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陶米缸 滿滿紅色情
陶米缸,高38厘米,口徑31厘米,底徑29厘米,腹徑38.4厘米,呈醬黃色,完好無缺。此缸作為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北支隊司令部裝米之用。1982年11月,龍門縣文化局工作人員在南昆山飛鼠巖洞找回。
位于龍門縣南昆山上坪社區上坪村民小組的飛鼠巖洞,是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北支隊司令部遺址。洞內遺留的一個保存完好的陶米缸已被尋回并存放于龍門縣博物館。一個小小的陶米缸,承載著一段厚重的紅色記憶。
陶米缸。龍門縣博物館供圖
江北支隊司令部設在飛鼠巖洞
1947年4月底,中共江北工委擴大會議召開,作出“以山地為主,以南昆山為中心,主要力量放在發展南昆山周圍,把南昆山作為基地,并發展桂山和羅浮山作為回旋區”的戰略方針,為后來的反擊國民黨的軍事“清剿”儲備了力量。
1948年3月,中共江北地委成立,并整編部隊,將江北地區的武裝統一編為廣東人民解放軍江北支隊,司令部設在飛鼠巖洞。飛鼠巖洞為天然石洞,洞口寬9米,深6米,洞內遺留的陶米缸,當年司令部用來貯米。
江北支隊在江北地委的領導下,積極開展武裝斗爭等活動。在反“圍剿”戰斗的短短幾個月中,經歷大小戰斗上百次,屢次粉碎敵人的“清剿”。1949年1月17日,粵贛湘邊區黨委下令將所轄部隊進行統一改編,江北支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三支隊。
上坪大捷改變江北地區局勢
改編后不久的第三支隊取得上坪大捷,徹底挫敗敵人的“清剿”。
上坪地處橫河與公莊之間,是橫河通往公莊、平陵的必經之地。這里是一個狹長的袋形小盆地,東西兩面皆為草木茂盛的高山,易于部隊隱蔽,實為理想的設伏用兵之地。第三支隊作出戰斗部署,誘敵深入,嚴陣以待。
1949年3月16日,國民黨軍隊及地方反動武裝,由紅頭嶺、柏塘、陳禾洞,分三路向公莊進犯。由紅頭嶺進犯的國民黨一個加強連及地方反動武裝200余人進入上坪,落入伏擊圈。東江第三支隊司令員黃柏一聲令下,東西兩面伏擊部隊集中火力,僅40分鐘就結束戰斗。由柏塘進犯的右路之敵,也遭到李漢威率領的鐘成中隊的狙擊,斃傷敵10余人。左路進犯之敵由龍門路溪抵達平陵時,獲悉戰事后聞風喪膽,龜縮平陵墟內。
據《中國共產黨龍門縣地方史》記載,上坪大捷從根本上扭轉了江北地區的軍事斗爭局面,從而改變了整個江北地區的局勢。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通訊員鄔杞祥 張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