汪阿姨說。
市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說,從麥迪新村“惠民空間”改造工程來看,已基本達到基層自治的設想。“居民到居委會投訴變少了,鄰里矛盾也減少了,鄰里吵架也少了。該小區還經常組織文藝演出,通過多種活動熟絡鄰居,讓小區居民的歸屬感更強了。”該負責人說,我市通過“惠民空間”平臺開展“三社聯動”服務,達到鄰里和諧、鄰里關懷互助的社區治理目的,從而實現基層治理工作目標,這是我市在基層社區治理方面的一種積極探索。
探索成立社區基金實現“自我造血”
相比于調解社區居民的小摩擦,讓王孟丹更為關注的是“三社聯動”也難以解決的問題——“惠民空間”設施設備后續管理維護資金從何而來?
有一次,麥迪新村“惠民空間”的一個場地體育設施被損壞了,需要資金維修,社工組織無法籌集,小區物業也表示“無能為力”。由于歷史原因,麥迪新村小區曾由6個開發商接盤,許多配套設施不完備,導致小區在物業管理上問題不少。目前,小區的物業管理費僅為每平方米0.4元,加之小區出租屋居多,即便是改造后,不少住戶仍不愿意在小區管理上付錢,后期維護管理仍是個難題。
對此,市民政局負責人表示,在2020年“惠民空間”微改造完成后,所有涉及社區必須設立“三社聯動”服務平臺,并實現社工服務的長期連續購買。各個社區可以探索成立社區基金,實現“自我造血”,利用社會資金購買社工服務,減少財政壓力。同時,我市還將積極創新老舊小區改造投融資機制,包括探索金融以可持續方式加大支持力度,運用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
“接下來,我們將依托‘惠民空間’平臺加強創新社區治理,推動在社工協會加掛‘社區治理指導中心’,負責協調社區、社會組織、社工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社區治理。”該負責人說,同時我市還將不斷拓寬城鄉社區治理資金籌集渠道,培育發展一批社區基金,解決后續管理資金問題,盡快制定相關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獎勵措施,鼓勵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微改造及其后續治理工作。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劉惠雄 鄒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