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污水治理,是城市發展進程中一道關隘。近年來,大亞灣西區街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城市化進程穩步提高,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和眾多企業落戶,過去以雨污合流制為主的管網系統,難以滿足當下的需求。
如何讓城市精細化治理跟上城市發展的步伐?近年來,在大亞灣區委、區管委會的指導下,西區街道黨工委樹立“一盤棋”的環保整治工作理念,通過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等環保基礎設施,持續優化城鄉人居環境。當前,該街道村莊內已建成污水管網83.1公里,基本實現村莊村污水管網全覆蓋。
得益于污水治理工作推進,西區人居環境越來越好。這是西區街道塘布村郁郁蔥蔥的菜田。
塘布村
污水治理一舉多得
“我家菜田離排水溝不足百米,農作時飽受異味困擾。自從鋪設了污水管,建設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之后,再也不用擔心這樣的問題了。”11月18日上午,塘布村村民邱女士帶記者來到她家菜田前,“以前塘一市場的生活污水順著排水溝流入塘二污水處理設施,而我家的菜田恰巧在污水處理設施前方,成為污水排放的必經之路。”
邱女士所說的污水處理池,是處理污水的人工濕地池,一到雨季,濕地池內的污水外溢,異味難聞,村民都繞著走。如今經過改造,建成了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不僅解決了雨季污水處理能力不足的短板,同時大大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凈化過后的水源也能用于菜農灌溉莊稼。
“我們身邊這個集約化的設備就是塘布村的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該設施選用‘格柵+調節池+A/O生化池+沉淀池+深度濾池+紫外消毒’的處理工藝,尾水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A標準,且配備有專業的隊伍負責日常運維。”塘布村黨總支部委員、村委會副主任黃毓良笑呵呵地告訴記者,“如今,塘布村擁有兩座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以及一座臨時污水處理廠,村莊內的生活污水處理成效有了明顯提高,河水更清了、魚也多了。”
村道水溝散發異味、城市河段水體發臭、居家生活排水不暢……塘布村的生活污水處理問題之前一直困擾著當地村民。對此,黃毓良直言:“從2003年發展至2020年,塘布村人口增長了3000多人,人口的增長給我們原有的排污系統帶來挑戰。”
近年來,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提升污水處理水平,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西區街道辦建立街道環保整治聯席會議機制,形成街道各有關部門互聯互通的常態化工作方式,并結合塘布村實際情況,確立了雨污共治、生態治理、建管統籌、資源利用、景觀提升的總體思路。
另一方面,塘布村還將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與尾菜循環利用相結合,從而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塘布村共有約800畝農田,過去,有不少尾菜被拋棄在田間地頭、堆積在河道,影響河流水質。”黃毓良告訴記者,尾菜是新鮮蔬菜在采收、加工、運輸、銷售時所必須去掉的殘葉,是造成石頭河水質變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他們村建設了兩座發酵塔,不僅有效解決尾菜造成的水污染問題,同時也讓污染源成為莊稼的化肥,實現資源化利用。
“石頭河沿岸的村道成了飯后散步的新去處。”談到塘布村污水治理成效時,村民黃先生說。
石頭河沿岸成了村民飯后散步的好去處。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 攝
東聯社區
雨污分流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把雨水和生活污水分別排出,就是雨污分流,好記!”記者在東聯社區采訪時遇到了年近60歲的居民賴先生,他興高采烈地拉著記者參觀社區近期完成的立管改造工程,分享了改造后的雨污分流系統給家里帶來的種種好處。賴先生說:“以前每逢暴雨,我家衛生間時常會出現污水滿溢的現象,我覺得主要還是排水不暢的原因導致的,現在雨水和污水分開了,排水更加暢通了,這樣的現象我相信不會再發生了。”
提及雨污分流帶來的變化,居民劉明哲說:“以前走在巷道間,不少井蓋會發出刺鼻的異味,十分影響心情。經過改造,現在巷道已經聞不到下水道飄出的異味了。”作為社區最繁忙的地段,東聯市場蔬果經營者曾女士說:“這些日子來,空氣中沒有刺鼻的異味,工作環境好了,來買菜的人也更多了。”
立管改造帶來的改變,東聯社區黨委委員陳永健的感受最為直觀,他說:“在開展立管改造工作前,我每年都會接到50多次的管道堵塞投訴,如今,經過改造后的東聯社區尚未接到此類投訴。”
“短短20年間,我們東聯村的人口數量已經增長至4500余人,這其中還沒有將約14000人的外來人口計算在內。”在東聯社區,社區黨委副書記、居委會副主任黃慶存用一組數據說明了污水管網建設工程的必要性。
記者手記
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西區街道開展污水管網建設工作是該區城市化發展的一個縮影。歷經30年的艱苦奮斗,大亞灣從一個邊陲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國內外企業矚目的投資熱土,面對城市發展帶來的“虹吸效應”,僅僅依靠過去的城市配套難以滿足當前大亞灣的發展。
近年來,大亞灣以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與城市空間視覺系統為方向,通過對標一流城市管理標準,以繡花功夫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開展城市管理提升整治,為該區承接深圳產業轉移、引入高精尖人才等提供優質的城市環境。
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 通訊員庾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