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老人心理健康 這些事項要注意

        關愛老人,從“心”開始。老人想要的“孝順”是什么?如何預防老人各種心理疾病,呵護心健康?兒女如何守護父母的幸福晚年?惠州市第二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心理治療師張靜雅給大家分享關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科普。

        老人心理問題會導致身體“生病”

        隨著生理機制的衰退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退休老人隨著角色變化、環境變遷,心理會產生一定的落差。老年人常出現一些問題和變化。比如:

        感知覺減退。容易出現眼花、耳背、味覺、嗅覺不靈,這種變化會影響心理和生理活動。

      重陽節期間各地組織開展豐富活動,弘揚尊老敬老傳統美德。新華社供圖

        記憶力衰退。一般來說,從40歲以后記憶力有一個明顯的衰退階段,到70歲后,又出現一個較為明顯的衰退階段。

        性格固定化。每個人的生活環境和經歷不同,老年人性格有不同的方面。比如不趕時髦,關心事物的本質,不滿足于表面現象,喜歡深思熟慮,比如任性,頑固,保守,猜疑心大,動作不利索等。

        情緒不穩定。有的老人自控能力差,動不動便大發雷霆,有的易哭泣,產生抑郁、焦慮、孤獨感、自閉和對死亡的恐懼等心理,還有的老人對外界的人和事漠不關心。

        意志的變化。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將會減弱,表現為缺乏果斷性、猶豫不決,固執、獨斷,意志削弱、自卑自怨。

        此外,老年人身體的“零部件”出現老化,生理功能必然出現全面衰退。表現為運動能力下降,容易疲勞,動作遲緩,不愿多活動。張靜雅分享了一個案例:林奶奶退休后變得孤僻、心情低落,有段時間她出現頭暈頭疼、胸悶、腹脹等不適,在子女的陪伴下到醫院檢查,卻始終沒有查出病因。最終,痛苦不堪的林奶奶走進了心理治療室,竟發現原來所有的不舒服都是心理因素在“作祟”。

        像這樣的案例有很多。張靜雅表示,很多老人通過“生病”傳達出某種艱辛:有來自生理疾病,也有來自心理疾病,身體出了狀況了,往往引起心理上的一系列反應,反之,心理出了問題了,也會引起身體上的一系列反應,也就是軀體化表現。

        讓老人選擇“心儀”的晚年生活方式

        在一次干農活時摔傷后,張大爺就被兒子接到了城里生活。在陌生的環境里,張大爺愈發思念鄉下的親朋好友,悶悶不樂郁郁寡歡。而張大爺的兒子就非常不理解:自己接父親到城里享清福,為什么他卻不開心?

        張靜雅結合案例分析,在選擇養老方式時,老年人有自身的需求和喜好,年輕人認為好的不一定就適合他們。比如有的老人喜歡鄉村的天然美景,有的老人則享受城市里的燈火璀璨;有的老人享受兒孫滿堂的快樂氛圍,有的老人則喜歡一個人的清靜。

        如何保持老年心理健康?張靜雅支招:一是定期體檢。軀體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礎,要積極防治老年性疾病,重視對老年人的健康科普知識。二是提供和諧的生活環境。人到老年生活范圍相對縮小,要提供一定的休閑活動空間,因為很多老年人都怕吵,所以要為他們創造一個相對安靜、和諧的生活環境。三是尊重關心老人。老年人的心靈需要傾聽,也需要關愛。對老年人提供關心、尊重、欣賞和鼓勵,讓老年人感到被尊重和關愛,同時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提供更細心的護理和幫助。不穩定的情緒、消極的心理和較少的社會支持是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因此,要對老年人進行心理調節和疏導。四是引導老人樹立正確的“生死觀”。當老人逐漸衰老,對死亡的恐懼感則會越來越強。老年人在認識上應正確地對待死亡,只有消除了死亡的恐懼感,才能在晚年真正地幸福愉快。五是建立和諧的家庭關系。應該盡可能地陪伴老年人,關注他們的需求和感受,提供溫馨的家庭環境和舒適的生活條件,增強家庭的凝聚力。六是建立老人社交圈子。老年人需要與他人交流和互動,家人和社會可以提供一些社交活動和平臺,例如老年人俱樂部、志愿服務等,讓老年人有機會結交新的朋友。七是培養老人興趣愛好。例如讀書、繪畫、音樂、運動等,讓他們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幸福感。八是適時引導老人接受專業心理治療。對于一些心理問題比較嚴重的老年人,可以接受專業的心理治療,比如到市第二人民醫院,由心理專家幫助他們緩解心理問題,重建自信和樂觀心態。

        惠州日報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劉菁 范嘉雯

      編輯:洪東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