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90后嫁到,婚照也有七十二變
“私人訂制”成為當下年輕人婚紗照拍攝潮流
盤起長發、披上漢服,來張古香古色的中式拜堂照;穿著球鞋、手捧咖啡,還原街角邂逅的一剎那……在“90后”“00后”眼中,正兒八經擺拍、白婚紗黑西裝不再是婚紗照的標配,無論是戲劇化的古裝風,還是生活化的小清新,頗具個性的私人訂制婚照顯然更受青睞。
需求決定供給。微信社群、短視頻成為年輕群體主要社交工具,促使惠州婚攝機構提供的服務發生變化,施展“七十二變”手段滿足私人訂制,可提供全場景的婚照基地正成為獨立攝影師、婚攝工作室、影樓的新寵。
“萬物皆可拍”婚紗照
正在備婚的小羽,“想要拍些獨特風格”的婚紗照。她在各種網絡平臺收集了惠州數十家婚紗攝影機構的資料,然后花了幾天時間一家家去“探店”。終于,走了10多家之后,在其中一家店的一組客片里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感覺”,于是爽快地下單了,“錢不是太大問題”。
對于新人來說,婚紗照不僅是結婚的一個環節和儀式,也能傳遞出他們的精神世界、生活態度和審美潮流。讓婚照主題和場景一下就能“戳中新人的心”,是當下婚紗攝影機構追求的目標之一。
青檸檬婚紗攝影工作室負責人燕子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惠報全媒體記者朱金贊攝
“現在年輕人很有想法的,對婚照也比較‘挑剔’,更看重婚紗攝影機構創作能力和創新理念,甚至是個人訂制的婚紗照。”青檸檬婚紗攝影工作室負責人燕子介紹,這一行競爭很激烈,要不斷推陳出新,一般工作日拍攝任務比較少的時候,團隊就會創作一些新場景、新主題,“如果能做出一個爆款,訂單量就會明顯增加”。
燕子說,也正是得益于不斷地創新,她的工作室做出了口碑,再加上疫情防控政策優化調整,今年上半年訂單火爆。“基本上每個周末都約滿了,‘五一’5天假期也約滿了,現在已經約到7月份去了。”燕子說,之前工作室的4個拍攝小組(每個小組包括一名攝影師、一名化妝師、一名助理)根本忙不過來,今年4月他們又增加了一個小組。
婚紗攝影工作室人員在外景拍婚紗照。惠州日報記者朱金贊 攝
做這一行六七年來,燕子明顯發現,如今的婚紗照可以說是“萬物皆可拍”,除了海邊、園林、草坪、婚紗攝影基地等場景,也有的客戶會訂制一些場景,如兩人相識的酒吧、對他們有意義的街景等,甚至帶著心愛的寵物一起拍照等,而且更希望是抓拍而非擺拍,這樣才能“真實又自然,更耐看”。
除了有創意,有的新人也很看重拍攝過程中的體驗感。“廣州、深圳等一些大城市的婚紗攝影機構已經推出了獨立內景影棚,內有獨立化妝間,多對新人同時拍攝完全不受干擾,私密性更好。”燕子說,“我們也正在尋找更大的空間,籌劃做獨立影棚,吸引有這些需求的客戶。”
“一對一”拍攝團隊受歡迎
攝影師“柿子”劉吉柿2007年從上海來到惠州,扎根這座城市后創辦婚紗攝影工作室,服務對象橫跨“70后”至“00后”,對惠州婚攝群體需求變化深有體會。
“如果把一個時代的婚紗照用某種特征歸納,‘70后’的婚紗照必有羅馬柱,‘80后’婚紗照離不開大海沙灘,但‘90后’我們想不出一個代表。如果要用一個詞形容,那就是個性。”劉吉柿說,當代年輕人對婚紗照拍攝地點不再追求“必然”,他們更中意婚紗照拍出電影感,甚至要求拍攝婚禮或婚紗微電影。
“惠州這座城市自然條件極好,就算在市區拍攝主題婚紗照地點選擇也很多。”例如一對新人選擇拍攝街景婚紗照,“柿子”隨口就能列出一些好地點:鹿江公園、橋東老街、舊船廠、街角咖啡廳……這些地點能體現新人生活城市的特征,“不少‘90后’喜歡在婚禮上播放的照片和視頻,能講述他們成長、生活、邂逅、牽手的故事”。
攝影師“柿子”劉吉柿。
騰訊曾對“90后”網友調查顯示:選擇婚紗攝影機構的64%用戶,更在意一對一的拍攝團隊;53%的用戶線上研究、線下下單,9成以上的年輕人從線上獲取信息;39%的“90后”選擇婚攝機構的首要標準是“妝容好看”。
“柿子”對此也是深有感觸。惠州婚攝機構上百家,服務各有特點,工作室更注重提供“一對一”服務,專業、靈活、溝通十分重要,他們工作室“再多訂單,再多排隊,每天也只拍一對新人”。“柿子”說,“90后”很多是有備而來,信息收集更齊全,更愿意交流溝通,更善于表達自我,因此一對一服務、透明式消費深得“90后”心。“拍攝后,我們會把所有照片都發給新人,他們可以在家選片、定片,不作二次消費。”
劉吉柿也有小煩惱,就像調查所言,不少“90后”過于重視妝容。“有些人會認為婚紗照拍出來的顏值不夠高。”“柿子”說,婚紗照要自然流露、特點鮮明,妝容是為襯托當時情景和人物特征,要表現出真人、釋放出幸福,過分追求千篇一律的美白、變臉、變形,往往會適得其反。
劉吉柿介紹,疫情三年對婚攝行業影響很大,目前業務量尚未恢復到疫情前水平,而年輕群體個性需求日新月異,倒逼攝影機構掌握更多素材、創意。“我正在尋覓更多有惠州特色、有年代感的建筑、風光作為拍攝場景,讓新人可以講述更多故事。”
惠州“一站式”婚攝基地走俏珠三角
“女方的頭再高一點兒,男方的手摟在女方腰上,再靠近一點!”“好!保持姿勢,再來一張!”4月25日,在維港灣攝影基地一比一打造的“教堂”里,一對新人正在拍攝唯美的歐式婚紗照;另一個空間,一對穿著漢服的新人,在真實“還原”的中式大宅中,攝影師定格下“執子之手”的美好瞬間。
“這里場景豐富,北歐風情、中式庭院、波希米亞風格我都很喜歡,拍出意境。”新人小慧說,最初他們想旅拍婚紗照,受疫情影響沒有實現,“在家門口就能拍出旅拍婚紗照,省去舟車勞頓和經濟成本,很不錯。”
出國旅拍成本高、三亞麗江不便宜,“90后”偏好個性婚紗照,“一站式”多場景婚紗攝影基地應運而生。2022年4月,位于惠東亞婆角十里銀灘的維港灣攝影基地開始運營,成為惠州最大的婚紗攝影基地,也迅速成為珠三角婚紗攝影機構的選擇對象。
維港灣攝影基地。惠報全媒體記者楊建業攝
“惠東擁有大灣區獨一無二的碧海白沙,正是看中這一點,再結合珠三角市場需求,公司斥資6000萬元在此籌建婚紗攝影基地。”維港灣攝影基地招商部部長陳錦豪介紹,基地擁有2棟獨立攝影棚基地:涵蓋中國風、中式花園、韓式復古文化、油畫肌理、北歐風情、波希米亞等17大主題共136個場景近1萬平方米內景棚;外景近7萬平方米,擁有摩洛哥紅、東南亞白、太平洋彩、山頂教堂四大主題拍攝地,連接附近的亞婆角海灘、游艇俱樂部、高爾夫球場、跨海大橋、草原牧場等,一天可滿足200對新人同時拍攝。
基地開業一年,已成為珠三角旅拍、寫真、婚紗照拍攝“新寵”,吸引惠州、廣州、東莞、潮汕等珠三角城市的婚攝機構和新人,甚至有新人專門從重慶、湖北“打飛的”過來拍攝婚紗照。
維港灣攝影基地海邊場景。惠報全媒體記者朱金贊攝
目前,維港灣攝影基地主要采取2B的商業模式。“隨著基地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珠三角城市不少婚紗攝影機構與基地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截至目前已有50多家婚紗攝影機構入駐。”陳錦豪介紹,多場景的基地也為商業品牌拍攝提供了便利條件,電商、直播平臺甚至微電影劇組也喜歡租用基地進行拍攝。
“今年2月,我們迎來一波小高峰,基地一天接待80對新人。”陳錦豪說,每年2月至5月、9月至次年1月是婚紗拍攝的旺季,“目前基地接待還未飽和,準備開展婚紗攝影專場活動,推出特色優惠活動,與更多的婚紗攝影機構合作,在下半年創造更佳業績。”
隨著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升級,新時代審美更趨個性化、多樣化、差異化,或追求時尚潮流,或崇尚經典古風,或鐘愛森系唯美等,婚紗攝影市場面臨重新“洗牌”。“小規模的婚紗攝影基地會被淘汰,留下更多的是具有市場規模的婚紗攝影基地。”陳錦豪介紹,為滿足年輕人需求,基地每年會對場景進行更換和調整,同時提供更細致貼心服務,進一步提升賓客的體驗感;為適應市場需要,基地在提供婚紗攝影服務、攝像服務等自身經營業務板塊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拓展多元化經營,打造“一站式”旅拍、文旅、網紅打卡集合地。“未來,我們將把基地打造成景區模式,面向市民開放,并與更多婚紗攝影機構展開合作,打響惠州婚紗攝影基地的品牌。”
備婚故事
網絡一線牽 備婚不孤單
結婚是美好的,籌辦婚禮卻是一個繁瑣的過程,沒有經驗的新人對此更是懵懂。由是,網絡備婚群應運而生。一群準備結婚的姐妹們通過網絡聚集在一起,大家素未謀面,但共同的目標,讓她們可以無話不談,用芯茹的話來說,“關于婚禮籌備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在群里得到回復。”
出生于1999年的芯茹,于去年11月登記結婚。她刷小紅書時得知惠州有備婚群,于是加入了其中的一個群,“剛加進去的時候,只有10多個姐妹,如今已有190多人了。”
芯茹舉辦婚禮的日子定在6月。春節過后,她就開始忙碌起來了,預訂婚宴、拍攝婚照、策劃婚禮、定制禮服、采購伴手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根本沒有時間一家家去實地了解,不懂的問題也很多,在網絡搜的答案也不一定適合。”芯茹說,“有了備婚群,通過姐妹的分享和‘安利’,選擇有了方向,問題也大多能得到解決。”
得益于這個備婚群,芯茹婚禮籌備的各項事宜推進順利,有些甚至是通過幾個姐妹一起團購搞定的,“婚慶策劃、伴郎服和伴娘服、金器首飾都是團購的,能省不少錢。”
隨著婚禮籌備的推進,芯茹也積攢了一些經驗和心得體會,她也漸漸從“被種草”變成“安利者”。如她在群里分享了自己拍攝婚照的過程、照片和花絮視頻,不少姐妹看了表示“很對味”,至今已有10多個姐妹在同一家攝影機構下單了。“有時候,姐妹的一句話,頂過商家說10句。”芯茹深有感觸地說。
不過,姐妹的推薦只是起到了“引流”的作用,最終能否留住客人,還是要看商家的服務質量。芯茹說,她被姐妹“安利”了好幾家婚紗租賃的店,本想每家都去看一看的,結果走到第二家,她就定下來了。“這家店的服務真是太好了,店員很耐心地陪我試了十幾套禮服,并很專業地給我搭配,兩個多小時為我忙前忙后的,讓我覺得很貼心。”芯茹說,店員熱情的服務,加上其中一件敬酒服深得其心,她就選了這一家,后面的都不去看了。
備婚群里不僅有“安利”,還有避坑指南。有些姐妹會把自己踩坑的經歷分享出來,提醒大家不要踩雷。如何避免有人潛伏進來做廣告推銷,也是群里姐妹比較關注的,“群主都會定期清理一些長期幾乎不發言的群友,確保群里都是真實的分享,純粹的交流。”
芯茹說,如今活躍在群里的姐妹大家都聊得很投機,好些已經辦完婚禮的也還留在群里,大家都說,以后這個群可以一直保留,只是名字可以改為“備孕群”“育嬰群”之類了,畢竟結婚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漫漫人生路,如果各階段都能找到可以攜手同行的人,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了。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李向英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李向英 駱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