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前鋒村土地通過村委會牽頭進行集中流轉的,請舉手!”“好,鼓掌通過!”日前,惠陽區良井鎮前鋒村村委會三樓會議室比往常熱鬧,貽上、貽下、芋子排等3個村民小組組長、村民代表齊聚這里,參加前鋒村土地集中流轉專題會、簽約儀式。大家一致舉手表決同意,3位村民小組組長與前鋒村委會簽訂協議,將196戶村民共350畝土地委托村委會集中流轉。
這意味著前鋒村率先在良井鎮撂荒土地流轉工作中吹響號角,為良井統一規劃、開發鄉村產業經濟提供了實現可能,這也是惠陽在盤活農村土地、助力產業振興的又一探索。
大家舉手表決同意把土地委托村委會集中流轉。
村民支持盤活土地
農村土地撂荒是一個普遍問題。前鋒村黨總支部書記楊雄輝介紹,該村耕地面積4000多畝,目前撂荒土地463.8畝。他說,土地流轉是當前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盤活土地資源進行整合,通過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招商引資,從而形成土地規模化、可連片打造的優勢,才能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局面。
在前期,村民小組干部已走家入戶,宣傳當今政策和工作部署,摸清每家每戶土地情況,了解群眾想法。隨后,村民小組干部還跟戶代表召開戶代表會,戶代表會上明確村民土地是否愿意出讓,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
貽上村民小組代理小組長楊玉安向記者出具了一份《貽上村民小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委托書》,上面有50名村民的姓名和手印。作為返鄉青年,楊玉安感受深刻,2016年,他回到前鋒村搞農業,當時村里撂荒耕地很多。為開展這項工作,他在村務微信群里介紹了土地撂荒的危害,解釋土地流轉的意義,然后告訴大家:為發展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化,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村民可以將自家的土地委托給前鋒村委會進行集中招商流轉。群里一片支持、贊同聲。不到一個星期,全村人都在這份委托書上簽字、按手印。
良白公路旁,芋子排村民小組有大片的水田長滿雜草。聽說村里準備對撂荒土地進行盤活利用,村民可以拿租金或分紅,村民周錦強開心地說:“對村民有利的,村民就支持。政府牽頭盤活土地,我支持!”
芋子排村民小組組長周遠光認為,撂荒土地的盤活,意味著村民有實際的獲益。企業的進駐和投入,將加快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他認為通過此舉,借助政府的平臺,抓住鄉村振興機遇,可讓土地真正利用起來,讓農民真正富裕起來。
據介紹,前鋒村目前簽約的350畝耕地中,位于村委會門前一塊約200畝的狹長形土地,將規劃打造成片農田,栽種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黑米;另外100多畝位于芋子排村民小組,這里將結合山、水、田園風光,利用周邊老房屋和良白公路交通便利優勢,圍繞馬支峽水庫打造環湖綠道,同時結合村里環保稻草人的手工特色,打造現代農業棲息園。
計劃搭建農業農村資源整合流轉平臺
良井鎮鎮委副書記、鎮長李勉德介紹,良井是惠陽區傳統的農業大鎮,全鎮總耕地面積為4.2萬畝。據初步統計,目前全鎮撂荒土地總面積達3800多畝,有125處衛星遙感圖斑。他說,在農村,耕地細碎化問題是當前造成耕作成本高、生產效益低的主要問題,對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農民增收有較大制約,也不利于新型機械、信息技術的應用。
良井鎮在惠陽區率先打響“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鎮”創建工作,如何布局引入更多產業,提升土地規模化經營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進而為農民增收釋放持續動能,提升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效率和水平,成為鎮政府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搭建一個農業農村資源整合流轉平臺。”李勉德介紹,此舉將積極探索推動農村土地流轉,為鄉村振興釋放持續的“土地紅利”。其實,20世紀90年代,該鎮時化村率先在全鎮實行土地流轉,引入產業實現脫貧致富,在惠陽乃至惠州都被傳為佳話。“這是身邊的例子,大家看得到的典型。”他說。
這一探索模式從下至上實行:村民先跟村民小組長簽協議,村民小組代表村民跟村委會簽協議,然后村委會代表全村跟鎮政府簽協議,最終,由鎮政府進行集中招商流轉。
李勉德介紹,鎮政府要搭建的農業農村資源整合流轉平臺,作為第三方機構類似于中介開展具體工作,負責指導各村摸清撂荒地塊,分類建檔,做到底數清,扎實推進土地流轉,實現耕地復耕工作向縱深發展。通過這個中間平臺,為農村土地找到好去處——連塊成片的可以由大型農業企業承包經營,邊邊角角則可由城里人租來做家庭農場,因地制宜,各取所需。這一平臺,將來還可以整合農村其他資源,如房屋、水庫、山林等。
對于暫時并沒有撂荒、目前仍在續租期耕種的土地,也可以提前參與簽訂委托協議。在租期到期的半年前將土地交付出來,由流轉平臺進行托管,這段時間的租金照樣正常支付給村民。
“除了線上打造,線下也想嘗試。”李勉德介紹,良井圩鎮上老糧倉將改造成一個年輕人的休閑場所,打造成游客到良井的打卡點,在這里展示土地流轉的信息,將小面積的土地承包給惠州及周邊深莞等地游客,成為他們的家庭農場、開心農場,同時帶動村民就業、參與日常農耕維護。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李芳娟 通訊員黃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