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一體”開新局。我市立足“豐”字交通主框架,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3+7”工業園區,7個縣(區)各自打造1個千億級工業園區。惠城高新科技產業園(以下簡稱“惠城高新園”)核心園區——東江灣產業園應勢而生,成為惠城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強磁場。
從高空俯瞰東江灣產業園,熱潮涌動,一片“冬日勝春朝”的發展景象:“追加投資15%”“十幾天建成一層樓”“項目發展需要追加廠區建設”,項目建設你追我趕,“以項目論英雄”氛圍濃厚;投入15.5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六橫五縱主干路網日益通達,園區面貌煥然一新;在省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和省人工智能產業園兩個“金字招牌”加持下,200多家中小微企業爭相入園,總投資超過百億元,其中不乏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
劍指“高”“新”發展雙目標,惠城高新園實施“以申促建”專項行動,深度融深融灣,打造產業發展高地。日前,高新園已順利通過省專家組實地考察,正沖刺創建“最后一公里”,近期有望成功創建省級高新區,推動園區在更高平臺實現更大發展。
東江灣產業園效果圖。(翻拍)
發展火車頭
東江灣產業園劍指千億產值
產業園區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是項目建設、創新創業創造的主陣地,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惠城高新園總規劃面積67.7平方公里,近年來按“一園多區”模式發展。作為工業經濟發展引擎,高新園主要圍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核心產業和裝備制造、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3大主導產業,以及若干個前沿產業,構建“1+3+X”現代產業體系。
全新的產業體系定位,需要全新的園區發展“火車頭”。
從沿海起步先行、溯內河向縱深腹地梯度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史的重要規律。逐水而建的產業園則更容易后來居上,做大做強。為此,惠城高新園依水之勢重點打造的東江灣產業園,緊密依靠“豐”字交通主框架這一“大動脈”,沿著1號公路布局產業帶,帶動全區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惠城相繼完善了荔城、洛塘、青塘湖、鹿崗等片區規劃,控規覆蓋面積23平方公里,投入15.4億元用于土方平整、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建成園區綜合服務中心。目前,園區新入駐企業43家,總投資257億元,預計年產值583億元,園區開發建設駛上快車道。
平臺建設“投入強度”指數攀升,帶動入園企業“發展速度”持續加碼。
比方說,園區智能裝備強勢企業——廣東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一期已投入使用,去年前三季度營收額和凈利潤同比增長超過70%,在發展利好刺激下,產業園二期開工建設并計劃明年竣工;園區占地最大入駐項目——金地威新高盛西湖智谷項目施工如火如荼,數棟建筑拔地而起,去年底首批智造產業樓已封頂;信利康集團追加15%的投入,樂創城項目建設有望整體提前兩年交付使用……
“去年,公司已被納入東江灣產業園的總體規劃,是企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利元亨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俊雄告訴記者,公司已啟動企業總部集群項目。集群園區核心功能為整合聚攏裝備集成產業的上下游產業鏈,提高研發制造端的整體效能。項目共分為四期規劃,一期已竣工,二期建設加快、明年竣工,三期明年開工。集群項目全面完工后,將建成集軟硬件技術研發、商務辦公、生產制造、宜居生活于一體的人工智能與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
記者了解到,園區現有規上工業企業71家(其中高企20家),2021年1月~11月工業產值約143.6億元、工業增加值約35.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7%和24%,產業規模持續發展壯大,產業特色日益顯現。
“‘十四五’期末,東江灣產業園整體發展將突破進階,總產值將超1000億元,成為支撐惠城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惠城高新園負責人說。
融深新力量
平臺類專業園區招商成效明顯
上月,隨著贛深高鐵的開通運營,我市加快全面融入“軌道上的大灣區”,進一步融入大灣區大交通體系和廣深港惠“一小時生活圈”。在最快只要半個小時的通達距離中,展望未來,深惠兩城在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合作方面有著巨大的空間。
惠城產業空間資源充裕、城市公共服務完善、各類交通日益通達、市場要素人才資源聚集,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惠城區作為中心區,應致力于成為惠州深度融入‘一核一帶一區’、實現‘雙區’驅動目標的重要示范地。”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認為,目前深圳不少產業正向大灣區其他城市轉移,惠城高新園應該積極融深,爭取優勢資源,成為產業轉移主要目的地。
作為融深融灣排頭兵,近年來,惠城高新園超四成落戶項目來自深圳。承接好灣區尤其是深圳外溢輻射的“產業流量”,是園區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2021年最后一天,1號公路邊,總投資超120億元的金地威新高盛西湖智谷項目一期6棟產業樓順利封頂。智造產業樓拔地而起,對深招商火熱展開。項目已有110余家意向入駐園區企業,經過篩選符合條件的擬入駐企業71家,其中高新企業32家,占比約45%;來自深圳的企業58家,占比約81%;首批入駐企業年產值將超62億元。
“在招商過程中,深圳、東莞企業入駐惠城高新園的意愿很大。入駐企業聚焦電子信息、生命科學、人工智能、文化創意等領域,傾向于在惠打造研發分中心、組裝基地以及其他輕噪音生產基地。”金地威新高盛西湖智谷項目負責人說,智谷項目統一設計為綠色園區,規劃總占地面積1000畝,首期占地25.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8萬平方米,致力打造成我市體量最大、品質標準最高的產城融合示范區。
像金地威新高盛智谷項目這種“以商引商”的模式并非孤例。這兩年,惠城高新園平臺類專業園區招商成效明顯。
該區充分發揮駐深圳招商聯絡處作用,聯合信利康、天安數碼、中南高科、金地威新高盛等多家平臺企業,共同引進中小微企業206家,預計總投資108億元,其中包括獨角獸企業——深圳云天勵飛、清陶能源,瞪羚企業——麥威新電源等。206家企業中,來自深圳企業14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5家,分別占入駐總宗數的68%和41%。
“下一步,立足深度融深融灣要求,將加快編制《惠城高新區總體發展規劃》,推進東江灣產業園產業規劃、城市設計專項規劃等編制,強化產業空間布局和產業發展引導。”惠城高新園負責人說,將對標一流規劃“1+4”園區(由東江灣產業園、三棟產業園、馬安產業園、橫瀝產業園和汝湖產業園所組成)功能定位,融入我市產業發展大局,統領各園區協同發展。
同時,探索全新合作方式,加快補鏈強鏈,繼續發揮駐深、駐韓招商機構優勢和產業鏈“鏈長”工作機制,為高新園不斷導入“大、優、好”的產業項目。
一方面計劃聯合區駐深招商聯絡處,加快探索政府+市場相結合的招商模式,發揮市場激勵作用,研究出臺第三方項目引進獎勵機制,推動更多優質資源落戶惠城;另一方面,為回應深圳“工業園中園”整體外遷的強烈要求,探索承接該類“園中園”項目可行方式,實現產業鏈整體式、系統式轉移。
保姆式服務
實施重點項目“五個一”服務機制
營商環境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項目準入“聯席會議”審批、創新用地出讓和建設審批改革、推進“園企通”數字服務平臺建設使用、暢通企業紓困“快速通道”……惠城高新園樁樁件件創新舉措源自企業需求,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增強了對優質資金和項目的磁吸力。
“針對項目和企業,我們展開保姆式、管家式服務。”園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說,實施重點項目“五個一”服務工作機制,即每周一次重點項目例會、每周一場重點項目直通車、每個重點項目一個工作專班、每個重點項目一名服務專員、每個重點項目一套信息化檔案。
在每宗項目摘牌時,園區服務團隊主動及時對接項目方,提供項目建設流程指南,協助項目辦理公司注冊、規劃、施工、供水、供電、融資、環評等手續,協調建設單位,為項目實行容缺施工、供水、供電等報批,使項目實現“摘牌即動工”。
在項目建設中,園區以“店小二”的姿態,作出一連串帶有溫度的探索。實行一個項目一個服務團隊跟蹤,由區有關領導掛帥,定期走訪項目,收集項目建設中的問題,定期召開重點項目直通車、產業園專班會議,討論研究解決事項;在項目將完工時,服務團隊領著項目方跑竣工驗收,同步指導項目廠房裝修、采購設備和用人招聘。
比方說,園區鑫瑞創源項目土地摘牌后,僅用13個月就完成4.5萬平方米、容積率4.0的廠房建設,僅用5個月就完成項目裝修、設備采購和投產,僅1個半月就實現產值突破2000萬元。
“正是得益于園區服務套餐,鑫瑞創源才能跑贏競爭對手,贏得發展先機。”鑫瑞創源項目方認為,園區通過保姆式服務措施,大大壓縮了項目建設和投產時間,為企業發展贏得時間和效益。
不僅入園新企業享受到一條龍悉心服務,在園企業所呼即有所應。去年,惠城高新園通過“直通車”活動,了解到凱赫威(惠州)精密制造二期項目廠區無出入道路,員工及車輛進出需從一期廠區穿過,不便于人員出行、貨運管理和提升生產效率。
企業需求馬上辦。高新園管委會立即向區政府申請啟動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明責任、定節點,倒排工期、全力以赴、克難攻堅,在凱赫威公司二期廠區增設一條出入道路,配套好供水、排污、通信、電力等。道路于2021年2月進場施工,5月就完成建設,園區服務企業跑出了“加速度”。
智庫觀察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
對接深莞科技項目 謀求強鏈補鏈合作
在惠州深度融深融灣背景下,惠城高新園作為主城區的產業園,招商引資需有新方向和新模式,引進的高新技術產業要對惠州形成新型產業鏈和供應鏈發揮積極作用。
人才是創新產業的重要因素。依托毗鄰廣深兩個核心城市的優勢,惠城高新園應吸納廣深科技項目、金融人才、管理人才等現代服務業資源,為園區創新驅動發展服務。著力營造良好創業環境,鼓勵和引導有創意、帶項目的人才落戶,為創新創業者在項目融資、產業孵化等方面提供便利。
在灣區城市中,惠州土地資源相對豐富,有條件成為廣州、深圳、東莞產業融合發展的區域。高新園可對廣深莞科技項目展開合作意向調查,爭取在產業創新、強鏈補鏈中謀求合作。高新園有實現融合發展的條件,若能把大灣區重點城市創新發展的融合地帶角色發揮好,就能夠真正助力惠州深度融深融灣目標的實現。
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
推動工業經濟倍增 推進產城融合發展
在惠州布局的7個千億級工業園區中,惠城高新園區位最優、資源最聚、生態本底最好,與江北總部經濟及商務核心區僅一江之隔,最具條件成為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高新園。
推動工業經濟倍增。高新園應堅守工業精神,從先進制造入手,匯聚灣區產業和創新資源,做大做強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支柱產業,鞏固提升紡織服裝等傳統特色產業。加快發展面向制造業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工業產值快速放量、二產比重穩步提升。
提升孵化育成能力。加大與創新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健全“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體系,設立產業基金并引導社會資本對優質項目跟投跟貸、聯合投資,強化創新載體,健全育成體系,發揮催化作用,加快園區主導產業培育提升。
推進產城融合發展。按照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理念,強化完善城市功能,加強交通、用水、用電、燃氣、通信、污水處理等基礎性生產要素配套,加快教育、醫療、文體、公交等公共服務生活配套,促進人口集聚、產城融合,提高園區承載力和土地價值。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王小龍 林冠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