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融媒體中心民生新聞部記者黎愛平:不忘初心踐行新聞工作者責任擔當

        2012年至今,惠東縣融媒體中心民生新聞部記者黎愛平5次被評為惠東縣廣播電視臺“優秀新聞工作者”。因為熱愛與堅持,她跨市來到惠東,成為一名記者,一直堅守新聞寫作初心,踐行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工作中的黎愛平。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攝

        “工作的艱辛都會變成豐富閱歷”

        黎愛平從小便對寫作有著濃厚的興趣,雖然大學學的是理科,但因為這份興趣,促使她跨市從云浮來到惠東,成為一名記者。

        “萬事開頭難,但我熱愛新聞事業,而且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這是一種幸運。”對黎愛平而言,能夠將熱愛變成自己的事業,通過采寫新聞,了解基層老百姓的所需、所求,是一種快樂。“工作的困難與辛苦,都會變成豐富的閱歷,這是寶貴的財富。”

        10年來,黎愛平有30多件廣播電視新聞作品獲得全國、省、市40多個獎項。今年,黎愛平采制的電視新聞《“寶寶”亮相!全球極危物種黃唇魚人工繁殖成功》及新聞短視頻《60秒!揭秘黃唇魚人工繁殖全過程》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被新華社客戶端、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新聞等國家主流媒體轉載發布。據不完全統計,全網總瀏覽量超5000萬。此外,新聞短視頻《廣東惠東:深山有“寶”》《廣東惠東考洲洋:鷺鳥天堂》也被新華社客戶端轉載,瀏覽量均超過100萬。

        “作品引起社會關注幸福感滿滿”

        因為熱愛與堅持,黎愛平養成時刻留意自己身邊事物的習慣,思考能否將其作為新聞線索。電視新聞《“寶寶”亮相!全球極危物種黃唇魚人工繁殖成功》及新聞短視頻《60秒!揭秘黃唇魚人工繁殖全過程》的新聞線索就是黎愛平偶然間在會議上了解到的。當地對于黃唇魚的了解甚少,她通過多次詢問相關部門,終于了解到該項目由一家位于港口的企業運作,而為了更好地制作新聞,黎愛平與同事從策劃到采制,耗時一個月,并多次前往港口拍攝黃唇魚人工繁殖全過程。

        “這條新聞的采制難就難在要拍攝黃唇魚人工繁殖的全過程,還要采訪專家。”黎愛平說,新聞的采制雖然辛苦,但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社會的關注,讓大家了解到黃唇魚人工繁殖對于恢復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內心滿滿的幸福感。

        “在多年的工作經歷中,我感觸最深的就是今年春節平山街道六德村解封的采訪報道。當時過年我回老家了,回來的時候我住的小區也被封控了,只能到處找房子住,那時其實挺狼狽的。”黎愛平介紹,在正式解封的瞬間,六德村村民拉開護欄,臉上洋溢著笑容,興奮的心情也感染了自己。

        “在新聞路上,我還有許多不足。接下來,我將不斷向身邊的同事學習,不斷進步。”黎愛平說,自己將不忘初心,踐行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

        惠州日報記者藍斐菲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