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印記 逐夢奮進丨市委改革辦: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強化攻堅破難

      原標題:

      市委改革辦聚焦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強化攻堅破難

      以改革為動力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軍號”。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近年來,市委改革辦發揮統籌協調作用,堅持以改革為抓手,強化攻堅破難,確保改革真正牽引創新、賦能發展、惠及民生,助力惠州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

      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惠州發展日新月異。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經濟體制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推動經濟總體穩定向好

        近年來,惠州堅持實體經濟為本、制造業當家,走實走好高質量發展路子,推動經濟發展保持向上向好態勢。2021~2023年GDP分別增長10.1%、4.2%、5.6%,居全省第3、第1和第4位。2024年上半年,惠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45.30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在珠三角地區排名前列。

        2012年出臺促進實體經濟“28條”、2016年出臺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新“惠42條”、2021年出臺支持企業融資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22年成立注冊資本100億的產業投資發展母基金……惠州不斷深化投融資機制改革,扶持實體經濟平穩健康發展,舉全市之力規劃打造“3+7”產業園區,建立完善各個園區“四個一”運作模式(一特色定位、一管理機構、一國企平臺、一融資方案)。在土地、資金、能耗等資源要素的加持下,3個國家級園區和7個千億級園區進入發展快車道。其中,大亞灣開發區連續5年蟬聯“中國化工園區30強”第一;仲愷高新區入選2024年園區高質量發展全國百強。據統計,“3+7”產業園區貢獻了全市三分之二的工業產值和六成的工業投資,成為助推惠州經濟發展的“超級引擎”。

        國有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頂梁柱”。2020年以來,惠州啟動一系列國資國企深改革,完成339戶“兩非”“兩資”企業以及510戶“僵尸企業”處置,將市屬一級企業戰略性重組成6家。同時,打好“五外聯動”組合拳(外貿、外資、外包、外經、外智),充分利用好埃克森美孚、殼牌等跨國企業獨有的開放渠道,以及中韓(惠州)產業園等對外開放平臺,制定“惠新十條”“外資十條”等優惠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引進高質量外資,讓更多優質外資項目落戶惠州。2018年以來,全市16家企業享受省、市兩級外資獎勵1.73億元,直接撬動利用外資86.5億元。

        營商環境

        以服務企業發展為中心,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

        信用是最基礎的營商環境,信用體系建設是形成良好營商環境的基礎條件。2018年,惠州成為全省唯一的首批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近年來,惠州扎實開展信用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專項改革試點,通過實施守信激勵十條措施,搭建“信易辦”“信易貸”“信易兌”等信用應用場景,歸集了涉及288個部門195類數據主題的8.7億條信用信息,為全市90萬市場主體提供更精準的“信用畫像”,推動信用助企惠民。

        為解決群眾“上班沒空辦,下班沒處辦”的痛點,惠州推出“周六不打烊”延時服務。自2021年啟動以來,全市周六延時服務日均業務量超4000宗;截至2024年9月底,累計辦理業務超62萬宗。惠州持續5年開展解決企業困難“直通車”活動,受理企業訴求980多宗,舉辦27期現場會活動,接待480多家企業,有效解決了一批企業用地、用工、行政審批等難題,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的信心和活力。

        服務企業只有開始,沒有結束。惠州還在全省率先探索成立重大項目聯合黨委,構建專班工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項目審批、征地拆遷、基礎設施配套等重點問題。截至目前,在市縣(區)兩級重大項目建立聯合黨委36個,助力重點項目加快落地和建設。

        百千萬工程

        扎實開展“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展現新氣象

        “百千萬工程”是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頭號工程”。惠州落實省委工作部署,扎實開展“百千萬工程”集成式改革,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展現新氣象。

        以實體經濟支撐縣域經濟發展的機制不斷完善。過去兩年,惠城區、仲愷高新區GDP先后突破千億元;今明兩年,大亞灣開發區、博羅縣GDP有望突破千億元。創建各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建成11個供銷農場。全市1043個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均“10萬+”。

        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機制。惠州培育壯大綠棋楠、食品飲料、絲苗米等優勢特色產業,完善精深加工和社會化服務體系,把更多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扎實推進龍門縣龍江鎮農房抵押融資試點工作,逐步在條件成熟縣鎮推廣,盤活農村資產,增強農村活力。1100多家企業對接幫扶鎮村,認捐近4億元,惠東、博羅、龍門三縣與高校簽約項目44宗,橫縱向幫扶取得扎實成效。

        建設美麗鄉村,村民是主角。2019年4月,龍門縣城西村成立全省首個村級行業協會——城西村農民建筑工匠協會。目前,協會有工匠216人,涵蓋設計師、泥水工、扇灰工、油漆工、水電工、木工、管護員等全部建筑施工工種。這批工匠在鄉村家門口的出現,實現綜合成本降低15%、增加個人收入25%。

        如今,工匠們參與農房風貌管控提升改造,建設村黨建長廊、村黨群服務中心,積極投身“百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在家鄉建設中當主力、唱主角,不斷刷新村莊顏值,為美麗鄉村建設增添新景。

        社會民生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民眾

        近年來,惠州用心用情抓好民生社會事業,在高質量發展中增進民生福祉,持續擦亮“惠民之州”品牌。2023年,惠州民生支出完成542.2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74.6%,總量和占比均創歷史新高。過去一年,全市累計發放各類保障金約6.6億元、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51個、城鎮新增就業8.79萬人、新增公辦幼兒園學位5830個、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5.59萬個、新增公辦普通高中學位1862個……

        基層治理是聯系和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關乎人民美好生活。近年來,惠州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方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2021年,惠州在有條件的黨群服務中心、銀行營業網點、快遞營業網點、高速服務區和國道、省道加油站等場所建設“惠民驛站”,重點解決快遞小哥、外賣配送員、貨車司機、網約車司機的各種困難和需求,打通服務新業態勞動者的“最后一步”。

        2022年,仲愷高新區創新思路成立出租屋管理黨組織,廣泛凝聚黨員房東、黨員租客、黨員網格員等主體,打造“先鋒出租屋”黨建工作品牌,實現大事小事都有出租屋管理黨組織服務和管理,形成出租屋管理領域的“楓橋經驗”。

        2023年,政法部門牽頭,聯合市、區相關職能部門,在惠城區小金口街道開展社會治理改革試點工作,推行以網格化為基礎,聯系黨員、群眾、志愿者,以“民情、結對、服務、解困、共治”5張清單推進民生實事落地見效,探索“一網三聯五清單”基層治理新模式,巧用“小杠桿”撬動基層治理大格局。

        2024年,惠州整合市區兩級環衛作業項目,把分散在交通、城管、市政園林等部門的保潔職能歸集到市容環衛事務中心,實行兜底保潔、“一把掃帚掃到底”,推動垃圾處理跨區域統籌實現降本增效,管理模式從“多頭粗放”向“統一精細”轉變。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萬眾一心加油干,越是艱險越向前。站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關口,惠州將繼續保持戰略定力,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繼續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推動改革向深水區挺進,破除一切制約發展的障礙和弊端,奮力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惠州工作新局面。惠州日報記者戴建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