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需謹慎!近1200只理財產品到期收益“未達標”

       

       不少理財產品收益未到預期。東江時報記者周楠 攝

        在“雪糕刺客”引起熱議后,不少投資者也在網絡平臺吐槽遇到了“理財刺客”。他們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實際到期收益與業績比較基準相差甚遠。近期,理財產品因到期兌付收益頻頻不達標引發關注。根據普益標準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2380只到期的封閉式產品披露了“業績比較基準”。其中,有近1200只產品到期收益未達“業績比較基準線”。

        在此背景下,近期,多家銀行在其官網發布公告稱將下調旗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與此同時,很多投資者還將業績比較基準誤認為是“預期收益率”,隨即引發對“收益率未達標”的投訴量高企。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需謹記,產品歷史收益不代表未來收益。

        投資者

        理財產品收益未達預期

        忙活了半年,10萬元才賺1000元不到。這是資管新規落地后,馬女士切身感受到理財產品實際收益與“業績比較基準”之間的差距,“偏離挺大的,原來‘業績比較基準’有近4%,實際才1%。”

        無獨有偶,理財小白林女士在股份制銀行買了一款理財產品。半年過去,她收獲的卻是本金5萬元虧了800多元。“當時進行了風險測評,我屬于平衡型,就買了符合條件的一款固收+產品,理財經理提示產品可能會有本金損失的風險。不過因為到現在都沒發生過這種情況,所以我覺得收益還是穩的。”令她沒想到的是,今年前4個月,理財市場一度陷入至暗時刻,而她買的產品跌破凈值,虧損近3000元,盡管后來收益“爬上來點”,但到兌付日,她投資的產品,依舊沒有達到“業績比較基準線”。

        而近期,網友“小麗”因“1萬元銀行理財15個月賺了9元”登上了微博熱搜,“小麗”購買了某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一款風險等級為PR3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投資期限15個月,到期日是今年4月26日,業績比較基準為4.20%(年化)。該產品到期日凈值為1.0009,也就是說1萬元投資了15個月,能掙9元錢。粗略計算,實際年化收益率約為0.072%,大約是業績比較基準的1/60,甚至只相當于托管費率0.20%的1/3。“小麗”吐槽說,“看到手機銀行的到期金額后,我就懵了,以為自己記錯了本金。后來翻看交易明細,果真是本金進本金出。定存一年還有1.7%的利息,我這400多天仿佛理了個寂寞。”

        有網友去年7月在另一家大行的手機銀行購買一筆5萬元理財,業績比較基準為4.2%,今年7月資金自動贖回到賬后才發現,5萬元理財僅賺了45元。

        實際上,資管新規實施以來,許多投資者尚未走出銀行理財的“剛兌”印象,將業績比較基準誤認為是“預期收益率”,也難以接受產品的凈值波動,因此關于“收益率未達標”的投訴量高企。近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的《關于2022年第一季度銀行業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顯示,涉及理財類業務投訴3867件,占投訴總量的5.1%,位列銀行業務投訴的第3位。

        銀行

        紛紛下調“業績比較基準”

        最近,何女士在招行購買的興銀理財子公司的產品進入開放期,客戶經理通知她可以進行贖回操作或者繼續新一個周期的投資。“我看‘業績比較基準’比之前低了好幾個點,最近在調整嗎?”何女士問。

        “是的,最近因為市場利率下行,許多產品調整了‘業績比較基準’,您可以看看符合你風險等級的產品。”客戶經理提醒道。

        面對“期中成績”,部分理財公司下調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已是常態。如8月10日,招銀理財發布公告稱,將于8月17日調整“招睿金鼎七個月定開1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第4個投資周期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后為2.80%至4.50%。該產品之前的第1、2、3個投資周期中,業績比較基準分別為3.85%、3.65%、3.6%。

        而中銀理財在7月29日發布公告稱,8月3日起對“中銀理財—穩富(月月開)0102”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由2.50%—3.80%(年化)調整至2.30%—3.60%(年化),下調20個基點。8月3日又發布公告稱,8月9日起對“中銀理財—穩富(季增益)007”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進行調整,即:由2.70%—4.00%(年化)調整至2.50%—3.80%(年化),同樣下調了20個基點。此外,其他理財子公司也有多款產品將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如浦銀理財的利多多公司理財產品、悅盈利系列6個月定開型的A、H、G、W、J、S、Q、I、F、U、T款、金鼎十四月封閉9號等。

        與此同時,還有農銀理財、信銀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公司提前終止運作多只理財產品。據農銀理財公告,該機構計劃于8月24日提前終止“農銀同心·兩年開放”價值精選第1期人民幣理財產品。據了解,該產品在調整之前,計劃到期日為2030年8月26日。對于該產品后續安排,農銀理財表示,將按照產品說明書約定在產品提前終止日后2個工作日內將理財產品本金及收益(如有)劃轉至投資者原賬戶。

        普益標準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到期并披露了業績比較基準的12380只封閉式產品中,有近1200只產品到期收益未達業績比較基準線(業績比較基準中樞),占比達9.42%。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指出,近期銀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首先,銀行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以債權類資產為主,對貨幣市場利率高度敏感,當前利率水平處于低位,因此資產收益率也趨于下降;其次,銀行理財產品也會配置部分權益資產,以增厚整體產品收益,但在當前市場環境下,A股等權益資產波動加大導致收益不確定性增加,也會拉低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水平。

        提醒

        業績比較基準≠預期收益

        那么究竟什么是業績比較基準,它跟預期收益率到底是什么關系?記者隨機詢問了身邊數位有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朋友,大多數人對此問題并沒有清晰的概念。據業內人士介紹,《理財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自從2021年6月27日起正式開始施行,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講,理財銷售新規中最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增加了“業績比較基準”的測算依據,更加直觀地向投資者說明了“業績比較基準”并非預期收益。

        業績比較基準是銀行根據產品往期業績表現或同類型產品歷史業績計算出來的投資者可能獲得的預估收益。《辦法》明確,理財產品銷售機構不得使用未說明選擇原因、測算依據或計算方法的業績比較基準,單獨或突出使用絕對數值、區間數值展示業績比較基準。

        業內人士表示,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都跟基金一樣,是凈值型的,沒有預期收益率,只有業績比較基準。業績比較基準可以看作是凈值型理財產品未來收益的“小目標”,類似于劃了“及格線”,但不是收益承諾。投資者最后拿到的實際收益可能比業績基準高,也可能比業績基準低。所以,投資者買銀行理財也要有“買者自負”的風險意識,不能閉眼盲入。

        從收益率看,雖然社交平臺經常可見網友吐槽自己的理財產品收益不及預期,部分銀行理財產品也的確出現了兌付收益“不達標”的現象,但整體來看,銀行理財產品總體達標率其實還不錯。普益標準數據顯示,雖然凈值化轉型后,理財產品不再保本保息,但仍有近九成的產品到期收益率可以達到銀行設定的業績比較基準線,甚至超四成產品到期收益率超過了業績比較基準中樞,實現了“超額兌付”。

        “一般來說,業績比較基準較高的理財產品,要么風險偏高,要么流動性偏差,投資者要能平衡產品風險、收益、流動性之間的關系。”融360數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表示,業績比較基準只是一個參考的收益率,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實際收益率會圍繞業績比較基準上下波動,有時可能會偏離較遠。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后,投資要自負盈虧,購買理財產品不能只看業績比較基準,要重點考察產品的風險,產品風險高低主要從風險等級、投資范圍、資產配置比例、歷史凈值波動等方面判斷。

        東江時報記者劉乙端

      編輯:李影君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