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興大橋向虎頭山公園方向望去,可以看見淡澳河從橋下緩緩穿過,河兩岸的樹木蔥蔥蘢蘢,不時還能見到鷺鳥成群飛翔的美景……眼前這一幕是大亞灣開發區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生動寫照。
過去,淡澳河曾被當地群眾戲稱為“最大的臭水溝”,劣Ⅴ類的水流入大海;經過多年的整治,如今淡澳河畔不僅呈現水鳥和諧的靈動自然景象,同時也成為當地打造幸福河湖建設樣板的重要水系。
淡澳河從中興大橋緩緩穿過。
據了解,在交通不發達的過去,淡澳河是不少沿岸村民的主要出行通道之一,孕育出獨樹一幟的村莊文化;進入新時代,大亞灣開發區結合淡澳河沿岸山水人文自然資源與媽廟文化需求,啟動惠州市淡澳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建設,以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成效推動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
過去得益于淡澳河,媽廟村富甲一方
淡澳河全稱淡澳分洪河,是一條部分經人工開鑿而成的河流,除分流淡水河洪水外,還匯聚了養公坑河、響水河、大勝河和媽廟河等4條支流,為直接排入大亞灣的粵東沿海小河流。
位于大亞灣澳頭街道的媽廟村,素有“大亞灣畔的建筑博物館”的美譽。走進村里,形式各異的碉樓里不僅鐫刻著大亞灣畔豐厚的鹽業文明、漁業文明、商業文明和海外播遷文明歷史,同時也藏著一段關于淡澳河的故事。
上世紀初,媽廟村許多年輕人乘船到香港,再從香港到美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世界各地謀生。上世紀50年代后,不少在海外創業、工作的村民衣錦還鄉,將建筑材料通過淡澳河運回,在媽廟村里建造起了“豪宅”,這些“豪宅”便是中西合璧、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碉樓。
“我們村建造碉樓所需的磚瓦,都是依靠淡澳河運輸過來的。”媽廟村70歲老人蔡廣通回憶說,“在過去,媽廟村的道路并不寬敞,泥濘的小路使人們的交通出行并不便利,往來出行主要依靠河運,因此,淡澳河成為媽廟村連接、溝通外面世界的交通要道。”
得益于淡澳河,媽廟村不僅建設出獨樹一幟的碉樓文化,還曾打造了富甲一方的村落。記者了解到,在媽廟河的南面有一條溪流,正好與北面的淡澳河通流環抱著媽廟村,這為該村成為大亞灣有名的商貿中心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蔡廣通說,在過去,村民們引入海水,通過太陽的暴曬蒸發水分,提取海水中的鹽,于是,媽廟村有許多鹽倉。村子外面的人利用淡澳河乘著小船來買鹽,漸漸地,媽廟村逐漸成了大亞灣澳頭的貿易中轉站,熱鬧一時。
全方位打造水污染治理樣板工程
作為大亞灣開發區的主要水系,淡澳河曾面臨著比較嚴重的污染問題,部分河段水質發黑發臭,毫無景觀功能,親水性差。近年來,大亞灣開發區黨工委、區管委會全面推行河長制,堅持高位推動,落實“三個一”,構建一個規劃引領、高位推動的治水格局,全方位打造水污染治理樣板工程。
在水資源方面,大亞灣環境水務集團對第一水質凈化廠開展深度提標改造,出水水質達準Ⅳ類后再作為淡澳河的生態補水,改善淡澳河水質;在水生態方面,大亞灣開發區與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合作開展了2期水生態調查評估工作(布設了11個點位);在水環境方面,大亞灣開發區大力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污水治理效能,截至目前,淡澳河流域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能力達19.1萬噸/日,出水均達到準Ⅴ類及以上。
“原先以為要建一個污水處理廠,沒想到后面建了一個公園,這可真的是意外驚喜。”家住碧桂園中萃香堤瀾灣的市民劉先生說,濕地公園的所在地原本是淡澳河邊的一片灘涂,不少居民在那里占地開荒種菜、養雞養鴨,整個灘涂雜草叢生、污水橫流。2020年9月,這片灘涂建設成為一個兼顧河水處理功能的生態濕地公園,如今已成為他和附近居民出門散步的好去處。
淡澳河生態濕地公園是大亞灣首個兼具功能性與景觀性的人工濕地公園,凈水是其最基本的功能。“淡澳河上游進入預處理泵站,通過高效沉淀后進入潛流濕地進一步凈化,出水水質優于地表Ⅳ類水質標準。”作為該公園的運營管理方,大亞灣環境水務集團有關負責人說,目前公園日凈化水量達1萬噸,凈化后的出水用于公園景觀綠化灌溉及返回淡澳河。
另一方面,目前大亞灣開發區正在積極推進惠州市淡澳河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建設。據了解,該項目以淡澳河為主線,通過完善一河兩岸旅游相關基礎設施,并將周邊紅樹林城市濕地公園、虎頭山公園等已有景區串為一體,打造一個集文化、旅游、運動休閑等于一體的濱海生態文旅綜合體,項目預計2025年完工。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 張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