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美容行業亂象調查:3支水光針里可能只有1支是正品

        ● 2020年中國注射針劑的醫美用戶中,34%的用戶接受過水光針注射。但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針劑正品率只有33.3%,也就是1支正品針劑背后通常可能伴隨著至少2支非法針劑的流通

        ● 在合法醫美機構中,仍有超2000家機構存在超范圍經營的現象,非法經營的醫美機構店鋪數量超過8萬家。非法機構規模較小,藏身在生活美容和住宅區中,隱蔽性強,較難予以打擊

        ● 在非正規機構注射水光針,使用來歷不明的水光針,都可能對自身健康造成影響,甚至致傷致殘

        對美的渴望是沒有止境的。

        身高164厘米,體重48公斤,皮膚白皙,鵝蛋臉,雙眼皮,還有美人尖,可邱瑩覺得自己仍然不夠美。過去3年里,這位23歲的湖南姑娘通過頻繁注射水光針讓自己的面部肌膚變得更加水潤,“每隔幾個月打一次,效果還不錯,這幾年花的錢應該有幾萬元了”。

        安徽姑娘林蕾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她從網上購買了水光針,收到貨后便迫不及待地往自己的臉上注射。幾天后,她的臉上竟然長滿了痘痘。

        水光針主打補水美白,是當下醫美市場上的“明星產品”。目前,市場上的水光針主要分為“注射水光針”和“無針水光針”兩種。前者是將透明質酸等保濕養分通過注射的方式注入皮膚深層;后者則是通過類似帶有氣泵的裝置,運用氣壓將保濕營養液噴射滲入皮膚基底層。

        《法治日報》記者近期調查發現,像林蕾這樣網購水光針和注射器等輔助用品,根據網上“教程”進行自打的愛美者不在少數。此外,一些美發店、SPA館、養生館等不具備醫美資質的機構也在提供注射水光針服務。

        受訪專家提醒,在非正規機構注射水光針,使用來歷不明的水光針,都可能對自身健康造成影響,甚至致傷致殘。

        顏值焦慮帶來市場 水光針風靡醫美圈

        “我原先一直信奉自然老去才是最美的,挺排斥借用醫美手段整容或者延緩衰老。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皺紋多了,皮膚也暗沉了,加上周圍一些朋友通過注射水光針,確實收獲了比較明顯的效果,我就心動了。”

        7月3日,記者在北京市西城區一咖啡店里見到了李楠。她即將滿30歲,談到年齡話題,她雙手捧起咖啡杯無措地摩挲了兩下:“都說‘三十而立’,但在我看來,30歲是個坎兒。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不再年輕了,尤其是上網刷視頻和圖片時,看到其他年輕漂亮身材好的女生,心里特別羨慕。”

        為了度過這個“坎兒”,李楠計劃近期找個時間去嘗試一下水光針項目,“盡可能挽留自己的青春”。

        和李楠有一樣想法的女性并不少。近年來,隨著“顏值經濟”崛起,對許多人而言,醫美消費從可選變成剛需,這也給了許多產品廣闊的市場,主打補水美白的美容產品——水光針就這樣逐漸流行起來。

        據天津某整形美容醫院劉醫生介紹,水光針具有基礎補水和淡斑抗衰等功效,一支價格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一個療程一般需注射3至4次。

        不過,水光針并不是付了錢就可以隨便開始按療程注射的。

        北京永成魅力整形美容外科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美容與整形醫師分會會員陳志泉告訴記者,打水光針并不像網上說的那樣簡單,首先應該判斷皮膚是否適合,其次還要判斷使用的水光針是否為正品。

        “既然是侵入性治療,就會存在排異反應,而人體面部的神經和血管分布十分復雜。當消費者使用非正品水光針或自行注射水光針時,很容易導致皮膚潰爛,甚至導致血管栓塞、眼睛失明等悲劇。”陳志泉說。

        而根據艾瑞咨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2020年中國注射針劑的醫美用戶中,34%的用戶接受過水光針注射,且有58.8%男性醫美用戶曾接種水光針。但目前市面上流通的針劑正品率只有33.3%,也就是1支正品針劑背后通常可能伴隨著至少2支非法針劑的流通。

        據陳志泉介紹,水光針的主要成分是玻尿酸,在我國按照三類醫療器械進行管理,生產和經營此類產品須取得相關資質。

        《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規定,進口的醫療器械應當有中文說明書、中文標簽;沒有中文說明書、中文標簽或者說明書、標簽不符合本條規定的,不得進口。但在網購平臺上,記者發現,一些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水光針還是能夠輕易購買到。

        虛假宣傳非法經營 醫美市場亂象叢生

        “女人最好的投資就是變美。”

        “能讓肌膚喝飽水的水光針,能讓前男友回頭的水光針!”

        “水光針,鎖住你的美!”

        來自安徽省宿州市的程橙是一家美容工作室的老板,她經常在朋友圈發文推廣醫美產品,水光針是她推廣的主要產品。

        記者給程橙發微信咨詢注射水光針的相關情況,程橙熱情地介紹,在她的工作室打水光針,價格比去醫院便宜三分之一。記者再次詢問貨源是否靠譜時,程橙說:“進貨渠道屬于商業秘密,不便透露,但保證沒問題;工作室的醫生都是我從醫院請來的,來我這做醫美的還從沒有出過問題。”但當記者詢問其工作室是否具有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時,程橙卻避而不談。

        《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十四條規定,醫師經注冊后,可以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執業類別、執業范圍執業,從事相應的醫療、預防、保健業務。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

        由此可見,執業醫師應當在其執業范圍和執業注冊地點內執業,醫生接私活屬于違法行為;且醫美機構必須具有相應的執業許可證。“同樣,注射水光針也需要取得醫師資格證。”陳志泉說。

        實際上,水光針亂象只是醫美市場亂象的冰山一角。

        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法務部主任、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美容醫學教育與管理分會副主任委員李岑巖告訴記者,水光針亂象背后折射的是整個醫美行業的亂象,主要包括機構無資質或超范圍經營,醫生無資質或超范圍執業,藥品和器械質量參差不齊,虛假宣傳產品四個方面。

        《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具備合法醫療美容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其中醫院類占29.1%、門診部類占32.9%、診所類占38%;在合法醫美機構之中,仍有超2000家機構存在超范圍經營的現象,非法經營的醫美機構店鋪數量超過8萬家,非法機構規模較小,藏身在生活美容和住宅區中,隱蔽性強,較難予以打擊。

        據中消協統計,自2015年至2019年,我國醫美行業相關投訴大幅增加,2019年醫美行業投訴6138件,是2015年投訴數量的近13倍。

        為了變美去做醫美項目,如果遇到不規范行醫或者醫美亂象中的任何一個問題,那么對求美者造成的影響或許就是不可逆的。

        2020年10月,一名21歲的女孩在江蘇常州慕妍醫療整形機構先后做了3個手術,分別是唇部塑形(M唇)、假體隆胸及隆鼻手術。10月3日22時許,在做最后一個鼻梁整形手術時,女孩的血壓、心率開始下降,美容機構做了相應的急救措施后,將其送往常州市武進人民醫院急救,但最終搶救無效死亡。

        在陳志泉看來,許多醫美廣告的宣傳具有導向性,只是一味強調只要做了某項目就會變美,對其中的風險卻只字不提。鋪天蓋地的宣傳加劇了人們的容貌焦慮。“為瘦腿進行小腿肌肉阻斷術切斷腿部神經,為成‘精靈耳’在耳朵上打玻尿酸……這些另類的整容項目對身體的傷害是不可逆的,也不會讓人真正變美,正規醫美機構也不會開展這些項目。”

        加大監管懲處力度 營造良好合規環境

        醫美市場為何亂象頻出?

        李岑巖分析稱,這是多種因素交織導致的結果。近年來,醫美行業發展迅速,快于國家對醫美產品的合規審批,使得部分醫美產品在我國的監管體系下成為“黑戶”;行業門檻較低,各種醫美機構、醫美從業者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求美者對醫美認知不清。“醫美中的很多項目實際上屬于醫療行為。注射水光針實際上就是一種醫療行為,而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美容護膚。如果求美者能以去醫院問診的心態接受醫美服務,或許行業亂象不會這么嚴重。”

        在北京知音醫療美容門診部院長李卓看來,很多非法從業者都是打游擊戰,或是有隱秘的銷售網。即使被抓到,處罰也很輕,違法成本很低。這讓許多違法者更加有恃無恐,也加大了監管的難度。

        針對市場上愈演愈烈的醫美亂象,近日多部門出臺相關規定,加強醫美專項整治。

        6月22日,國家衛健委、中央網信辦、公安部、海關總署、市場監管總局等八部委聯合印發《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定于2021年6月至1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重點為嚴厲打擊非法開展醫療美容相關活動的行為、嚴格規范醫療美容服務行為、嚴厲打擊非法制售藥品醫療器械行為、嚴肅查處違法廣告和互聯網信息。

        李卓說,這些舉措體現了相關部門對醫美行業監管的進一步收緊,顯示出國家打擊違法醫美的決心,有利于行業健康發展。

        陳志泉則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宣傳方面,要加強正確引導。水光針可以打,但也要說明可能產生的危害。此外,對于市場中已有的從業人員,要定期進行職業道德培訓;對尚未進入市場的從業人員和機構,要提高市場準入門檻。同時,要建立環環相扣的藥物管理制度,產品的來源和去處也要進行登記,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醫院的產品流入市場,也有助于監管。

        李岑巖認為,想要消除醫美行業亂象,醫美機構和醫美從業者要落實自我管理主體責任,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放在首位,按照相關制度標準,規范醫療美容服務行為;各級醫美行業組織要加強醫美機構的自律引導和風險提示,督促提醒會員單位依法經營、規范經營,不得違法開展醫療美容業務;各地各部門監管機構要強化社會監督,探索建立醫療美容有獎投訴舉報制度,拓寬投訴舉報渠道,完善社會監督機制。(文中邱瑩 林蕾 李楠 程橙均為化名)(見習記者 張守坤 記者 韓丹東)

      編輯:任己章
      分享到:
      分享到:

      相關新聞

      查看所有評論網友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觀點,與今日惠州網無關。發言最多為2000字符(每個漢字相當于兩個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