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編是我國傳統的手工藝,古老而悠久。在博羅縣福田鎮坳嶺村,村民有著竹編的傳統。曾經,日常生產、生活中使用的菜籃、淘籮、簸箕、收蜂籠等,多是村民用竹子手工編制而成,竹編技藝成為家傳手藝。而今,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作為示范帶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村,竹編技藝已然是坳嶺村的一個文化符號。接下來,該村將積極謀劃讓竹編技藝成為鄉愁代表,為文化振興鄉村增添光彩。
賺錢謀生是村民學習竹編最初動機
福田鎮坳嶺村氣候溫和,土壤肥沃,村民長期以農耕為主,福田菜心種植尤為有名。村民農耕勞作經常需要用到竹制工具,這里還種植了不少竹子,這些都為竹編技藝傳承提供了客觀條件。
坳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付進福說,剛開始,村民學習竹編技藝是為了編制農具,有魚簍、簸箕、菜籃、籮筐等,主要用于農耕生產和日常生活。漸漸地,才演變成為一種謀生技藝,村民將其作為副業,賣竹制品幫補家用。
俗話說:“竹刀拿得起,不怕沒柴米。”增加收入、賺錢謀生是當地大部分人學習竹編的最初動機。也正是如此,今年59歲的村民葉有意16歲時就開始學習竹編,幫忙減輕家庭負擔。“以前父親經常在家編簸箕,我和姐姐看多了也學會了。”葉有意比較擅長編簸箕、籮筐等大件。
今年61歲的劉劍明也從16歲開始學習竹編,菜籃、籮筐、雞籠、魚籠……他樣樣在行。“以前一邊耕田,一邊編竹制品,增加收入。”直到上世紀90年代,靠竹編賣錢養家糊口依舊是不少坳嶺村人的堅持。而后,隨著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竹編用品在市場上不再是“香餑餑”。此外,村民謀生的門路也多了起來,之前靠竹編養家糊口的村民,大多都走進了工廠。
劉劍明(左)、楊秀芳(中)、葉有意與他們的竹編作品。
竹編深深融入老一輩人的生活
雖然早就不再靠竹編養家,但竹編已深深融入了坳嶺村竹編老藝人的生活。現在掌握這門技藝的人已慢慢變老,但他們依然堅持用布滿老繭的雙手不斷編著竹籮竹器,將浸潤著竹香的鄉愁留在人們心中。
今年69歲的楊秀方在16歲左右開始學習竹編,編斗笠是他當時最拿手的功夫,也是謀生的技藝。時至今日,雖不再編竹制品賣,但閑暇之余,他還是會編竹制品,一雙粗糙的手靈巧地撥動著根根篾條,動作麻利且有條不紊。
葉有意由于手藝精湛,做出的竹制品深受顧客喜愛。附近的村民告訴記者,不少菜農慕名而來,指定要葉有意做的簸箕。
劉劍明也在堅守著,編制的竹制品除了自己用外,他還會不定期地拿到市場上賣。
付進福告訴記者,接下來,該村將抓住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綜合示范帶建設的契機,嘗試通過文化展示,把竹編打造成一個當地特色文化,助力鄉村振興。
文字: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侯婉怡 通訊員龔潤怡
圖片、視頻: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湯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