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陽區:十年經濟再上臺階 民生福祉闊步向前

      原標題:  

      十年經濟再上臺階 民生福祉闊步向前

        惠陽區深度融深融灣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陽”

        黨的十八大以來,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東部腹地的惠陽區,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勇擔使命、砥礪奮進,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發展新格局,積極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重大機遇,加快融入深圳都市圈發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方面不斷譜寫新的華章。

        10年間,惠陽經濟總量更大、質量更優,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254.25億元,相繼突破300億元、500億元、700億元大關,到2021年達到750.41億元,增幅高達195.15%,接近2012年的3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12年的21.8億元增加到2021年的64.28億元,10年再造“兩個惠陽”財政,更有效夯實民生財力保障基礎。

        10年間,惠陽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新動能加速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提升;園區經濟發展壯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建設初見成效。兩大千億級產業平臺加速建設,形成大項目支撐大產業、大平臺承載大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新的征程上,惠陽緊緊圍繞打造“智造高地·活力惠陽”,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深度融深融灣行動,縱深推進改革開放,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為惠州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10年間,惠陽經濟總量更大、質量更優,民生福祉大步向前,形成大項目支撐大產業、大平臺承載大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產業升級

        構建惠深產業協同發展戰略平臺

        在惠陽區秋寶路伯恩光學秋長生產基地,一幢幢黃白相間的現代化廠房里,近6萬名工人正在勤勉奮斗、追逐夢想。伯恩光學資料顯示,全球三分之一的手機玻璃屏來自該企業,歐洲市場三分之一的手表鏡片也在這里生產。

        2008年,伯恩光學從深圳落戶秋長白石村,興建惠州首個生產基地,此后一路高歌,先后在惠陽建成4個生產基地,是惠深產業協同發展的生動縮影。

        產業園區是一個地區工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早在2018年,惠陽在三和街道8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基礎上,謀劃打造首個千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是市委市政府統籌打造“3+7”工業園區重要組團之一。園區由象嶺智慧產業區、智能制造產業區、創新科技產業區、產業升級集聚區4個產業區(“一園四區”)組成,以5G、智慧安防、智慧物聯、智能硬件、新一代電子信息、創新金融等為產業發展方向,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的規劃理念,要打造為產城村人融合發展的產業新城,預計2028年園區產值達1000億元。

        2020年9月,惠陽另一個千億級產業園區——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三大組團之一的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正式動工。經過近兩年的建設,梅龍湖智能制造產業新城一期17棟現代化廠房大部分已經完工或封頂,今年11月即可交付使用,目前已簽約56家擬入駐企業。這些企業90%來自深圳,涵蓋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機器人、新一代信息技術等行業,將更好地助力惠陽電子信息、智能制造產業補鏈固鏈強鏈。

        2012年至2021年,惠陽規上工業增加總值從411.21億元增加到1630.85億元,增幅高達296.60%,規上工業增加值從100.96億元增加到414.71億元,增幅高達310.77%,產業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持續提升;2015年至2021年,高新技術企業從28家增加到459家,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從2.04%提高至3.35%,產業創新力、競爭力、抗風險能力實現整體躍升,有力夯實了經濟發展的根基。

        面對新增用地指標等用地資源較少的實際,惠陽秉承“盤活存量就是做大增量”的理念,通過騰籠換鳥、筑巢引鳳、資源市場化運營等方式,強化存量土地廠房資源盤活。2018年以來,惠陽以中央環保督察為契機,淘汰了散亂污企業1668家,推動升級改造項目145宗,面積達354萬平方米,再造空間重塑產業新載體,為高質量發展開拓空間。同時,存量土地大量盤活,2019年惠陽開展促項目動工以來,共推動促動工項目232宗,盤活存量土地615萬平方米。

        在惠州深度融深融灣大背景下,惠陽立足惠深產業協同發展格局,打造兩大千億級產業園區,作為惠陽深度融深融灣、推進惠深產業協同發展的重要戰略平臺。當下,惠陽正集中力量加快推進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和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兩大千億園區建設,面向廣深港澳開展精準化招商,積極探索“深圳總部+惠陽智造”“深圳研發+惠陽轉化”“深圳孵化+惠陽成長”等產業協同發展新模式。

      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產業升級集聚區;葜萑請笥浾 張藝明 攝

        交通外聯內暢

        區域交通干線網絡日益完善

        在深莞惠紅色干線改建工程(一期)現場,一座座高架橋拔地而起,一段段路基壓實鋪裝。這條路全長41.3公里,起于惠東謨嶺,貫穿惠陽南部的沙田、淡水、秋長、新圩等4個鎮(街),與縱橫4條高速公路(深汕、惠大、惠鹽、博深)對接,終點接新清大道(S358改線)至東莞清溪鎮,形成“對內大循環、對外大聯通”的交通格局。

        作為惠州“豐”字交通路網規劃中第一個動工項目,深莞惠紅色干線改建工程是連通深莞等大灣區城市的“黃金通道”,串起了惠陽(新圩)智能制造產業園、惠陽(象嶺)智慧科技產業園等多個產業園區,既解決秋長、新圩等鎮(街)交通通行能力問題,也促進與深莞之間資源要素的高效便捷流動,支撐起惠陽人的千億級產業集群夢想。

        “雙區”建設重大機遇下,惠陽立足惠深產業協同發展格局,依托“豐”字交通主框架、高鐵、高速公路等,打通對接深圳大動脈,帶動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紛紛布局臨深的惠陽,促進了惠深產業協同發展。

        大交通促進大發展,構建暢通的交通路網,將激活更多土地資源,為沿途地區提供產業規劃發展的新空間,提升空間發展質量和城市能級。

        10年間,惠陽區域交通干線網絡日益完善,惠州機場旅客吞吐量躋身全國百強第55位,惠州南站捷運列車加密運行,改擴建國道21.5公里、省道11.97公里、縣道22.63公里,東華大道、云新大道等20多條市政道路建成通車,獲評首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區,形成陸空多元立體、區域緊密對接、城鄉互聯互通的綜合交通體系。

        當前,惠陽圍繞打造深度融深融灣的“橋頭堡”定位,深入實施融深融灣交通建設,配合推進惠州機場擴建升級,支持推動廣汕高鐵、深汕高鐵、深惠城際、深圳地鐵14號線等軌道交通惠陽段建設,全面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

        鄉村振興

        依托特色優勢激發鄉村新動能

        惠陽區平潭鎮新圩村種植的淮山粉糯清香,是廣東省“一村一品”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達1500畝。2021年,惠陽依托這一特色農產品,在新圩村打造淮山農業公園,是集農業景觀、農業體驗、農業科普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田園綜合體,是串聯周邊榕樹公園、上曲灣渡口、鶴湖旅游度假區等優質景觀旅游資源的窗口。

        從平潭跨過西枝江,行走在惠陽區良井鎮鄉村,隨處可見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和瓜果菜地,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隨著旅游旺季到來,散落在良井鄉野的各個民宿、田園綜合體逐漸變得熱鬧、喧囂起來。

        位于矮光村的良井原鄉鄉村文旅項目,特色民宿在假期到來前就會被大量預訂,昔日“空心村”變身“網紅村”。

        在黃洞村佳禾陽光田園綜合體項目區內,一棟由廢棄校舍改建的高檔民宿坐落在一片稻田旁。這個2016年進駐黃洞村的項目,由最初的農業種植、采摘,不斷融入研學教育、文化旅游等元素,如今已發展成為一個集農業觀光旅游、研學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從“將軍故里”的門牌樓進入周田村,便可看到大名鼎鼎的“將軍樟”,樹齡超過600年。100多年前,葉挺將軍在這棵古樟樹下告別鄉親,走上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100多年來,周田村民精心保護著這里的綠色生態,并在紅色文化、客家文化、華僑文化的滋養下,走出了一條“紅+綠”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惠陽鄉村資源稟賦優秀的鎮(街)充分發揮自身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民俗文化、特色產業等優勢,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依托特色優勢,激發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惠陽堅持農業優先發展不動搖,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引導耕地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在此基礎上整合農村發展資源,高標準打造將軍故鄉文化體驗示范帶、懷安原鄉田園休閑示范帶、東坡荔鄉農業觀光示范帶3條鄉村振興示范帶,通過以點帶面、串珠成鏈、連線成片,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域。同時,加快推進18個鄉村振興重點產業項目和18個特色精品村建設,支持良井建設三產融合示范鎮建設,讓城鄉居民共享美好生活。

        民生福祉增進

        每年十件民生實事扎實完成

        推窗見綠,抬頭賞景,起步聞香……如今的淡水河碧波蕩漾,白云舒卷,水鳥翱翔,宛若一幅壯美的生態畫卷。昔日又臟又臭的淡水河,如今成為造福沿河群眾的民心工程。2018年開始,惠陽用3年時間,實現了淡水河治污“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淡水河紫溪國考斷面水質實現從劣V類向Ⅲ類水轉變,20多年首次實現全年穩定達標,多個河段再現“魚躍鷺舞”的自然生態美景。

        畫面轉向淡水河東北面,天上下起了大雨,惠陽區永湖鎮彩二村村民楊玉梅望著窗外的雨水,不用再擔心房子會漏水了。2019年,在當地黨委政府、村委和親朋好友的幫助下,楊玉梅拆掉了舊泥磚房,在原址興建了新房。

        距離彩二村約6公里的大坑村,因臨近水源,各種發展受到了嚴格限制,村集體收入很低,村民依靠原生態的種養模式,很難過上富裕的生活。在惠陽區移民辦幫助下,該村在水庫邊建設了總面積約70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項目,一年可為大坑村帶來12萬元左右的收益。

        過去10年,惠陽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截至2020年底,惠陽建檔立卡貧困戶1907戶3676人全部達到“八有”標準,穩定脫貧,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0年間,惠陽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每年十件民生實事扎實完成。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66元提高到4283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4886元增加至30470元,翻了一番。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中小學校,2016年至2021年新增公辦學位48345個,教育教學質量穩居全市前列。

        10年間,惠陽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力開展健康惠陽建設,衛生健康事業取得巨大發展成就。區慢病站用房改造、區中醫院新大樓、市第六人民醫院新住院大樓等醫療衛生項目相繼建成啟用,區、鎮、村三級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成功創建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

        10年間,惠陽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百姓歡樂舞臺”、吉他文化藝術節、荔枝文化節等文化品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成功創建首批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初步形成,社會更加安定有序、百姓更加安居樂業。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許文昌 特約通訊員 陳丹娜

      編輯: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