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新聞界共慶第二十三個中國記者節
“我們,與惠州共成長”
用鏡頭記錄歷史,用妙筆書寫華章。記者,永遠在路上。
11月8日為第23個中國記者節。當日下午,惠州新聞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暨慶祝第二十三個中國記者節活動在博羅縣湖鎮鎮新作塘村舉行。來自惠州日報社、惠州市廣播電視臺、駐惠媒體、各縣(區)融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們匯聚一堂,總結成績、表彰先進、暢敘與惠州共成長的故事,共話新時代使命擔當。
我市新聞工作者參加“新聞人助力鄉村振興”采風活動,參觀博羅新作塘村。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講好惠州故事
活動座談環節,來自惠州日報社、惠州市廣播電視臺、駐惠媒體、各縣(區)融媒體的新聞工作者結合自己的從業經驗,分享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切身體會。大家紛紛表示,要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中勇當先鋒、爭做模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奮力講好惠州故事、傳播好惠州聲音,展現可信、可愛的惠州形象。
“今年的記者節,市委市政府專門給全市新聞工作者發了慰問信,這對我們是一種莫大的鼓勵。”惠州日報社惠州頭條智媒中心執行副主編羅孝宗告訴記者,他進入新聞行業已有16年,一直專注做好一件事,那便是講好惠州故事。接下來,他將繼續努力踐行黨報新聞工作者的使命和責任,不斷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加強融合創新,讓更多、更精彩的惠州故事傳遍全國。
我市新聞工作者參加“新聞人助力鄉村振興”采風活動,參觀博羅新作塘村。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惠州市廣播電視臺惠州電臺經濟環保廣播主持人婁磊用價值、創新和初心三個關鍵詞總結了自己對于主持人、記者這份工作的理解。“每天早上,我都用自己的聲音向聽眾傳遞有價值的信息。”婁磊認為,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一定要積極擁抱新媒體,用互聯網為傳統媒體賦能,讓傳統廣播的觸角伸得更遠,覆蓋范圍更廣。“在堅持創新的同時,我們還要回頭看,忠誠于自己的職業理想,忠誠于自己的初心。”
“大家都知道,駐惠媒體人大多來自五湖四海。常有人問我,惠州留住你的是什么?我覺得借用蘇軾的一句詞回應再貼切不過——‘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駐惠媒體代表、羊城晚報惠州記者站站長陳驍鵬說,在工作中,不知不覺見證了惠州的成長,自己也在一點點進步,不知不覺就起了“愛一城、擇一業、成一事、終一生”的念頭。未來,羊城晚報《惠州文脈》將依舊秉持初心與匠心,與惠州媒體同行們一起,創作更多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新聞作品,將惠州文化珍寶,以新聞為載體,串珠成鏈,更好地展示出來。
“我有幸以一個記者的身份記錄了惠東的非凡十年。”縣區融媒體代表、惠東縣融媒體中心記者黎愛平說,從惠東鞋業的蓬勃發展,到如今中科院兩大科學裝置、太平嶺核電廠、惠州新材料產業園等多個大項目落戶惠東;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這些精彩的惠東故事,是她作為一名記者源源不絕的報道靈感與豐富的報道素材的來源。“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我將繼續努力用智慧和汗水記錄時代進步,用責任與擔當守望新聞理想,用青春與熱血踐行‘四力’,積極奏響新時代惠東奮進凱歌!”
惠州先進新聞工作者代表惠州電視臺記者婁磊發言。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深入一線做好新時代的記錄者
走進新作塘村客家文化館,一個個雕塑、一件件老物件,訴說著醇厚的鄉情,喚醒了舊日的時光,讓脈脈鄉情從心底流出;迎著煙雨漫步紅心湖,又像走入一幅朦朧畫卷中,新時代美麗鄉村的新氣象撲面而來……
座談會后,還開展了“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新聞人助力鄉村振興”采風活動。參會的新聞工作者一路品文化、賞美景、聽故事,感受著新時代鄉村生活的點點滴滴。
“在記者節當天收到市委市政府給新聞工作者的慰問信,還參加了這么有意義的采風活動,我非常感動,更覺得使命在肩。”惠州電視臺時政新聞部記者葉惠說,慰問信中提到,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將鏡頭對準基層一線、筆頭貼近人民群眾。本次的采風活動也是一次深入基層的經歷。接下來,她將繼續鞭策自己,始終堅守初心,不斷從城市發展、社會生活中汲取正能量,創作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好作品,充分展現新時代記者的職業榮光。
“山水入畫來,城鄉換新顏,鄉村顏值不斷刷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也不斷提升。”博羅縣融媒體中心全媒體采訪部記者葉源峰說,作為新聞工作者,他將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繼續用最美麗、最豐富的鏡頭語言,最貼切、最生動的文字,深入田間地頭,創作形式多樣的作品,去展現博羅的鄉村振興發展新面貌新成就,盡力向大家展現一個環境優美、物產豐富的多彩博羅。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我在新作塘村,真的感受到了文化自信。”龍門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調度室副主任朱麗霞說,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新作塘村進一步挖掘鄉村特色,通過展示自身文化實現鄉村差異化發展。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她將深入一線,聚焦我市方方面面的生動實踐,做好新時代的記錄者,用自己的鏡頭和筆講好惠州故事。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