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喜迎二十大·共畫同心圓”粵港澳大灣區惠州龍門農民畫歷史精品回顧灣區巡展啟動
記錄時代變遷 呈現美好生活
9月19日上午,惠州融深融灣在行動——“喜迎二十大·共畫同心圓”粵港澳大灣區惠州龍門農民畫歷史精品回顧灣區巡展在惠州市博物館啟動。龍門農民畫歷史悠久、色彩絢爛、內涵豐富,被稱作“嶺南藝術奇葩”,是惠州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從1972年龍門興辦第一期農民畫培訓班開始,龍門農民畫進入大眾視野至今整好50年。龍門農民畫用鮮艷的色彩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帶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出龍門,也走向世界。
“喜迎二十大·共畫同心圓”粵港澳大灣區惠州龍門農民畫歷史精品回顧灣區巡展在惠州市博物館開展。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歷經50年發展
成為“中國三大農民畫鄉”之一
不少專家學者認為,龍門農民畫創作源于清代剪紙、木雕、壁畫等民間傳統手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大的民間畫師積極謳歌新時代,探索新畫風。譚池發等人興辦第一期龍門農民畫培訓班,拉開龍門農民畫專業創作的序幕。
1972年,譚池發在龍門縣文化館的支持下,組織興辦了第一期農民畫培訓班,25人參加培訓,這一年,被認為是龍門農民畫的第一個轉折點。培訓班學員創作了50多幅作品,有25幅入選當時惠陽地區“美術作品展”。譚池發創作的《打禾場上》還入選廣東省美術展覽。1976年,第二期農民畫培訓班開班,參加人數上升到50多人。在譚池發的帶領下,學員們創作了100多幅作品。1979年,廣東省群眾藝術館編印《龍門農民畫》一書,龍門農民畫這一概念正式傳播開來。
龍門農民畫不斷學習吸納版畫、楊柳青、工筆畫、年畫等藝術手法,時代的進步也推動著龍門農民畫快速發展。1980年,15件龍門農民畫作品入選“廣東省民間美術展覽”;1982年,“廣東龍門、陜西戶縣農民畫展”在廣州、西安、深圳等地巡展;1984年,龍門縣文化館正式成立農民畫創作組。1988年則是龍門農民畫發展的另一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龍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被廣東省文化廳命名為“廣東省民間藝術之鄉”,廣東只此一處。自此,龍門農民畫開啟了從小有名氣到走向世界的新征程。
2008年,百余幅龍門農民畫作品亮相北京奧運會,還在人民大會堂展出,并首次成為國家外事禮品。同年,龍門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并與上海金山、陜西戶縣并稱“中國三大農民畫鄉”。一時間,龍門農民畫聲名大噪,全國各地學員慕名而來,大家學習龍門農民畫的熱情空前高漲。
精心繪制。 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藝術源于生活
稱得上承載社會記憶的民間范本
經過不斷演變、創新和發展,龍門農民畫逐漸走向成熟。滿懷鄉愁的泥土是它的底色,普通百姓的生活是它的題材,真摯熱忱的情感化作它的片片油彩。農民畫之于龍門的意義,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清晰記載了龍門民間的社會記憶。
“在從事農民畫創作的30多年里,最大的感受就是龍門農民畫的畫風和題材一直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在農民畫畫家陳權樞看來,龍門農民畫可以稱得上是承載龍門社會記憶的民間范本。在他的畫作里,有鄉村竹林里采收竹筍的村民,有稻田里嬉戲的孩童,有荔枝豐收的場景……這些關乎田間勞作、民間習俗、鄉村風貌的圖景串聯起來儼然一卷龍門版的《清明上河圖》。
身為惠州市民間藝術大師的王漢池,他的作品取自最真實的農村生活:圍屋里的嬉戲、田野間的勞動、阿哥阿妹的情歌等,意境優美,畫面感強。2015年,他的作品《客家山歌農民畫組畫》獲得第十二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王漢池成為惠州獲得“山花獎”第一人。
“農民畫要結合時代不斷做出改變,不論是畫面、色彩、構圖等都要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農民畫畫家黃偉平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近年來,他與其他農民畫畫家堅持不斷創新,先后創作了數十米的巨型長卷《庚子年八方戰疫圖》《龍平渠·幸福渠》《百年夢想》等優秀作品。
細細翻看近兩年的龍門農民畫,其內容包括十二生肖微信表情包、掃碼付款、直播帶貨、最美客棧、無人機捕魚、現代化的公園……畫中題材與龍門人的日常生活無縫銜接。
破題探索發展
政企校聯手打造“龍門農民畫+”新業態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生活環境、農民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發生急劇變化。近年來,政府部門和專業人士想出多種方法宣傳和推動龍門農民畫產業發展,比如推出衍生產品,通過絲巾、瓷器等衍生產品,在傳播龍門農民畫藝術性的同時,從更多途徑實現其經濟價值。
“龍門農民畫要發展,離不開衍生產品,它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可以支撐源源不斷的藝術創作。”龍門農民畫畫家鐘永廉認為,龍門農民畫的創作必須走精品路線,獲獎、參展的作品要成為衍生產品的主要內容。
當前,除了出臺《關于加快龍門農民畫發展的實施意見》,包括每年安排一定金額的產業發展資金和人才建設獎勵補助金外,龍門還通過政府、企業、高校聯手的形式,集中優勢將龍門農民畫融入互聯網、文創、文旅等行業,打造“龍門農民畫+”新興業態。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龍門農民畫,惠州學院專門組建多元師資團隊,創建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帶動中小學協同開發課程。同時,發揮學院優勢助推龍門農民畫資源加速跨界融入互聯網、展覽業、文化創意等行業。
通過政企聯動,帶動更多企業積極參與開發利用龍門農民畫,與龍門豐富的人文、歷史、旅游等文化元素密切聯系起來,是實現龍門農民畫“破局”的另一項重要舉措。
位于龍門尚天然溫泉度假村內的中國龍門農民畫博物館是龍門農民畫產業發展的縮影。博物館集文化交流,農民畫收藏、創作、研討與展覽等功能于一體。這里分門別類展出了大量龍門農民畫作品,館內還設有專門陳列由龍門農民畫衍生出來的文創產品展廳,其陳列的龍門農民畫禮盒等產品成為外地游客樂于購買的搶手貨。
相關新聞
50幅精品畫作亮相灣區巡展
惠州日報訊 (記者侯縣軍 黃宇翔 通訊員黃克鋒)據介紹,此次將有50幅龍門農民畫精品畫作亮相惠州融深融灣在行動——“喜迎二十大·共畫同心圓”粵港澳大灣區惠州龍門農民畫歷史精品回顧灣區巡展,包括精心遴選的40幅在省級以上比賽和展陳活動中獲獎作品,是龍門農民畫數十年間積累的精品力作。還有新創作的10幅統戰元素畫作,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互融等多個主題,以惠州深度融深融灣為主線軸,展現“凝心聚力,共畫同心圓”動人場景。
此次畫展列入廣東省政府、香港和澳門特區政府共同舉辦的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活動,以線上線下和巡展的形式開展,通過回顧龍門農民畫發展歷史,以畫為媒,記錄、描繪、謳歌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各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描繪了全國各族人民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奮斗的精神面貌,生動展現惠州市的人文底蘊和濃郁的藝術氛圍,擦亮“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金字招牌。
本次巡展活動將分別在惠州市博物館、惠州學院、龍門縣文化館進行,活動期間,線下以組織單位黨建、社會團體和港澳臺青少年觀展為主,拓展受眾群體,線上則通過多媒體和港澳臺僑社團廣泛傳播視頻,提升影響力。
龍門農民畫大事記
1972年4月
興辦第一期農民畫培訓班
1978年5月
“龍門農民畫年展”在廣州文化公園舉辦
1984年
龍門縣文化館成立農民畫創作組
1987年8月
“龍門現代民間繪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1988年2月
龍門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
1998年
龍門縣被命名為“廣東省民間藝術·農民畫之鄉”
2005年5月
嘉義莊成為首個龍門農民畫示范村
2008年1月
龍門農民畫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展出,并首次成為國家外事禮品
2010年6月
龍門農民畫亮相“首屆中國農民藝術節”
2013年6月
龍門農民畫被中央文明辦選為“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主題元素
2015年12月
《客家山歌農民畫組畫》榮獲“第十二屆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
2019年
龍門農民畫《中華抗疫圖》被惠州市博物館永久收藏
2021年7月1日
題為《百年夢想》的龍門農民畫長卷完成創作并展出,被《人民日報》等媒體報道
2022年9月
“喜迎二十大·共畫同心圓”粵港澳大灣區惠州龍門農民畫歷史精品回顧灣區巡展舉行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侯縣軍 通訊員龍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