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組關鍵詞!深港“雙核”引擎如何攜手走向未來?

        深圳2022新年開局,是從深港合作開篇的。

        從探索深港規則銜接的前海深港國際法務區正式亮相,到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將落地實施深港“聯合政策包”;從港澳導游備案即可在“大前海”跨境執業、深圳再次招錄港澳籍公務員,到眾在深港人參與抗疫志愿服務……虎年首月,在深涉港的消息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

        這恰是深港合作在歷經“前店后廠”、產業融通、合作區建設等合作模式,特別是《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下稱《前海方案》)發布和港府提出“北部都會區”概念后,進入全新階段的體現。

        隨著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在即,同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的深港雙城該如何攜手走向未來?深化“從硬聯到軟聯”“從共建到共融”“從流通到心通”或是路徑探索。

        首先,從“硬聯”到“軟聯”。

        深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山水相連,是內地與香港關系最緊密的城市,擁有15個一類口岸和3個二類口岸,且多集中在深港邊境。目前,老牌的皇崗口岸、沙頭角口岸升級重建,可直達港澳的前海客運口岸納入新開口岸范疇,深港西部快軌等項目正規劃建設,“硬聯通”配置日趨完善。

        而“硬聯通”之上,擴大“軟聯通”才能釋放更大開放紅利。盡管前海幾乎以“平均三天一項”的頻次,已累計推出685項制度創新,且相當比例與港澳相關,但仍有許多領域的桎梏需突破。1月下旬,最高法印發《關于支持和保障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的意見》,明確前海在跨境商事規則銜接方面應先行先試,再次釋放出國家層面對深港“軟聯通”提速提質的支持。

        其次,從“共建”到“共融”。

        在深圳,深港聯系最緊密的物理空間無疑是以“西有前海,東有河套”為格局的兩大深港合作區。截至去年底,前海注冊資本千萬美元以上港企約2500家,已是境內港企集聚度最高之地;河套也集聚140余個優質科研平臺和項目,并正式簽訂“聯合政策包”。

        但隨著前海擴區、《前海方案》落地和“香港北部都會區規劃建設”都迎來首個完整年度,深港兩地機制如何創新和對接成為合作關鍵。深港學界現呼吁深圳借鑒“琴澳合作”模式者眾,后者以“共同謀劃、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同分享”,被認為進入“‘兩制’融合區”新模式,實現從物理合作到化學合作的轉換。而與香港新田科技城相連的河套和新納入前海范圍的海洋新城亦被視作“共融”首選地。

        再者,從“流通”到“心通”。

        “軟聯”和“共融”的目的都是為了進一步促進深港政策對接、市場開放和產業協同,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而任何流通和融合,最終要實現的還是意相通的心融合。

        近年來,來深創業就業的港人顯著增多。加上香港北部都會區已規劃“雙城三圈”空間布局,將建成媲美維港都會區的國際創科中心,容納約250萬人口。相當于在深圳南部崛起一座“新城”,開啟深港在經濟、基建、創科、民生和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這也意味著,在出臺現有對港創業、執業、產業政策的同時,也需提前考慮其事業相對穩定后出現的子女教育、醫療和居住等更多涉及安居樂業的民生政策,實現更多國民待遇和發展機遇,推動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藍圖已繪,未來已來。期待深港雙方從更高戰略視野,推動更多制度創新,落地更多實在舉措,聚力“雙核”引擎,新說“雙城”故事!

        (記者 張瑋)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