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上午,和煦的陽光遍灑大地,門樓上“大亞灣道南小學”幾個大字熠熠發光,這座充滿現代氣息的校園里,樹木蔥蘢,書聲瑯瑯。
時光回到82年前的1939年5月,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大亞灣幾位革命志士冒著極大危險在當時的萬年鄉黃漁涌蘭桂堂艱難地辦起了道南小學的前身——“難童小學”,肩負起育英才、潤桃李的教育使命。
歷經80多年風雨滄桑,道南小學五度更名,并一度面臨停辦,如今,沐浴著新時代的春風,道南小學弦歌不斷,薪火相傳。2016年9月1日,遷址新建的道南小學正式開學,邁入新的發展征程。
道南小學秉承“責任為大、師生為本、發展為重”的辦學理念。
壹 前身
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創辦“難童小學”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全國各地掀起了抗日救亡浪潮,淡水也成立了兩個以小學教員為主體的抗日救亡組織,一個是以陳志期、古曼心和黃固為核心的“淡鋒社”,一個是以鄧秀芳、黃慕為核心的“淡聲社”。
1938年,日軍從大亞灣登陸,當時地處霞涌與澳頭之間的萬年鄉損失慘重,許多漁船被毀,無數耕牛被殺,許多村民的糧食被搶,房子被燒,海上見不到漁民捕魚,鹽田見不到鹽民曬鹽,小學停辦,人民生活十分悲慘。
1939年5月,古曼心、潘燕修、廖素娥和鄧翠4人以淡水抗敵后援會工作組的名義來到萬年鄉。當時,各村小學尚未恢復,于是工作組首先在黃漁涌蘭桂堂辦起了“難童小學”。
“難童小學”即現今道南小學的前身。在現在看來,難童小學的校名飽含艱辛與心酸,它由幾位革命志士在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創辦,收留培養的無不是飽受磨難的“難童”,但作為學校,它給孩童帶來希望和光明。
貳 圖存
數次易名甚至面臨停辦
據史料記載,難童小學教員的待遇很低,僅能維持伙食開支,膳食費也靠多方籌措,但大家的精神和熱情高漲。到后來,膳食費都不能保持了,鄉政府就想辦法找人支持,于是獲得了350元的經費,但要求學校改名“振乾小學”。
大家覺得學校的名字不算重要,讓學校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于是利用這筆經費,難童小學在南邊灶和渡頭兩個地方辦起了分校,教員增至10余人,大多是在崇雅中學畢業的待業青年。學校由廖素娥擔任校長,鄧翠任副校長。
學校恢復辦學半年后,辦學經費再次成了問題。學校教員一直是日間教學,晚上辦婦女識字班和農民夜校,不收任何費用。因此,教員與群眾的關系很密切,鄉親們也不愿看到學校再次停辦,于是發動各家各戶捐錢也要把學校辦下去。
陳可永(“萬年鄉抗日救亡工作團”成員,萬年鄉第一名共產黨員)和賴玉基(萬年鄉副鄉長)帶頭向各階層募捐,鄧翠等人到香港向萬年鄉的旅港人士進行募捐。通過多方努力,共募得近千元,可作為三所學校全年辦學經費。
1940年,振乾小學更名為“海潮小學”,仍由廖素娥和鄧翠分任正副校長。這時,教員的待遇才有所改善,每人每月生活費兩元,仍相當艱苦。當地群眾非常支持教學,不少婦女送來番薯、芋頭等食物,給教員填肚充饑。
海潮小學伴隨著千年不變的海風,就這樣在艱難中得以延續。1945年,海潮小學改名為“道南小學”。
叁 發展
沐浴改革開放春風迎來飛速發展
在道南小學校長李運星的辦公室墻上,有一張南邊灶村搬遷前的村貌圖。照片上,近處群山環繞,山下黑瓦白墻的屋舍鱗次櫛比,前面是一塊塊白色鹽田,鹽田與一望無垠的大海相接。
這張照片是李運星于1991年春節在自家二樓拍攝的,旁邊就是原位于獅頭嶺山腰的道南小學。20年后,南邊灶村整體搬遷,這樣的村貌不復存在了。
照片上還書有一首道南小學校歌。李運星說,這是他幾年前訪問旅港的老校友時收獲的寶貴校史,這首校歌據說寫于1946年,當時人人會唱。
“我家鄉,好地方,后面獅頭嶺,前面純洲洋,北風吹不到,南風陣陣涼,大家齊努力,保衛我家鄉。”大意簡潔明了的校歌,將學校與家鄉合二為一,歌頌了家鄉之美,也表達了在戰爭年代師生同仇敵愾、保衛家園的決心和勇氣。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道南小學也在風云變幻中順時代前進。1966年,道南小學以校址所在地——南邊灶村為名,更名為“南邊灶學!。在此后20多年里,學校建設幾度興衰,曾開設初中、高中部,后來又取消。直到1990年,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當地政府及鄉賢的資助下,學校啟動重建,并于1992年5月建成同時恢復“道南小學”校名。
此時的道南小學校園環境優美,隨著大亞灣開發區的成立和飛速發展,辦學規模及辦學質量也得到快速發展。2000年,學校無償借用南邊灶村民小組3000多平方米土地,建設學校運動場。2003年,土灣小學并入道南小學;2008年,挺新小學成為道南小學的教學點。2008年,學校通過廣東省規范化學校和惠州市教育教學水平合格評估驗收;2009年、2011年,榮獲大亞灣區小學教育教學質量進步獎。
在大亞灣西區擇址新建的道南小學。
肆 新生
助力大項目落戶建設擇址搬遷換新貌
為配合中海殼牌、?松梨诨葜蓓椖康却箜椖康穆鋺,當地幾個村先后整體搬遷,上演了顧全大局的愛國精神、舍己為公的奉獻精神、萬眾一心的協作精神、艱苦創業的拼搏精神,這些精神匯成了可歌可泣、生生不息的移民精神。
南邊灶村便是如此。2012年7月,南邊灶村為配合大項目建設整體搬遷。處在村中的道南小學、挺新小學全體師生分流,學校擇地重建。從戰爭年代走向新時代,道南小學師生在各個重要歷史節點,將奉獻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
2016年,在大亞灣西區擇址新建的道南小學開學了。這一刻,對于搬遷的南邊灶村民來說,像久違的老友重逢,充滿著深厚的情感和無盡的喜悅。從2012年搬遷到2015年,道南小學曾中斷辦學3年。2015年9月,該校招收了60多名一年級新生,但因新校暫未建成啟用,最后借大亞灣西區第二小學校舍進行教學。
2016年9月,570多名新生踏進嶄新的學校。開學前一天,新招聘的30名老師剛剛到位。
新學校、新老師、新學生,面對這樣一所“三新”學校,李運星深感任重道遠。所幸的是,此前他已用了一年時間對新學校的創辦、管理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制訂了第一個五年發展計劃和辦學宗旨、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并譜寫了新的校歌。開學第一天,學校便在音樂老師的教授下,傳唱起新的校歌《我們為您歌唱》。
撫今追昔,李運星感慨:對于道南小學來說,2016年的擇址新建開學,實現了辦學82年以來最大的飛躍,當今學校之盛況,應是歷代先輩們所希望看到的吧!
伍 遠航
制訂新計劃培養更多優秀道南人
截至2020年,新的道南小學第一個五年計劃已如期完成。該校教師從原來的36名增加到60名,一至六年級24個班級共有1147名學生。
這五年來,該校秉承“責任為大、師生為本、發展為重”的辦學理念,營造“愛滿校園”的校風,“陶冶心靈,啟迪智慧”的教風和“樂學善思、活學善用”的學風,積極推行養成教育,關注每一位學生,創造各種機會、搭建各種舞臺、通過各種途徑,激發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的能力。
如今,隨著大亞灣“新灣人”快速增長,尤其是毗鄰深圳的西區,在大亞灣各中小學校就讀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了很大比例,道南小學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80%多!皝碜晕搴暮5暮⒆觽冊诖髞啚诚硎芷降冉逃、健康成長,就是我們教育的意義。”李運星由衷說道。
道南小學堅持執行“通識教育”,特色教育已成為該校的教育品牌。據介紹,目前全校共開設了音體美類十多個特色項目,每周五下午是全校各年級的特色課。
書法和閱讀是伴隨每個人一生的基本素養,因此,該校規定一、二年級必學書法,學校從2018年起聘請書法老師進課堂教學。每年“六一”兒童節,每個學生收到的節日禮物,是學校送的“文房四寶”以及李運星親自撰寫的《開筆禮》。每個學生經過兩年的書法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寫字功底。
為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2020年起,該校將“陽光書吧”納入課堂,每個班每周安排一節課到圖書館看書。如今學校圖書館有藏書3萬多冊,并逐年更新、增加。同時,為了鼓勵老師閱讀,學校在寒暑假送給每位老師一本書,要求老師帶頭閱讀并撰寫讀書筆記。
如今,道南小學正邁入發展新征程,該校正制訂新的發展計劃,繼承和發揚先輩辦學精神,提煉形成新的道南小學精神,以此凝心聚力,辦人民滿意教育,培養更多優秀道南人。
南邊灶村搬遷前的村貌圖。
◆延伸閱讀
挖掘校史資料建校史館
道南小學現任校長李運星,博羅人,1988年高中畢業后來到南邊灶學校(即道南小學)當民辦老師,從此30多年就一直沒有離開,對道南小學傾注了他半輩子心血。2006年開始,他正式任道南小學校長。
李運星是位用心的老師,他一到南邊灶學校,便用閑暇時間到周邊采風,了解當地風土人情。有感于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對這片土地、這個學校愈加用心用情。
2015年接到籌辦新的道南小學通知后,他便想方設法搜集、挖掘學校歷史資料并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大事記”,清晰呈現學校從創辦至今80多年滄桑巨變的脈絡。新校建成后,他在學校特意辟出一間房間建成校史館,將珍貴的文史資料及新校的辦學成績一同展現。
每年新學期開學,新生進校上的第一節課少不了“校史課”。每每這個時候,李運星親自充當校史館講解員,領著孩子們從“前言”到“簡史”,再到“歷任校長”以及新學校辦學目標,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希望每一屆孩子都能在小學啟蒙時了解自己的母校歷史,感受家國情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名片 道南小學
道南小學秉承“責任為大、師生為本、發展為重”的辦學理念,營造“愛滿校園”的校風,“陶冶心靈,啟迪智慧”的教風和“樂學善思、活學善用”的學風,積極推行養成教育。堅持執行“通識教育”,特色教育已成為該校的教育品牌。學校從2018年起聘請書法老師進課堂教學;2020年起,該校將“陽光書吧”納入課堂,每個班每周安排一節課到圖書館看書。
●1939年 創辦難童小學,為道南小學前身
●1939年秋 為籌措經費改名振乾小學,并開設分校
●半年后 因經費不足再次面臨停辦,教員和鄉親們發動募捐堅持辦學
●1940年 學校更名海潮小學
●1945年9月 學校更名道南小學
●1966年5月 學校更名南邊灶學校
●1992年5月 學校新建并恢復道南小學校名
●2003年 土灣小學并入道南小學
●2008年 挺新小學成為道南小學的教學點
●2012年7月 南邊灶村整體搬遷,全體師生分流,學校擇地重建
●2016年 道南小學擇址新建建成開學
◆知多點 何為“道南”
為何取名道南小學,并無資料留存,F任道南小學校長李運星幾年前走訪當地年老村民及歷任老校長,也無從得知。
李運星說,他更傾向于從字面意義及其內涵去理解名字的含義:“道”是高潔之意,“南”是學問之意;“道南”蘊含著人們對品行端正、學識淵博、身強體健的追求。
記者查閱“道南小學”“道南學校”發現,全國各地同名的學校有不少。其實,“道南”一詞跟歷史名人楊時有關。楊時是兩宋之交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他師從“二程”(程顥、程頤),是“程門四大弟子”之一,曾留下“程門立雪”的千古美談。楊時學習勤奮,很肯鉆研,學業優異,深得老師賞識,成為程門高弟。學成回歸之日,向恩師告別,程顥目送他離去,對旁邊的人說:“吾道南矣!”意思是“我的理學南傳了”。后來,楊時在大陸東南講學傳道,成為“二程理學”南傳和發展至關重要的人物,后人稱之為“道南第一人”。
“道南”或許正是先輩對該校寄予的厚望,以及對中華文化傳承的珍視。
道南小學校歌
(一九四六年)
我家鄉
好地方
后面獅頭嶺
前面純洲洋
北風吹不到
南風陣陣涼
大家齊努力
保衛我家鄉
惠州日報記者匡湘鄂 歐陽德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