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鄉村

        齊腰高的玻璃柜臺,琳瑯滿目的生活必需品,柜臺里悠閑地嗑著瓜子或織毛衣的的售貨員,小孩子時常被“打發”過來打醬油、打醋,遇到節日會被允許買幾分錢的“玻璃”糖果……在許多市民心中,供銷社是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從柴米油鹽到布匹衣服,幾乎撐起了那個時代城鄉居民日常生活的全部。

        作為計劃經濟時期的產物,20世紀70、80年代的供銷社是社會公認的“好單位”,供銷社售貨員是人人羨慕的“金飯碗”。后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個曾經極度輝煌的單位已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現在的年輕人,甚至很多根本不知道有這樣一個單位的存在。

        惠州市供銷社正式成立于1953年,是參照國家公務員法管理的正處級建制事業單位。內設有辦公室、人事保衛科、綜合業務科、財務審計科、基層指導科、企業管理科、農資監管科、黨委辦公室等共8個科室;業務指導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等5個縣(區)供銷社和鄉鎮一級78個基層供銷社。

        說起龍門縣,就不得不提藍田瑤族上東村,而說起上東村,又不得不提政府派駐的扶貧書記劉艷軍和劉燁。

        據政府安排,每個貧困村派駐一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來自惠州市委辦公室的劉艷軍是上東村的“第一書記”,和村委一道精心謀劃上東村經濟發展,帶領村民打好脫貧攻堅戰,相繼開發了光伏發電、廣告牌出租、小型水電站等創收項目,積極創辦鄉村企業,建立分散式污水處理濕地,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折射出上東村人對高質量發展的不懈追求,由佳兆業集團捐資修建的張坑禮堂,給上東村民眾提供了開展大型活動、商貿交易的最佳場所。

        2017年,為響應省委、省政府關于精準扶貧“萬企幫萬村”的號召,佳兆業集團捐資1億元定向用于幫扶龍門縣上東村等6個村,為上東村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上東村物產豐富,山里生長著竹子、菌類、冬筍、藥材等諸多土特產,村委會發揮合作經營優勢,發展“合作社”帶動集體經濟。創立了瑤東茶葉種植合作社、瑤小妹生態農產品合作社等一大批經濟實體,推動了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也大大增強。

        由于工作的調動,從2021年8月伊始,市文廣局李燁開始擔任上東村駐村“第一書記”。在李書記任職的這一年半時間里,他聯系惠州市慈善組織定期慰問村里五保戶和留守兒童,先后捐贈物品五萬余元;并扶持瑤佳豐企業(百香果)從建立到一二三產業的逐步健全融合,為村集體大幅度增收,解決三十多人用工問題,成果受到省委書記認可;為藍田瑤族鄉收集發布戶外線路數據,目前已收集整理了三條徒步線路和兩條騎行線路,疫情放開后已開展了一次惠州市大型徒步活動;目前正在推行上東村研學、學農項目,計劃每年為上東村引流約2-3萬人次;推進瑤族文化遺產的整理和傳播,目標是半年內寫出報告,為藍田打造民族風情特色旅游提供依據;推進村史館立項和建設,在職期間,他還參加龍門水災的抗洪,促成村發展公司成立,協助佳兆業扶貧公司為村立項并投入資金等。此外,李書記在村里還發現不晚于春秋戰國時期的陶片和其他石器,把上東村歷史從文字記

        載或口口相傳的歷史提前了800-1400年。

        翠竹環繞,山霧渺渺,圍龍屋、古樹群、山泉、瀑布,勾畫出古瑤村清晰的輪廓,希望的田野,興旺的鄉村企業,歡快的瑤族舞蹈,清脆的瑤歌,顯現了一個古老民族強大的活力。

        一個默默無聞的瑤族古村正在悄悄地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老供銷,新擔當,為農服務,努力推進鄉村振興。

        相信,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鄉村將變得越來越好。

      編輯:小麗
      上一篇:從地頭到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