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詩人韓維在詩作《過游龍門詩十二首·西溪》中曾寫道“我從南嶺來,引轡下云木。不知溪流處,但見翠滿谷。涼葉覆山泉,修篁翳茅屋。”詩中描寫的美景雖然是洛陽龍門的西溪,但卻與龍門龍華的西溪十分相似。進入西溪村,各類竹子眾多,長相不同,有碗口粗的大頭竹,有細小的單竹,還有帶白毛的毛竹和大葉子的甜竹。
西溪以筍揚名,村里隨處可見的綠竹和筍元素。
龍門多竹,放眼望去,滿目皆是。據清代康熙六年《龍門縣志》記載龍門“竹類”有12種,有觀音竹、紙竹、甜竹等,經過多年發展,到清代咸豐元年《龍門縣志》記載的“竹品”已經達到24種,數量翻了一倍。有竹必有筍,龍門所產的大頭竹、筋竹、竻竹、苦竹、毛竹五種筍俱佳,但這其中最有名的還是西溪筍。
西溪筍是龍門縣西溪一帶的特產,這里的西溪,不僅指西溪村,更包括西溪流域內的上西溪和下西溪片區,而龍華西溪村所屬的位置,便是下西溪。因其在深山叢林中自然生長,無污染,無農藥殘留,且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氨基酸。
正宗的西溪筍是由叢生大頭竹(又名甜竹)根部發出,一般制成筍衣筍干,西溪筍的特點是肉厚、鮮嫩、爽口,據清代《龍門縣志》記載:西溪甜竹筍,甘脆異常,蒸熟曬干可久藏,可見在清代時,西溪筍便已經成為龍門知名特產。
而在村民的口耳相傳中,西溪筍的栽培歷史則更悠久。相傳西溪人在明朝弘治年間便開始種植甜竹,每年清明前后,挖隔年竹頭種下,三年后便可收成。將母竹上長出的幼嫩竹筍煮熟鮮食或加工制作筍干食用,十分鮮甜可口。村民堅信,西溪所產的筍干曾被列為“貢筍”送往朝廷。近百年來,隨著交通日益便利,西溪筍干更是遠銷東南亞各國,在國內外頗負盛名。
關于西溪筍的由來,在西溪當地流傳著一個美麗的故事。相傳在很久的時候,西溪的深山密林里居住著一戶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母親叫秀娟,兒子叫雄青,兒子非常孝順母親。有一年冬天,秀娟病了,雄青到處尋醫問藥,日夜小心看護,秀娟一連吃了很多劑藥都未見好轉,眼看母親的病越來越重,雄青十分著急,跪在床前問母親想吃點什么,秀娟有氣無力地說:現在吃什么都覺得無味,就想吃一點竹筍。
雄青立即扛上鋤頭,跑上山去挖竹筍,這時正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久旱無雨,竹筍難找,雄青找了一個又一個竹山,還沒找到半根竹筍,他想到母親把自己撫育成人,如今母親病重,想吃點竹筍也無法滿足,便坐在溪邊的竹林里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狠狠地用鋤頭刨地,突然鋤頭被夾住了,他仔細一看,原來是一條又肥又嫩的竹筍,他喜出望外,趕緊拿回家,煮了給母親吃,母親吃了竹筍后十分高興,病也慢慢好了。
第二年秋天,雄青用心管理家門前溪邊的竹林,結果長出了無數的筍來,而且特別好吃,雄青靠賣竹筍買了田地,建了新屋,一年富過一年,后來,人們給這筍起名“西溪筍”。這個從二十四孝“哭竹生筍”脫胎而出的故事,讓西溪人對這份美食賦予道德和文化的力量。
雖然這只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但西溪筍確實給西溪的人們帶來了經濟效益,如今,西溪村的村民們基本上每戶都種有甜竹,每戶都會用西溪筍烹飪菜肴,逢年過節,或是紅白喜事,西溪筍都成了餐桌上必備的一道美食。村民們除了自己食用或送給城里的親朋好友外,其余的都拿來出售,西溪筍為西溪人脫貧致富立下了汗馬功勞。
現在在西溪,無論是祠堂的壁畫還是路邊的廊亭,幾乎隨處可見西溪筍的元素。西溪人正用自己的行動,表達著對這一山野遺珍的熱愛和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