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銀行APP上架了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 攝
看中一款高收益理財產品,卻沒有這家銀行的銀行卡,以前遇到這種情況,市民需要辦理一張該銀行的銀行卡才能購買,而如今不用辦多張銀行卡,就能買到心儀的理財產品了。隨著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退出理財產品代銷市場,今年來,銀行理財同業代銷力度正在逐漸加大。近日,記者發現,多家銀行理財產品專區的產品變得豐富起來,除了本行自營產品外,他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也變得多了起來,其收益情況挺亮眼。這意味著,市民跨行購買理財產品,能挑的更多了。
銷售渠道多元化
不少銀行加入同業代銷大軍
“現在上手機銀行,還能買到別的銀行上的理財產品。不用特地去辦張銀行卡,挺好。”市民周先生是交通銀行的客戶,在通過該行手機銀行APP購買過其代銷的招銀理財產品后,對該服務頻頻點贊。
周先生所享受的,正是銀行理財同業代銷服務。記者發現,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產品日漸多元化,不少產品除了在母行平臺銷售外,也走進了其他銀行的理財專區,銀行理財同業代銷力度不斷加大。
以周先生使用的交通銀行手機銀行APP為例,其銀行理財板塊中的發行機構設置,在本行交銀理財的基礎上,在其他機構選擇中,還增設了光大理財、興銀理財、招銀理財、中信銀行等選擇。如記者看到興銀理財目前有兩款產品在售,分別為持有期限最低18個月的固收類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4.55%,以及一款興銀天添利的貨幣理財產品,七日年化收益率達3.206%。
在建行手機銀行APP理財產品板塊中,也專門設置了“其他機構”欄目,代銷別家理財子公司的產品。同時,記者看到,該行理財產品界面還有滾動欄,循環推薦招行旗下的招銀理財的“招睿季添利/招睿金鼎”系列產品,并表示這類產品全新上線,收益表現穩中求進,可到“其他機構”欄選購。而億聯銀行也在3月新上線了一款代銷興銀理財的“添利日日鑫”產品,該產品風險等級為“低風險”,1元起購、申購贖回T+0,近七日年化收益率為2.719%。
據了解,目前不少銀行加入了銀行理財同業代銷大軍,在他們的手機銀行APP上可以跨行購買理財產品。例如浦發銀行APP的理財板塊也能看到交銀理財、招銀理財的產品;而百信銀行、微眾銀行等互聯網銀行也有多款代銷產品供投資者選擇。
據不完全統計,交銀理財、建信理財、中銀理財、興銀理財、招銀理財、寧銀理財、青銀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均已加入他行代銷的隊伍。業內普遍認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的銷售渠道多元化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作為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他行代銷將會迎來雙贏局面。
跨行買理財產品
代銷協議要看明白
打破系統壁壘,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頻頻跨行上線,這是為何?
據了解,目前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主要通過母行平臺銷售,拓展代理銷售渠道意愿迫切。而在去年年底,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理財產品銷售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對代理銷售機構明確了范圍,為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和吸收公眾存款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這意味著,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被暫時“拒之門外”,而銀行同業代銷成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眼下急需開拓的代銷渠道。
要注意的是,相關銀行在產品相關頁面提到,作為代銷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兌付和風險管理責任。從理財產品費用來看,不同銀行代銷所收取的費用標準也不同,主要收費事項包括銷售服務費、投資管理費、產品托管費等,有些中小銀行為了吸引投資者會有不定期的費率優惠活動。
銀行理財同業代銷的火熱,方便了投資者挑選理財產品,但代銷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也逐漸顯現。例如有的銀行對代銷業務的重視程度較低,選擇產品時把控不嚴,銷售人員不了解代銷產品推銷不嚴謹等。投資者陳小姐對此就有頗多疑慮:在A銀行買B銀行的理財產品,出了問題責任在誰啊?
怎樣才能購買到正規的代銷理財產品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市多家銀行理財經理都給出了同樣的答案:通過正規平臺購買,不要輕信沒有資質的金融機構或個人推銷。
“在確保正規金融平臺的前提上,購買代銷產品前也要看清楚代銷協議和理財產品說明書。”我市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在購買代銷產品時,首先要區分好銀行自發理財和代銷理財,在產品頁面,銀行都會明確提示哪款產品為代銷,方便大家區分。同時,要注意選擇具有代銷資格和資質的機構購買,不要通過沒有資質的金融機構或個人購買,還要重點關注代銷產品的代銷協議,要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了解其類型、風險等級等。“市民應結合自身資金和風險承受能力進行選擇,不能只看收益率而忽視產品的投資風險。”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