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下午,大亞灣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風和日麗,大亞灣“民間河長”石亮和王現偉像往常一樣來到淡澳分洪河媽廟村段沿河巡查。他們頭戴印有“愛河護河”標志的藍色帽子,身穿“民間河長”藍色馬甲,隨身攜帶“民間河長”巡河記錄本,一邊巡查,一邊記錄,一旦發現問題,立即用手機拍照并通過“大亞灣智慧河長”APP上傳。
今年以來,大亞灣區以制度建設為抓手,創新“民間河長”護河工作管理機制。如今,“民間河長”巡河更加規范了、科學了,愛河護河的氛圍更加濃厚了。
不少居民通過參加護河活動成了愛河護河志愿者。
■搭體系
49名“民間河長”看護16條河流
從小在河邊長大的石亮對河流有著深厚的感情。2018年他從深圳來到大亞灣工作、定居。這一年,大亞灣區開始實施“河長制”,他便有意識地關注這項工作,并主動加入愛河護河的志愿者隊伍,成為一名愛河護河志愿者講師。
2020年10月,為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激發廣大市民共同參與河長制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大亞灣區招募了第一批“民間河長”,石亮是其中之一。
“民間河長具體能做什么、要做什么、該怎么做,當時的認識比較模糊。”石亮說,因為沒有規范管理,民間河長主要配合開展愛河護河宣傳、組織志愿者到河邊清理垃圾等活動,但活動開展不固定,也缺乏主題。
今年開始,為充分激發民間護河活力,大亞灣區創新以政府主導、專職社工運作的新機制,推進“民間河長”工作規范化,探索建立了“1+1+1”志愿護河工作體系(每條河流1支護河隊伍,每支隊伍1本巡河臺賬,每月開展1場護河主題宣傳活動)。
據了解,去年及今年,大亞灣區通過兩次招募,共聘“民間河長”49人,“i志愿”注冊護河志愿者562人。區河長辦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則,整合“民間河長”、護河志愿者力量,將其劃分成16支愛河護河志愿服務分隊,每支分隊由1名專業社工+2至3名“民間河長”+3至8名護河志愿者組成。
為實現護河志愿服務長效化,大亞灣區還對全區16條河流各配置一本服務記錄本,方便“民間河長”巡河及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記錄。記者看到,“民間河長”巡河記錄本中的巡查河道檢點表,清單式羅列了四大項、30多小項巡查內容及相對應的問題,“民間河長”在巡河過程中只需對照表格如實記錄即可。
“有了這個記錄本,我們巡河時要巡查哪些范圍、關注哪些內容,一目了然。”今年剛加入大亞灣“民間河長”隊伍的王現偉是霞涌境內下沙河的“民間河長”,每次巡河,他幾乎都會從河流源頭到出海口全程巡查,全程徒步巡完要兩個多小時。
11月6日下午,“民間河長”及愛河護河親子志愿者共30余人在霞涌徑東村開展“賞曉聯碧道 護灣區河流”護河宣傳活動;11月7日上午,“民間河長”及愛河護河親子志愿者在澳頭開展媽廟河護河行動……如今,每到周末及節假日,大亞灣區境內的河流邊,經常能見到豐富多彩的愛河主題宣傳活動。規范管理后,全區16條河流原則上每條河流每年至少開展1場護河宣傳活動。
除了“一河一本一臺賬”,今年10月開始,大亞灣區啟用了“大亞灣智慧河長”APP。“民間河長”在巡河過程中所收集的信息、照片、問題可即時上傳平臺,實現“民間河長”巡河工作信息化,問題轉辦便捷化。
市民為小志愿者點贊。
■建機制
從申請聘用到巡查內容都有詳細規定
“民間河長”是志愿者,不計報酬,來自不同行業。這支40多人的隊伍怎么管理?為此,大亞灣區建立了“民間河長”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對“民間河長”從申請聘用、職責任務到巡查內容、巡查處置記錄等內容,都進行了詳細規定,建立了項目社工統籌實施、“民間河長”帶領、愛河護河志愿服務隊全員協助的護河活動工作機制。
為了更好地讓“民間河長”發揮河流的宣傳員、守護員和監督員作用,大亞灣區還建立了“民間河長”激勵促進制度。安全保障方面,在“i志愿”注冊登記的“民間河長”,在開展志愿服務期間,可獲得志愿者專屬意外保險;巡河關懷方面,為年度內巡河次數達3次或以上的“民間河長”發放一次巡河高溫關懷物資;學習培訓方面,邀請相關負責人、專家講解河長制政策文件精神,介紹本地河流現實狀況及管理措施,促進“民間河長”護河能力提升。
同時,建立“民間河長”季度總結制度和“民間河長”擇優培育制度。每年評選表彰一批優秀“民間河長”,發揮榜樣示范帶動作用,現已培育出了一批以石亮為代表的志愿護河骨干。
而今,大亞灣的不少“民間河長”不僅將巡河、愛河護河宣傳當成責任,更將其變成了自己日常生活習慣。“我就住在淡澳河邊,平時有空就出來沿河走走,發現問題隨時上報。”石亮說,在大亞灣生活3年多,他深刻感受到淡澳河、媽廟河在保護和治理中實現了河暢水清、魚翔淺底,也感受到沿河居民的護河意識和參與度都有了明顯提高。
“一場護河志愿活動,一般招20來人,但經常有六七十人報名。”石亮說,不少居民通過參加護河活動成了愛河護河志愿者。一年多來,居民主動向他反映涉河問題有10來條,他及時向上級部門反饋后,一一得到了落實。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通訊員唐軼彬 鐘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