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鄰桂峰山,地處龍門縣地派鎮西南面的陳洞村群山環抱,風景秀美。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穩步實施,這個偏遠的貧困小山村蝶變成風景秀麗、產業興旺的新農村。
近年來,陳洞村將山茶產業作為產業扶貧項目,大力發展特色山茶產業,提高村民收入。未來,該村還將打造符合當地特色的觀光旅游和民宿產業,為龍門全域旅游發展添磚加瓦。
陳洞村的變化是龍門縣推動鄉村振興,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的縮影。今年2月,龍門縣委全會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高質高效發展。全面激發農村改革活力,發展富民興村產業,促進農民富裕富足。
地派鎮陳洞村風景秀麗。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立足優勢資源 壯大特色產業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農村發展的天地很廣闊,但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能做“一錘子買賣”,只有夯實了產業根基,讓鄉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發農民自身內在動力和蓬勃活力,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今年初召開的龍門縣委全會提出,要高水平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一批茶葉、中藥材種植和精深加工基地。深度發掘鄉村多重價值,培育壯大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
行走在陳洞村不難發現,這里除了古樹名木遠近聞名,村里的“金葉子”也正成為提升該村形象與知名度的另一招牌。
陳洞村常年霧氣繚繞,氣候溫差大,土壤富含礦物質,適合茶樹生長,自古有種茶的歷史,但沒有形成規模。在對口幫扶單位惠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支持下,最終確定把山茶產業作為陳洞村產業扶貧項目,并于2017年12月成立了由陳洞全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為成員的龍門縣高橋茶葉專業合作社。
產業興旺,村民收入才能穩步增長。隨著合作社一步步壯大,不斷有村民加入進來。茶葉種植規模和品質都得到了提升。而今,山川之氣,草木之德,正滋養著陳洞人。一片片小茶葉,儼然成為村民手中的“金葉子”。
在振興鄉村的進程當中,如何利用好優質資源,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事情。
在與陳洞村相距約20分鐘車程的龍潭鎮下埔村,擁有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和茶文化歷史,有許多種茶、炒茶、制茶能手,但是一直未深入挖掘,更沒形成產業化。針對這些實際情況,村干部認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探索發展鄉村經濟的可行之路。
“近期我們落實了選址、土壤分析的工作,下一步推動的就是茶葉種植。”下埔村90后黨支部書記茹杰威說,當地計劃以茶葉產業為幫扶原點,推動產業經濟發展。
如今在下埔村,經常可見村民在茶園里忙活。近年來,龍門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茶葉罐”,下埔村決定抓住機遇,響應號召,采用更加科學專業的技術種茶制茶,打造全新的現代化茶葉產業鏈,助推龍門茶產業發展。
從龍潭鎮驅車向西而行,沿著山路蜿蜒而上,便來到被譽為“北回歸線上綠洲”的南昆山。這里因生態資源豐富,配套設施齊全,先后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廣東省森林小鎮、省級旅游度假區。
香姐是蕉坑村一間民宿的“掌柜”,隨著近年來南昆山旅游資源逐步開發,生態旅游業穩步發展,她所經營的民宿不僅成為家人的溫馨港灣,還成為很多游客的好去處。
走訪期間,一位來自珠海的游客告訴記者,南昆山的生態資源、人文資源十分豐富,在整個廣東來說是比較靠前的,來到南昆山,讓人感覺心情非常舒暢。
“游客都喜歡南昆山的生態,所以南昆山群眾就做起了民宿。目前,南昆山民宿有353家,同比去年增加了100多家。”南昆山旅游行業協會會長唐群輝透露,如今游客對民宿的認可度有了很大提升。尤其2020年,龍門縣委縣政府推出“南昆山十條”,對南昆山的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幫助。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南昆山的建卡立檔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群眾收益也有了很大提高。
南昆山生態旅游區管委會副主任葉一歡表示,南昆山生態旅游區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全力以赴保護好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提升南昆山旅游吸引力,在帶動當地鄉村振興的同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康養旅居高地。
創新治理方式 打造美麗鄉村
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鄉村振興不能只體現在財富積累上,更多是要讓鄉村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加舒適,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
有專家指出,完善鄉村治理體系,要聚焦大眾化,在群眾參與上尋求突破。鄉村振興說到底是為人民群眾服務的一種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所在。
山巒疊翠景中游,秀美鄉村入畫來。近日,記者來到龍潭鎮下埔村和合頭村看到,兩邊整齊的綠化樹掛滿了應節的紅燈籠,錯落有致的農家樓房,一望無際的菜畦田野,一幅幅欣欣向榮的新農村畫卷徐徐展開。
2018年,鄉村振興的春風吹進了龍潭鎮。在下埔村和合頭村,一條條干凈整潔的瀝青路貫穿村頭巷尾。同時,結合鄉村環境整治,統籌考慮人居環境布局,路網、水網規劃,產業發展、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等,實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
茹杰威告訴記者,兩年多前,文體廣場這一片還是雜草叢生,大榕樹下蚊蟲滋生,村民都不敢久坐。為了改善村容村貌,下埔村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黨員干部帶頭開展街巷村道、房前屋后亂堆亂放清理整治工作,清理整治河道淤泥、垃圾等。損毀的大橋也重新修復好,并且修建了水泥樓梯,更加安全牢固,河水也變得干凈清澈。文體廣場的兩棵大榕樹下更是成為村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好去處。如今,下埔村的人居環境不但得到了當地村民的認可,也被龍潭鎮評為村級示范點。
下埔村村民紅伯說,文體廣場搞得很好,特別喜歡那里的環境,而且村里的道路也修好了,走起來很順暢。
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龍潭鎮結合合頭村古樹名木資源豐富的特點,以村口的古樹群為核心,打造成古樹公園。放眼望去,村道兩側的黃花風鈴木嬌艷欲滴,山腰上的古樹枝繁葉茂,嶄新的墻繪和公園設施在陽光下格外靚麗。
談到這兩年村中的變化,合頭村村民肖伯內心充滿喜悅:“人居環境變好了,住著也舒心,特別是古樹公園,有空可以和家人一起去散散步,城里的生活也不羨慕了。”
幾年時間,龍潭鎮下埔村和合頭村實現美麗蝶變,這里不但村舍整潔有序,庭院干凈美麗,瀝青路通到村民家門口,還建起了文體廣場、農家書屋、垃圾屋、衛生站等公共服務設施。靠近村道的民居墻上,各種墻繪展示著別具特色的風土人文,宣揚孝親敬老的美德,美麗新農村景象隨處可見。
看著眼前美景,合頭村黨支部書記肖勇輝展望道,接下來該村的發展思路是以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為主導,打造特色旅游業,依托合頭村雙彩虹瀑布,進一步開發打造農家樂、民宿,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持續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寫好做實需要找準各村特色“小切口”。龍潭鎮黨員干部和廣大村民不停探索鄉村振興切實可行的路徑,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步一腳地走出了一條具有龍潭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該鎮呈現出一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新畫卷。
建設產業園區 深化農村改革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優化產業布局,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一定能走出一條科學有效、農民受益的產業發展之路,為實現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今年龍門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該縣將以鄉村振興為引領,進一步推進“二十百千萬”工程,建成三黃胡須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和縣級萬畝蘭花產業園,完善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打造三產融合示范區。
近日,記者走進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地感受了龍門加快現代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和品牌化經營的最新實踐。據介紹,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主要以龍城街道、平陵街道、龍田鎮為核心區,總面積463.32平方公里,主導產業面積約11.09萬畝。核心加工區企業共4家,其中龍門縣云鵬雙豐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已經投產,其余3家進入設備安裝和調試階段。
在核心加工區里,一排嶄新的現代化大米加工生產線正轟隆隆地運作。龍門縣云鵬雙豐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現代化加工中心負責人劉俊鵬說,除了這個烘干線,該企業還引進了一條全自動生產線,從稻谷變成大米的整個流程皆由電腦控制。
目前該企業采用產業幫扶與消費扶貧模式,在與農戶簽訂優質稻谷收購合同的同時,也為農戶提供優質水稻種子、農機和農業技術支持,組織農戶學習專業種植知識,實現水稻種植的高產與高效。同時,該企業還組建了電商團隊,通過線上與線下多種渠道推廣的方式,幫助當地農業企業、農戶提升產品品牌影響力與銷售額。該企業通過多種方式,每年帶動周邊農戶超過2000戶,實現戶年均增收2000元以上。
如果把農業產業園建設比喻為龍門農業產業的堅實體魄,那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可比喻成做活龍門農業產業的新鮮血液。
今年,龍門縣提出要全面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國家試點工作,深入實施農村“一戶一宅”、農房簡約報建、農房風貌管控“三項改革”,建立縣級主導、鄉鎮主責、村級主體的宅基地管理體系。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平臺和資產管理制度,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持續抓好墾造水田、拆舊復墾工作。
2020年,龍門成為全國104個、全省6個試點地區之一,也是惠州市唯一獲批的新一輪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正全力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
龍田鎮李洞村陳洞村民小組組長陳正偉介紹,該村民小組退出宅基地的辦法主要是現金補償,并且實行臺賬記賬,其家庭成員申請宅基地時,根據原退出面積,給予適當優惠。
據了解,龍門縣初步選定了12個行政村共32個村民小組作為宅基地改革工作試點村。針對農村居民點“多、散、亂”、農村建設用地擴張過度、宅基地審批難、退出機制缺失等問題,龍門縣聘請多家公司對全部試點村開展權籍調查,對村莊規劃依法依規修訂完善。目前,全部試點村的權籍調查和村莊規劃已經完成。
為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鄉村振興綜合改革協同推進的工作模式,龍門縣政府與廣東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廣東首個美麗鄉村建設和宅基地改革研究實踐中心在龍門縣正式掛牌成立。據介紹,該中心的建成和探索將有利于龍門高質量完成宅基地改革示范點工作任務,為鄉村振興走在全省前列提供重要支撐。
惠州日報記者黃宇翔 通訊員龍門縣融媒體中心
智庫觀察
市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博士周翠儉:
活化生態資源 做好“美麗”文章
龍門生態資源優勢顯著。鄉村產業興旺的關鍵是活化長期沉淀的生態資源。只有通過生態資源價值化實現形式的創新,才能在生態文明轉型的大背景下,促進城鄉要素有序流動,壯大集體經濟和農民財產性收入,也才能重構農村可持續發展與治理有效的經濟基礎,這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建構鄉村振興經濟基礎的關鍵問題。
要做到活化生態資源就要圍繞“美麗”做文章。龍門縣在生態產業化、文化產業化、民宿經濟、鄉村旅游等領域有天然優勢。“農村美起來”要做到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一是把硬件建設好。農村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全面改善,需著力推進水電路氣等公共基礎設施往村覆蓋,同時重點抓好通自然村(組)道路、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建立長效管護機制;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范圍拓展到圩鎮和城中村,推動鄉村環境在全域實現干凈整潔的基礎上向生態美麗宜居邁進。二是把軟件建設好。強化農村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縣鄉村統籌,辦好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民生實事,提高公共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彰顯產業興旺之美、自然生態之美、文明淳樸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諧有序之美的新時代“五美”鄉村,實現“農村美起來”與“農民富起來”的良性促動。
惠州日報記者盧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