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島嶼,海防要塞,是三門島獨特的標簽。這座位于大亞灣澳頭南面17海里處的島嶼是大亞灣最大最高的島,分為大三門島和小三門島,平常所說的三門島一般指大三門島,島上風光旖旎,兼具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三門島風光旖旎。
建設文明鄉風、完善基礎設施、開展環境整治、深挖海防文化……近年來,澳頭街道和三門村村委堅持黨建引領,以“人文+生態”為兩大抓手,致力打造“綠色三門、生態三門、和美漁村”的鄉村振興之路。
推進民生實事落地落實
從澳頭漁人碼頭搭乘快艇,陸地的身影漸漸遠去,沿途所見皆是原生態的青翠島嶼,行船約一個小時,一塊仿佛鑲嵌在碧藍大海上的“綠寶石”——三門島出現在視野中。登上北扣碼頭,蔥郁的林木、錯落的房屋、晾曬的漁網、盤旋的山路……構成了三門島的初印象。
三門關史展覽室。
據《惠陽地區地名志》記載,相傳在200多年前就陸續有人前來三門島定居。后來因海防的原因,不斷有從福建、汕頭、深圳寶安、香港以及惠東、惠陽等地的漁民遷來,逐漸形成北扣、媽灣、小三門村落。現在,村民們主要以漁業和旅游業為生計,過著恬淡怡然的生活。
據《中國海島志》記載,大三門島是1.4億年前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島。這一記載從島上的“彩石灘”便可見一斑,不同于尋常海灘,在這里,海岸上遍布著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火山石,經由海浪拍打侵蝕而成的海蝕崖和海蝕洞,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向世人展現了三門島未經雕琢的原始美。
漫步在島上的鄉間小道,路兩旁被濃密的綠樹籠罩,不時還可以看到山澗小溪緩緩流瀉至路旁,頓感清涼舒適。驅車沿著蜿蜒開闊的山路前行,穿過一片灌木林,別有洞天,月亮灣沙灘像一個半遮面的美人掩映在山林中。這里的海水呈藍綠色,沙灘細軟,素有“中國小塞班”之稱,吸引了不少游客特地乘船前來游玩。
為了保護好三門島的生態資源和維持環境整潔,三門村黨支部結合黨群活動日,經常組織黨員干部和村民一起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和“愛島護灘”行動。“愛島護灘是我們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目的是引導村民愛護自己的家園,提升村容村貌。”三門村黨支部書記謝麗燕說。
島上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與陸地相比更為困難。近年來,三門村黨支部積極開展“小切口大變化”民生實事項目,島上的新變化隨處可見。一排排嶄新的宣傳欄為提升村民精神文明提供了載體,村道上的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漆黑的夜晚,媽灣碼頭上加建的護欄保障了村民的生活生產安全,還有完善的污水處理工程和儲水池,明顯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島上設施更完善,游客游玩更安心。”在三門島經營民宿的羅先生說。
深入挖掘三門島人文歷史資源
除了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三門島還具有重要的海防功能。三門島地理位置特殊,其位于大亞灣和大鵬灣交匯處,是珠江口以東沿海地區和香港之間來往船舶的必經之處,也是粵東、福建及浙江沿海船舶來往港澳的交通要道,因此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來到三門島,媽灣古城墻是不得不去的人文地標。這座始建于1717年的城墻作為海防之用,是清政府為大鵬古城(今深圳)屯兵于大三門島上建造城堡并駐軍而建的,也是大亞灣開發區唯一的軍事古城墻,具有較高歷史價值。
三門島風光旖旎。
地處香港來往珠江口以東水域的咽喉要塞,海關在三門島上設立機構、辦理業務已有上百年歷史。古城墻旁便是三門關廠舊址,如今被改建成為三門關史展覽室。走進展覽室,墻上圖文并茂展示了從清代開設關廠一直到近年來科技助力海關開展進口監管的完整歷史脈絡。還展示有建關初期使用的閘門、監管船舶的瞭望鏡、監管艇上的船用衛星導航儀等老物件,生動展現了海關監管技術的傳承和發展。
在島上最高點“海誓山盟峰”還保留著一座圓形瞭望塔,走進塔內碉堡處,從4個窗口往外俯瞰,遠處海面盡收眼底,“祖國眼睛”4個鮮紅大字正對窗口上方,醒目亮眼,無聲地述說著當年守島駐軍的愛國情懷與使命擔當。
近年來,除了慕名來觀光的游客,還有不少單位部門組織干部職工到三門島開展自然教育和歷史文化學習活動。當前,深入挖掘和推廣三門島人文歷史資源被列為大亞灣開發區的重點工作任務。“三門島保留有珍貴的歷史遺跡,還有豐富的海防文化故事,我們正在加強對島上海防文化資源的內涵挖掘和價值闡釋,并策劃構思一條研學路線,力爭將三門村打造成為黨性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亞灣開發區有關負責人表示。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曾靜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