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簍

        我與老葉的相識始于2008年,在北京奧運會開幕首日,我滿懷著普天同慶的喜悅,從湘江之源的小城飄到了濱海之城大亞灣。

        老葉是淡水石橋村的土著居民,與我同屬于70年代的人,當時在石橋村委會工作。在朋友組織的一次四人聚會上,因為要劃拳,我與老葉分到了一組。結果,我倆大獲全勝,自此便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

        之后不久,老葉做東,邀請我及朋友去他家做客。

        老葉本有3套小區房,但都出租了,一家人仍住在爺爺留下來的老宅。沿著一條九曲十八彎的小河(當地村民稱為瀝),穿過一座小橋,再行不到百米,便到了老葉家。門口的牌匾映襯著青石壘成的老宅,在晨光中渲染出歲月的雋永。

        老葉已站在門口迎接,一行人在嘖嘖稱奇聲中步入老宅的中堂,一股清涼感油然而生。我環顧四周,滿眼盡是朱紅的雕廊畫像,正獵奇之際,一個掛在墻角、竹篾編織成的背簍,倔強地奪走了我游弋的目光。

        “老葉,這背簍有何故事嗎?”我有些好奇。

        “你別心急,先坐下喝茶,背簍可有些歷史了,是我爺爺用過的,容我娓娓道來。”老葉一邊回答,一邊已開始熟練地燒水、煮杯與泡茶。一杯紅茶下肚,老葉便打開了話閘子。

        你們剛來時跨過的小橋,以前在其東面是一條熱鬧的街市,我爺爺常背著自家種的農產品去兜售,以此維系全家人的生計。解放后不久,在其附近的下背店成立了石橋供銷社。我父親因為打得一手好算盤,便成了其中的店員。

        當時的石橋供銷社是磚木結構的二層房屋,樓下是店鋪,樓上是倉庫兼宿舍,人走在樓板上“咚咚咚”作響。

        供銷社的門面是四扇厚實的木板門,每次開門時,店員要一扇扇卸下來豎放在門角邊;到了晚上再依序、順著門檻上的凹槽合上。雖然供銷社外觀有些簡樸,但里面卻陳列萬象。

        一溜柜臺與墻平行排開,柜臺的臺面是用玻璃鑲坎成的,分三層擺放著各種各樣的小物件;柜臺外直立著幾個古銅色的大圓瓷缸,分裝著醬油、醋、酒之類的東西,散發出一股刺鼻的氣味;柜臺后靠墻的貨架上陳列著布匹、鞋子、熱水瓶、搪瓷盆、草帽等等生活必需品。在柜臺靠墻的側面,有一塊臺面是木板做的,店員掀開這塊板就可以進出。

        我父親負責收購諸如豬、雞、鴨、蛋、茶葉等農副產品,每年的春、夏季是較忙的季節,他除了在店里為趕來投售的農戶驗貨、開票、付款外,還要下鄉為一些特別的用戶送物資。

        每次下鄉時,我父親便背著爺爺用過的背簍,起早貪黑地穿行在鄉間小道,有時還要爬山。他每次背出去一簍子生活物資,回來時都是滿滿一背簍新鮮的農產品。

        那時候,緊俏的物資是要憑票供應的,到了最忙的年夜邊,所有店員常開夜工縛包,對憑票定量供應的商品都要用毛紙包上,是方便村民買了后可直接用作走親訪友的禮品,諸如白糖包、桂圓包、糕包等等。

        小時候,每次家里來客,母親便遞給我一個膠瓶和幾張皺巴巴的毛票,讓我去供銷社打酒或買醋,這是我最樂意跑腿的事,因為常會有些零頭找,然后我就可以買一顆桂花糖解解饞。

        興許是記憶太深、太美好,說到此處,老葉竟甜甜地舔了一下嘴唇,惹得我噗嗤一笑,脫口而出的茶水,在茶臺上開出了一片愜意的花。

        我上初中哪一年,父親已成了供銷社副主任,鄉村們都羨慕極了。開學的時候,父親一本正經地對我說:“你還沒背簍高,干農活吃不消,要用功讀書,爭取以后也做一名供銷社的店員。”

        88年時,我不負父親的期盼,考入了供銷學校,但當時市場經濟的浪潮席卷大地,各種超市、便宜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等我畢業剛做了店員不久,供銷社已開始逐漸轉型升級,我便進了村委工作。爺爺的背簍自此就成了我走家訪戶隨身攜帶的工具簍。

        我起身,再次注目斑駁、修修補補過的背簍,有一股振奮的力量涌起。

        此次聚餐后,我與老葉的交情更深了。2012年,他學物流管理專業的大兒子大學畢業了,一時沒找到理想的工作,老葉便購置了一臺貨車,又找篾匠師傅將背簍加固,然后讓兒子為石橋村農資服務中心干起了農產品配送。

        2014年,我準備代理西北的農產品。11月的一天,我打電話給老葉,想讓他給參考一下。老葉告訴我正在參加惠陽區供銷社所屬8家平價商店舉行的惠民活動。

        我掛了電話,興匆匆地趕了過去。活動場面很大,區供銷社職員及石橋村委會人員都在。老葉聽了我的介紹后,贊成之余也給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并說可以牽線上架到平價商店,讓我信心大增。

        分手時,老葉說自己又要背起爺爺的背簍了,因為在此次活動中,區供銷社為對接的一些特別戶發放了“暖心卡”,他作為老供銷人,要負責落實石橋村幾戶貧困戶、低保戶的物資配送,

        12月,在老葉的幫助下,我開始運營西北農產品的代理,至2019年10月已達三大系列品種,而老葉帶著大兒子將配送更是做得風生水起。

        2019年11月中旬,惠陽區供銷合作聯社與中國農業銀行惠陽支行簽訂了“粵供易貸”戰略合作,建立了供銷社搭臺、金融機構授信、擔保公司增信的合力支農金融服務機制。老葉抓住時機,貸款了200萬,買了三臺冷鏈車,數十個背簍,走上了規模化配送之路。

        ?

        2022年春節后,老葉變得更忙了,一方面要負責做好本村的疫情防控,另一方面春耕要開始了,而村民又不能出門,他要協同區供銷社組織農資產品。為了確保不誤農時,老葉開著車,用爺爺的背簍,為有需要的村民送去農藥、肥料等農資物品。

        國慶后不久,老葉參加了惠陽區供銷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會。他從會上得知,區供銷系統已有47家農資企業、3個冷鏈骨干網項目、1個區級助農服務綜合平臺和8個鎮村助農服務中心。未來五年,區供銷社將圍繞改革強社、服務立社及人才興社的宗旨,走出一條具有惠陽特色,集工農、產銷供一體化的發展道路。

        會后,興奮的老葉給我打電話說了自己的想法,決定調整運營思路,提升配送服務中心的知名度和配送量。功夫不負有心人,到年底時,老葉終于將大型配送客戶增至數十家,配送范圍覆蓋惠陽、大亞灣和坪山區等地。

        2023年3月,全國各行各業皆有序地復工復產,我也走出了低迷期。一天早上,在樓下的天虹超市門口,我看見老葉大兒子正背著一簍滿滿的農產品上電梯,加了紅色編織帶的背簍在燈光的照射下煞是耀眼。

        一陣濃烈的感觸從心底涌起:老葉是幸運的,兒子已接過背簍,扛起了三代人為農服務的旗幟。

        背簍很小,如同一個符號;背簍很大,裝得下萬家燈火,背簍精神是老一輩的情結,也是新一代應有的底蘊。(作者:劉慧明)

      編輯: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