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日報社要聞部編輯盧敏華:把好報道安全關 當好新聞“守夜人”

        “凌晨4時,灑水車會準時經過義烏小商品城門口;凌晨5時,菜市場的菜攤陸續開市;凌晨6時,天空開始慢慢紅了臉……”看過惠州大道的“十二時辰”,惠州日報社要聞部編輯盧敏華可能是最懂惠州之夜的人之一。

        下午4時上班,次日凌晨不定時下班,是惠州日報夜班編輯們的工作常態。2010年進入媒體行業,2015年任職編輯,盧敏華已經在夜班編輯的崗位上堅守了7年,“把好報道安全關,當好新聞‘守夜人’”。

        

      盧敏華在工作中。惠州日報記者湯渝杭 攝

        “放心”是同事對他的評價

        很多報紙的夜班是從晚上8時開始才真正忙起來,惠州日報也不例外。

        這個時候,一般人可能剛吃完晚飯在看電視,外面的商場、超市依舊火熱……下午4時上班的盧敏華,此時正屏蔽喧囂,進入一天最繁忙的工作時段。

        報紙的要聞編輯是一個很有特點的崗位:既要“快”——把握每天報紙的出報流程,力求讓讀者每天盡快讀到報紙;又要“靜”——只有靜心、靜氣、靜神,才能守住政治底線和發現差錯;還要“精”——報紙日益成為一種精致閱讀體驗品,守住這份精致,才能在新媒體時代巋然屹立。

        “在這個崗位上,能夠體會到那種如履薄冰的精神壓力。”盧敏華說。頭版是一份報紙的臉面,作為惠州日報頭版編輯,他身上的擔子很重:一個版面幾千一萬字,既要字字較真,又要把好新聞報道安全關,責任必須扛起來;制作有吸引力的新聞標題,才能為報道增色……以嚴謹細致的態度對待每天的工作,“放心”是周邊同事對他最多的評價。

        “盧敏華是我們的頭版編輯,能做頭版編輯,說明他思想堅定、政治過硬、作風優良、業務精湛。”惠州日報社要聞部主任助理謝磊說,特別是遇到有重大時政報道任務的時候,盧敏華總是沖在前面、挑起重擔。“有他在,我們都特別放心。”

      盧敏華與同事們討論工作。

        7年間多次獲省市新聞獎項

        “頭版報道內容一般都是重大時政和經濟新聞,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盧敏華說,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也意味著:不出錯,是“生命線”。

        7年來,盧敏華上了數千個夜班,發現的差錯不計其數。年份數字隨手就要查、文件地名處處要警惕、人名職務要多方核對、重要提法重要論述要反復核實……“查找差錯這種習慣已經成為我的條件反射,有時候在電梯里看到廣告都忍不住要挑個錯字。”盧敏華說。

        守住“底線”不易,突發事件還是會不期而遇。“記不起有多少次,我已經下班回家,突然接到通知還要刊發重要新聞報道。”盧敏華說,責任在身,即使已經躺在床上,他也會起來驅車回到報社,從印刷廠取回報紙清樣,重新編稿、調版、校對、出樣、送樣……一切搞好之后,往往天已經大亮。

        夜班不易。不知不覺間,扛著這樣的壓力,熬著很深的夜,盧敏華在夜班編輯崗位上堅持了7年。7年間,他所編發的版面、稿件多次獲得省、市新聞獎項。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見習記者曾鏡明

      編輯: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