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串聯兩省,帶動五市融灣。這是贛深高鐵的生動寫照。
作為我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中京九高鐵的重要組成部分,贛深高鐵自北向南連接贛州、河源、惠州、東莞、深圳五市,串起了大半個深圳都市圈,進一步打開了惠州的融深大通道。
今年4月,惠州進一步吹響“融深”號角,發布實施《惠州搶抓“雙區”建設重大機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動方案(2021—2023年)》。方案提出,積極參與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格局,全面加強與大灣區城市間的協同合作,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發展,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對接。
作為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積極參與“軌道上的大灣區”建設。贛深高鐵、廣汕鐵路、深汕鐵路……根據規劃,未來惠州南北走向、東西走向都有高鐵、城際鐵路覆蓋,其中惠州與深圳之間將有4條高速鐵路、2條城際鐵路共6條軌道交通相連。
惠州北站高速列車在軌測試。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惠州到深圳 時間縮短至半小時
贛深高鐵在惠州境內設博羅北、惠州北、仲愷三個車站。
惠州北站不僅是贛深高鐵全線最大的新建站點,也是惠州境內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將實現多軌道、多交通類型在此接駁。
今年5月開工的莞惠城軌小金口至惠州北段項目起于既有莞惠城軌小金口站,沿途經過惠城區小金口街道,終至惠州北站,預計2025年通車。
未來,這一項目將成為惠州北站重要的集散方式,進一步完善贛深高鐵惠州北站集散系統,可實現地區對內對外交通無縫銜接,打造一體化的綜合交通系統,方便居民出行,支撐惠州北站打造成為惠州市核心交通樞紐,助力形成軌道上的大灣區。
借助便利的交通條件,我市計劃圍繞惠州北站打造北站新城。早在2018年11月,在惠州市住建局公布《惠州市區城市設計導則》(草案)中,就把北站新城(惠州北站)納入城市核心地區。
2019年6月,在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公示的《惠州高鐵北站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中,惠州北站功能定位為惠州市綜合交通樞紐與連通粵港澳大灣區門戶、百里高鐵創新產業帶的總部集聚區、海綿城市建設先導區,是惠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未來將以構建高鐵樞紐、創智節點、生態新城為戰略目標,打造惠州高鐵北站新城。
目前,廣汕鐵路建設也在穩步推進,計劃2023開通運營。為了實現贛深高鐵和廣汕鐵路之間的互聯互通,將配套建設白石渠特大橋工程和仲愷上下行聯絡線工程。白石渠特大橋連接惠州北站和博羅站,建成后可以實現贛州與廣州兩個方向的聯通,仲愷聯絡線連接仲愷站和惠城南站,建成后可以實現汕頭和深圳兩個方向的聯通。
9月25日凌晨4時30分,經過千余人330分鐘的緊張有序施工,贛深高鐵引入廣深線線路撥接順利完成,標志著贛深高鐵與廣深鐵路實現互聯互通。
根據贛深高鐵工程總體設計,需在廣深Ⅰ、Ⅱ線樟木頭城際場至平湖城際場間新建塘廈所,并通過總長8公里的4條聯絡線,把贛深高鐵和廣深鐵路相聯接,實現廣深線與京港高速線聯通。今后,經停贛深高鐵塘廈站的列車,可以通過聯絡線轉入廣深鐵路,到達位于天河、越秀的廣州東站、廣州站。
贛深高鐵建成通車后,將是江西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通道。屆時,贛州至深圳將由現在的7小時縮短至2小時左右,惠州到深圳縮短至半小時,將進一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大交通體系和廣深“半小時經濟生活圈”。
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指出,贛深高鐵開通將成倍縮短沿線城市之間的交通時間,人員、物流和信息可以在更大地域范圍內更快、更方便地流動,人才、資金和技術要素得以優化配置,生產、消費得到更好匹配,促進各地互動互補互利,深化深港研發創新-莞惠先進制造-河源和贛州傳統制造的區域分工,提高生產率。
贛深高鐵開通,將帶來城市價值再提升。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構建“12345”格局 實現內暢外快大交通
“十三五”期間,惠州完成以《惠州市“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總體布局規劃》為龍頭引領,以《惠州市高速公路網規劃(修編)》《惠州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惠城中心區過江通道規劃》等專項為支撐的一批重大規劃,開創“交通帶動產業、產業支撐城市”發展新模式,奠定未來發展新格局。新規劃的1號公路(惠霞高速)、惠坪高速、機場高速、惠肇高速、環稔平半島高速、莞惠城軌小金口至惠州北站段等項目成功納入上位規劃。
近年來,隨著贛深高鐵惠州段、廣汕鐵路惠州段動工建設,潮惠高速惠州段、汕湛高速惠州至清遠段、河惠莞高速惠州段、從莞高速惠州段、武深高速博羅至新豐段建成通車,惠州縱橫東西、貫通南北交通主骨架基本成型。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推進大灣區機場錯位發展和良性互動,建設世界級機場群。深圳市綜合交通“十四五”規劃提到,強化與惠州機場戰略協同,推動惠州機場建設大灣區東部干線機場,完善深圳與惠州機場的交通聯系。惠州“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按照“一次規劃、分步實施”方案,加快惠州千萬級干線機場建設。
作為我省規劃建設的干線機場,惠州機場已完成干線機場規劃建設方案論證研究,完成擴建航站樓及配套設施工程。民航航線覆蓋全國78%的省會城市,“十三五”期間增速全省第一,增速大幅超過規劃預期,全國排名從119名躍升至第55名。
“惠州機場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長64%,創造了國內民用機場發展的‘惠州速度’。”惠州機場公司負責人介紹,惠州機場連年實現快速發展,顯示了惠州民航的發展潛力和巨大空間。2021年冬春航季將于10月31日開始,屆時惠州機場每周計劃航班將達到450架次,共有37條正班航線,通航34個城市。
空港海港“兩港齊飛”是惠州交通發展的重要舉措。
1990年5月25日,“惠州第一炮”削平了大亞灣海邊的石坳島,奠定了惠州港的雛形。如今,伴隨著大亞灣石化區的飛速成長,惠州港也實現了華麗變身,成為國家一類口岸和京九鐵路南端最便捷的出海口,形成了“一港四區”(荃灣港區、東馬港區、惠東港區和內河港區)發展格局。
惠州港擁有生產性碼頭泊位5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1個(含3個30萬噸級和2個15萬噸級泊位),總吞吐能力1.5億噸。總投資4.1億元的惠州港荃灣港區5萬噸級石化碼頭工程已于今年2月交工驗收。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惠州港擴能升級,動工擴建荃灣、東聯、碧甲航道,港口吞吐量突破億噸;推進惠州港與鹽田港聯動發展,更好支持深圳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據了解,惠州將繼續大力推進惠州港荃灣港區埃克森美孚8萬噸級石化碼頭、東馬港區恒力石化5萬噸級散雜貨碼頭、惠東港區15萬噸級LNG碼頭工程項目及配套園區、航道建設。目前,已完成馬鞭洲華德公司燃料油保稅庫項目配套5000噸級碼頭工程建設投資任務,基本建成亞洲最大規模華瀛燃料油調和配送中心及30萬噸級配套碼頭、深能港務7萬噸級煤炭碼頭項目,充分釋放部分港口海洋經濟潛力,助力大亞灣建設世界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
根據《惠州市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發展規劃》,到2025年,惠州構建支撐雙區雙循環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海陸空大交通格局初步成型,“豐”字型道路交通主框架建設成效顯著,對接廣深莞、輻射粵東北、暢通國內外,形成“12345”綜合交通發展格局,初步建成交通強國示范城市,有力支撐惠州建設大灣區東部交通門戶樞紐、建設更加幸福國內一流城市。
“12345”是指構建1大體系(一城一交的大交通體系),對接2大都市圈(廣州、深圳兩大都市圈),打造3大戰略性樞紐(國家沿海主要港口、千萬級干線機場、區域重要鐵路樞紐),建設4個高質量融合示范(交通軸線與產業帶融合示范、綜合客運樞紐站場與城市發展融合示范、都市圈毗鄰地市跨界地區鎮街路網融合示范、地級市公路與城市道路規劃建設融合示范),形成5個交通時空圈(通過高快速路惠州市內主要組團之間30分鐘左右互通,通過高鐵惠州市與深圳、廣州、東莞、河源、汕尾之間30分鐘互通,惠州市與香港、珠三角和粵東其他地市之間60-90分鐘互通,與粵西、粵北其他地市之間2小時左右互通,通過高鐵和民航惠州市與相鄰省份省會城市和國內主要城市3小時左右互通)。
專家觀點
市委黨校科研部主任、經濟學博士黃忠平:
人才資金和技術要素得以優化配置
贛深高鐵開通促進沿線城市發展,主要體現在外部增量資源注入和內部配置效率提升的雙重效應上。一方面,企業在高鐵沿線城市布局有很多好處,比如擴大貨物和服務產品的流通市場,共享更大、更廣和更靈活的勞動力、資金和原材料投入,企業家和專業人員有更多的溝通從而促進技術交流和創新。這樣沿線城市便會吸引來自高鐵線之外的投資,商業和就業機會從交通沒有改善或改善較小的地區流入。另一方面,高鐵開通將成倍縮短沿線城市之間的交通時間,人員、物流和信息可以在更大地域范圍內更快、更方便地流動,人才、資金和技術要素得以優化配置,生產、消費得到更好匹配,促進各地互動互補互利,深化深港研發創新-莞惠先進制造-河源和贛州傳統制造的區域分工,提高生產率。
高鐵開通之后,各地企業不但和本地近鄰企業相互影響,而且和越來越遠的區域市場有業務往來。我們可以用“經濟潛力”來衡量高鐵對區域經濟的影響。該指標是一個城市的本地生產總值與鄰近區域中GDP對于廣義交通成本的加權平均。一地離區域核心城市越近,按綜合出行時間和費用計的交通成本越低,其“經濟潛力”就越大。贛深高鐵經濟走廊的重心在粵港澳大灣區、深圳都市圈,高鐵開通可以顯著減小區域間的出行阻力,增加途經停靠城市的“經濟潛力”。東莞、惠州、河源、贛州可以在深港的直接輻射帶動下,承接更多產業和消費溢出。深圳、香港也能緩解擁堵和空間瓶頸,擴大市場縱深,向高增值業務和科技創新策源地進發。
延伸閱讀
日本新干線 帶動形成都市圈
1964年10月1日,日本東海道新干線通車營運,成為全世界第一條載客營運的高速鐵路。半個世紀以來,高速鐵路從日本走向全世界,不僅加強了城市之間的聯系,也極大促進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在日本東京,新干線建成后,城市發展模式發生改變,郊外邊遠地區出現大量居民住宅區,人口向郊外轉移,帶動市區范圍的擴展,東京多中心城市結構開始形成。
新干線為沿線城市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以掛川市為例,其在新干線開通后,人口增長率達8.5%,要高于周邊地區5~6個百分點;外來旅游人數增加33%,新成立10個企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30%,達1800億日元;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財政收入逐年提高。新干線開通還大大加強了城市間的聯系,在大城市周圍形成縱多小城市,形成以大城市為核心的眾多都市圈,包括東京、名古屋和大阪三大大都市圈。
高鐵開通促武漢旅游業產生顯著擴散效應
高鐵的開通運營最直接影響就是加快生產要素的快速轉移,增加客運量。客運量的增加會帶來所在區域的旅客增加,旅客必然會在當地消費,這種消費行為會刺激當地的旅游業、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
對某一地區交通運輸業、旅游業及住宿餐飲業等產業來說,其發展狀況的好壞間接影響著該區域的高鐵客運量的變化,服務業發展狀況越完善,對該區域內外的出行人群的吸引力越強,從而進一步帶動客運量的增加,形成高鐵開通運營——客運量增加——第三產業發展——客運量繼續增加的正向循環,這一循環過程是高鐵對沿線產業擴散效應的直接體現。
高鐵開通,一定程度上對武漢旅游業產生了顯著的擴散效應。武漢市春節黃金周旅游總收入從2008年的4.14億元增長至2012年的12.66億元,5年間增幅超200%。2008年旅游業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發展疲軟。2010年,武廣高鐵開通的首個春節黃金周旅游總收入實現6.36億元,同比增長15.5%,全市景區接待人數181.9萬人次,同比增長6.4%。其旅游住宿入住率達到43.24%,達到同期最高水平。武廣高鐵的開通在拓展武漢的旅游客源市場的基礎上,不僅引發武漢短途旅游產品需求的增加,還帶動旅游住宿需求的急劇增長。
高鐵公交化引致長株潭同城化發展
高鐵的快速公交化,縮短了人們的出行時間,縮短了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實現了人員、資本、信息和技術等在不同城市間的快速流動,引致同城效應。
高鐵同城效應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生活、消費和休閑活動空間,推動了城市功能在城市內部以及城市之間的重新布局,使得中心城市的部分城市功能向外轉移,促進了外圍衛星城以及城市連綿帶的發展。
湖南的“長株潭都市圈”處于廣州和武漢兩地中間地段,過去被戲稱為“夾縫中求生存”。武廣高鐵、長株潭城軌鐵路開通后,成為連接長沙、株洲、湘潭三市最重要的交通走廊,長沙至株洲24分鐘即可達到,長沙至湘潭25分鐘到達。
快速便捷的交通大大加強了三市間的聯系,“同城效應”再次放大。長沙市民可以很方便地到株洲購買物美價廉的服飾,株洲市民也可以舒適地到長沙享受百年不衰的美味佳肴;長沙市民還可以居住在生態宜居的株洲,前往湘潭、常德等地投資置業。湖南省進一步加快建設城市群外圍城市間的鐵路線和支線,將“長株潭城市圈”擴大到周邊的岳陽、益陽、常德、衡陽和婁底5市,充分發揮“長株潭”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形成“長株潭3+5”的城市群發展格局,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體化。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