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奮力推動“三宜”中心區建設實現新突破

      [報料熱線] 2831000

      原標題:
      奮力推動“三宜”中心區建設實現新突破
      惠城聚焦“一個目標”,完成“兩大任務”,推動“六個明顯提升”

        隨著“雙區”和兩個合作區的深入推進,贛深高鐵、廣汕高鐵、深惠城軌建成通車,“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加快建設,市里全力支持中心區提升首位度,惠城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惠城,亟需奮力推動“三宜”中心區建設實現新突破。

        9月26日,中國共產黨惠城區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惠城區委書記劉光濱代表惠城區第八屆委員會,向大會作題為《聚焦首位度 跨越舒適區 奮力推動“三宜”中心區建設實現新突破》報告。

        “全面提升中心區首位度、區域融入度、城市辨識度、交通通達度、生活舒適度、服務滿意度,奮力建設環境優美、社會平安、風氣文明、生活舒適、服務高效的宜居宜業宜游中心區。”劉光濱說,將堅決貫徹省委、市委部署要求,進一步強化長子意識、長子責任、長子擔當,搶抓“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機遇,以比學趕超為抓手,一以貫之實施“3+2”系統工程,提升城市首位度,建設宜居宜業宜游中心區。全面完成“十四五”發展各項任務,朝著“更高質量的實力惠城”和“更有品質的幸福惠城”目標邁進。 

      風光秀麗的紅花湖景區。 惠州報業傳媒集團東江圖片社供圖

        五年答卷

        實力邁入全國“百強區”

        五年來,惠城區委主動求變,干事創業凝聚新動能,在經濟建設、城鄉品質、民生福祉、改革增效以及黨的建設等方面都上了新臺階,煥發新氣象。

        引入103宗項目,總投資超1000億元

        新思路打開新格局。近年來,區委帶領團隊主動打破固有的小地方思維和舒適區下的安逸心,當主人翁、做發動機,不斷鍛造“務實擔當、創新進取”的惠城鐵軍。樹牢“市區一體”理念,通過抓重點、尋突破,理清發展思路,謀劃實施“3+2”系統工程,明確發展路徑,為惠城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經濟發展不斷刷亮“成績單”。累計投入18.63億元用于東江灣千億產業園等平臺建設,引進正微半導體、TCL惠州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信利康、天安數碼等103宗項目,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為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不斷上升的經濟指數,釋放出發展勢頭向好的信號。惠城區生產總值從2016年的641.69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861.93億元(下同),年均增長5%;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從189家增加到347家,年均增長12.8%;固定資產投資從266.49億元增長到535.1億元,年均增長10.1%;社會消費零售總額從573.33億元增長到673.76億元,年均增長5.9%。

        五年的接續奮斗,惠城區實力邁入全國“百強區”,先后獲評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科技百強區、全國營商環境百強區等稱號。

        “1+4+雙百”工程提升群眾家門口幸福感

        以經濟實力托底,五年來,惠城將“家”的理念融入城鄉面貌建設中,深耕細作呈現新魅力。區委堅持把惠城這個“大家庭”當成自己的“小家庭”,著力建設美好家園。

        城市更新亮點紛呈,實施“1+4+雙百”工程,成功舉辦西湖花燈,以燈光扮靚“一湖兩江四帶”城市會客廳,完成4個高速路出入口整治和100個“惠民空間”老舊小區微改造,打造11個“健康之家”、12個“長者之家”,讓群眾更加直接感受到“家門口的幸福”。

        鄉村振興成效顯著,打造16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全區3010戶7186名建檔立卡相對貧困戶100%實現脫貧,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

        在美好家園建設過程中,區委以為民情懷書寫時代答卷,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更高,民生福祉底色更足。教育醫療等群眾關切事件件落實,新建、擴建第二十八小學、第五中學等21間學校,新建、擴建第二婦幼保健院上排院區、市第三人民醫院橫瀝分院等11家醫院,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

        生態宜居取得較大突破,全區142個行政村均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國家和省市7個考核斷面水質達標率100%,12條黑臭水體實現“長制久清”。社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社會治安滿意度保持95%以上,群眾安全感顯著提升。

        大膽“清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經濟發展得以提速、民生事業得以完善,都要強化黨的建設,向改革創新要活力。

        五年來,黨的建設煥發新氣象。區委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等,創新開展“兩強一提”“百姓出題、書記答卷”“一建三示范”等活動,不斷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基層基礎不斷夯實,構建“1+13+N”的黨群服務中心網絡體系,創新“2+3+N”黨建網格化管理模式,圓滿完成基層黨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廉政建設不斷加強,建立“1+3”監督體系,完成八屆區委任期內巡察全覆蓋,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進一步形成。

        筑牢基礎,提速增效。五年來,區委立足發展實際,大膽“清網”,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在全省首推規劃許可合理誤差機制,推出“工業項目當天摘牌即動工”、建設工程項目“信用快審”承諾制、“容缺”辦理,全市率先上線商事登記“秒批”系統,創新推行項目聯絡專員制度,探索建立“鏈長制”,服務更加便捷高效。

        不斷提升工作效能,順利完成區鎮兩級黨政機構改革,推行工作專班和權責一體賦權賦能機制,實施鎮(街)財政體制改革,將人財物向基層、重點片區和項目傾斜,營造了濃厚的干事創業氛圍。

        嶄新藍圖

        2025年工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

        新機遇當前,惠城提出要扛起首位擔當,聚焦宜居宜業宜游中心區建設,完成“硬”“軟”兩方面任務,繪就美好發展藍圖。

        縣域經濟

        聚焦區域聯動打造產業集群

        “積極學習先進地區產業發展上的經驗做法,堅定不移把發展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劉光濱在大會上說,要深入實施比學趕超行動,做強做優做實縣域經濟。

        言必談產業,行必抓項目。下一步,惠城將聚焦區域聯動打造產業集群。與深圳互補聯動,在沿江沿路“一軸一帶”產業布局基礎上,向海向外延伸,布局電子信息、新能源和5G等智能制造業。重點打造東江灣產業園等平臺,全力推動省級高新區創建。同時,做強做大國有企業,加快土地收儲和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中小微企業集聚區。到2025年,全區園區用地收儲面積達到4萬畝,工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

        發揮好惠城駐深圳前海招商聯絡處作用,主動承接深圳高端產業外溢,引入專精特新“小巨人”項目。全面鋪開項目聯絡專員模式,為重點項目提供“管家式”服務。到2025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長10%。

        實施創新驅動高新企業倍增、創新資源集聚、創新載體升級等“三大計劃”。到2025年,全區高新技術企業由近300家增加到800家;全區省級以上創新科技平臺35家,市級以上孵化器8家。

        第三產業也將有新突破。惠城將加快建設以江北為核心的高端金融服務集聚區,建成全市金融中心。突出打造江北、金山新城等一批總部經濟集聚區。打造區域消費中心,推動商圈升級改造,加快培育水東街、祝屋巷等夜間消費示范區,加快跨境電商產業園建設,吸引更多首店落戶。到2025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

        市區一體

        構建“東西南北中,處處展春風”城市新格局

        在全市“一張圖”架構下,惠城將繪出最新“施工圖”:加強與周邊地區規劃對接,東部依托東江灣、西部依托西湖,南部依托金山新城,北部依托高鐵北站,中部依托CBD,構建“東西南北中,處處展春風”的發展格局。

        以通達為目的,交通再提速。以市“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五橫五縱”快速路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為契機,借勢布局,實現惠城與周邊縣區、城市之間的快聯速通。密切中心區與各產業園區的交通銜接,構建中心區、重要景區、產業園區和北部山區之間的快速通道,打通東北部山區交通瓶頸,形成“大道如虹通四方,萬千坦途連阡陌”的交通大網絡。

        堅持立足群眾需求,實施有機更新,從點的改造向片區建設轉變,鼓勵臨近老舊小區統一規劃,連片提升,完成全區所有老舊小區微改造,打造家門口的幸福。實施惠博沿江路、“9號、10號”小區和望江片區改造,推動主要街道及江河景觀全方位提升,建設一批更高水準的風情街區、商業街區。

        推動西湖及周邊區域更新優化,高標準實施水東街三期、祝屋巷二期、濱江西路改造,活化利用府城、歸善縣城歷史文化資源,形成回望西湖自然風光、近看古城歷史風貌、遠眺江北現代都市的“視覺廊道”。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加快“智慧城管”建設。打造“最干凈整潔城區”,提升城市顏值。

        鄉村振興

        每年投入1億元打造10個精品村

        值得“劃重點”的是,惠城將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標桿。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每年投入1億元,建設10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精品村,啟動“七仙汝湖·詩畫田園”“翰墨梅香·湯泉竹徑”兩條鄉村振興精品示范帶創建,重點推進橫瀝省級城鄉融合發展示范鎮和汝湖三產融合示范鎮建設,提升美麗鄉村品質。

        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中,惠城著力發展優質果蔬、花卉、甜玉米、絲苗米和梅菜等特色優勢產業,啟動農產品加工科技園、國家級絲苗米現代產業園等項目,打造大灣區高質量的“菜籃子”“果盤子”和“米袋子”。開發利用好黃沙洞地熱資源、古村落文化、蘆洲竹海等特色資源,打造全域旅游精品線路。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探索全域點狀供地、集體土地入市等土地改革辦法,盤活農村存量空間。探索國企參與鄉村振興模式,形成生態資源變資產、資本的新模式。

        改革增效

        打造“特區式”營商環境

        “樹牢‘馬上就辦、真抓實干’意識,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劉光濱說,要大力推動改革增效,營造宜居宜業的環境氛圍。

        惠城將持續發揮專班“小特區”優勢,整合資源,放權賦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深化“條塊融合、區屬鎮管”的管理模式,實現管理服務重心下移、權力下放、財力下沉。實行“否決審批制”,實現申請事項“一次辦好”。推行高頻服務事項“無人干預、智能審批”,提升高頻事項的審批效率。

        惠城將全面對標深圳涉企涉民服務清單、審批標準,主動融入“雙區”營商環境建設,全面對標深圳涉企涉民服務清單、審批標準,打造“特區式”的營商環境,實現同一事項市域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建立完善惠城區營商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和測評工作方案,持續營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

        惠企穩企政策落實有“新招”。惠城將定期搜集發布惠城投資機遇、產業需求,推動優質項目與產業鏈資源精準匹配,實現招商引資和企業培育從“給優惠”向“給機會”轉變。繼續開展“企業體檢”和直通車活動,對企業訴求和群眾合法訴求“接訴即辦”。

        生態文化

        美化綠化亮化“一閣兩江三湖四岸”

        生態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水光山色”和歷史文化相互交織是惠城獨特的資源稟賦。未來五年,惠城將以“內外兼修”為畫筆,描繪出特色鮮明的城市形象。

        升級城市“硬件”。城市顏值進一步提升。該區將推進“一閣兩江三湖四岸”等區域美化綠化亮化工程,通過微景觀、小公園、雕塑等形式,精心雕琢公共空間,著力打造推窗見綠、出門見景的花園城市。

        嚴守生態環保底線,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進污水處理設施提標升級,深化垃圾分類、街面序化等系列行動,到2025年,城鎮污水處理做到應收盡收,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和能耗“雙控”政策,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在汝湖、橫瀝、蘆洲等區域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

        升華城市“內涵”。惠城將深度挖掘府城文化、東坡文化、紅色文化等資源,講好惠城故事,擦亮惠城文化標識。依托西湖、東江、西枝江的“綠水元素”和“一街兩府”的文化元素,推動水、城、人、文、景互聯互動,彰顯城市文化魅力。持續深化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成果,做好文旅融合、景點串聯,打造更多高品質景區,到2025年,3A級以上景區數量達12個以上。

        美好家園

        增加學位6萬個,強化優質醫療資源供給

        將資金投入用在刀刃上,持續加大民生領域投入,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城市更有溫度、更有歸屬感,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建設幸福美好家園。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學校擴容增位,到2025年,新建公辦幼兒園50所以上,新建(擴建)中小學30所以上,增加學位6萬個以上。堅持把孩子們的事情辦好,落實三孩政策配套支持措施,市區共建兒童公園、圖書館、小球場等設施,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

        全面推進健康惠城建設。完成市第三人民醫院二期和橫瀝分院、市第二婦幼保健院江北院區、小金口人民醫院新院建設,推動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和鄉村衛生院升級,增加優質醫療資源供給。探索家庭養老新模式,將專業化公共服務從機構延伸至家庭,大力發展社工服務,打通公共服務最后一公里。提升疫情防控精準度。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加快建設區疾控中心,建立健全分級、分層、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機制。

        黨建保障

        打造獨具惠城特色基層黨建風景線

        邁上新征程,必須堅持不斷推動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未來五年,惠城將全面落實新一輪基層黨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力。

        全面實施城市基層黨建“整區提升、示范引領”行動,不斷完善街道“大工委”、社區“大黨委”機制,統籌推進“紅色物業”“紅色小區”建設,以城市基層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入實施基層黨建工作創新示范工程,推行黨群服務中心“一鎮(街)一品”特色運營,打造獨具惠城特色的基層黨建風景線。

        以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實施年輕干部“4030”計劃,深入實施“人才雙千計劃”,做優惠城“人才暖屋”“惠英才”等品牌,制定人才服務清單,讓更多的人才選擇惠城、扎根惠城、發展惠城。

        堅定不移營造風清氣正政治生態。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建設,持續保持正風肅紀高壓態勢。全面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健全干部平安工程“1+3”監督體系,推動巡察監督與其他監督貫通融合,形成常態長效監督合力。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惠城融媒

      分享到: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 今日惠州網微信
      • 惠州發布微信
      • 惠州文明網微信
      • 惠州頭條APP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