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太嬌氣”?是我們不懂少年的“抑郁”

        “想開一點就過去了”“小孩子太嬌氣”“過了青春期就好了”……由于青少年抑郁癥狀不明顯,家長們多將其當成“青春期叛逆”

        是我們不懂少年的“抑郁”  

        閱讀提示

        數據顯示,18至34歲青年是成人中最焦慮群體。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

        “傷害我們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人們對事情的看法。”20歲的王書誠說,他與抑郁癥抗爭了5年。

        從初中三年級懷疑自己發病到去醫院確診堅持服藥,從老師和同學誤解取笑到慢慢釋放善意。后來到大學,甚至會主動談起自己的病情。王書誠感受到社會整體對抑郁癥認知的進步。同時,他也感到社會對青少年抑郁癥認知的滯后和不足。

        “想開一點就過去了”“小孩子太嬌氣、太矯情”“過了青春期就好了”……《工人日報》記者采訪發現,由于青少年抑郁癥狀不明顯,家長們多將其當成“青春期叛逆”。

        “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矯情”

        一次英語考試成績發放前,王書誠躲進了體育館的樓梯間。一個人蹲坐在臺階上,希望這個難熬的時刻趕緊過去,母親的責罵在腦中回響,“給我倆丟人,英語這么差。”他突然發力,用牙狠狠咬住手背,直至流血。“疼痛會讓我冷靜下來。”王書誠回憶自己發病說,可能一件小事,就能讓全部情緒崩潰。

        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數據顯示,18至34歲青年是成人中最焦慮群體。2020年,我國青少年抑郁檢出率為24.6%,其中重度抑郁為7.4%。

        王書誠的父母都是高中英語老師,早期沒有察覺到他的抑郁傾向。王書誠的母親說,班主任曾打電話告知,兒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課間不跟人說話。她也發現,兒子體重下降,以往愿意看的籃球比賽也不看了,總把自己悶在房間里。她只是覺得,兒子是英語沒考好受到打擊,太脆弱了,過段時間就好了。

        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劉長輝介紹,重性抑郁障礙是指持續至少2周的心境抑郁或者喪失興趣或愉悅感。在青少年身上,最初會表現為食欲下降、失眠或嗜睡、興趣喪失、注意力不集中等,不太容易被察覺。

        “我不是脆弱,也不是矯情。”王書誠說,班主任的態度經歷過180度大轉彎,最開始覺得成年人才得抑郁癥。父母也覺得有吃有喝、學習環境又好,其余的訴求都是過分的。

        在與心理咨詢師經過多輪徹談后,王書誠父母才有了改觀,同意吃藥治療,還找到班主任尋求幫助。班主任態度改觀后,特意囑咐3名同學輪流陪伴王書誠,給予關心和照顧。

        然而,更多的家長沒有意識到“這是抑郁癥”,導致抑郁癥的就診率很低。

        互動少缺乏真實感,價值衡量標準單一

        青少年心理咨詢師王冠因工作需要觀察過很多個家庭,她發現,作為獨生子女的青少年,與鄰居、同學的互動很少,缺乏大自然接觸,缺少長期玩耍的伙伴。回到樓房家中,玩游戲、看書和電視。接觸虛擬世界多,缺乏真實感。這樣的孩子一旦在現實世界遇到煩惱,容易變得不知所措、一下子無法接受。

        王冠曾對10所中學500余名初高中生進行抽樣調查,她驚訝地發現,132名學生明確表示厭煩學習,還有34名學生覺得人生沒什么意義。

        如今,00后、10后家長無論是對教育的投入和重視度,還是受教育程度都要超過以往,為什么現在青少年更加容易抑郁呢?

        “你現在能考上本科,以后進個大單位就是成功。”這是劉子晴父母常掛在嘴邊的話。劉子晴的生活條件優越,父母總是將一切都安排好,只讓她安心讀書,剛上大學,她迷茫了很久,沒有人生目標,更找不到自己的價值。于是逃課,整天打游戲,最終,被迫退學。

        劉子晴是王冠治療的患者。王冠表示,進入大學后,人際交往能力、認知能力、興趣特長、溝通表達能力等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讓只有“成績好”的孩子很難適應。

        王冠認為,現在的青少年接觸的信息渠道多、信息雜亂,容易受到消極導向的價值觀影響。

        早識別、早發現、早治療

        “任何精神心理疾病都需要早識別、早發現、早治療,這是科學。”沈陽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專家劉長輝說。輕微的抑郁癥,可以通過心理咨詢和治療、適當休息和減少學習任務等方式緩解。但不治療,會讓癥狀潛移默化到人格中,人格抑郁就會悲觀、自我否定,嚴重時會導致孩子選擇自殺。

        王冠認為,除了社會各界的努力,家長積極回應孩子的感情訴求也很重要。家庭教育中,要對孩子有高質量的正向回應,營造好的親子關系。還要為孩子樹立長遠的價值觀,明確的目標和夢想能幫助孩子找到“自驅力”,一次次在挫折逆境中站起來。還要鼓勵孩子多參與同齡人的社交活動。有了良好的社會關系和人際支持,孩子也會更自信。

        劉長輝表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抑郁癥的重要環節。平時可以帶著孩子多參與一些戶外運動,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的球類運動,保證每天的運動時間,運動可以通過生理和生化反應改善體內的激素分泌水平,預防抑郁癥的發生。(記者 劉旭)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分享到: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