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 打造名副其實的惠民之州
——七論認真落實市委全會精神努力開創惠州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惠州日報評論員
市委十二屆九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就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名副其實的惠民之州作出進一步部署,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對惠州而言,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歸根結底就是為了讓全市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今天,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并呈現多樣化特點。近些年,面對群眾新期待,惠州把群眾利益時刻放在心上,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推動就業、教育、醫療、交通、住房等各項民生事業取得新進展,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平安廣東建設考評連續9年優秀,榮獲全省唯一“二星平安鼎”,全市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實踐表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民生福祉,使惠民之州建設始終名副其實,就能得到惠州人民的衷心擁護。
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名副其實的惠民之州,就要增強更有品質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落實省打造“兩社三中心”要求,加快推動“未來社區”試點工作;持續推進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加大公辦教育學位供給;扎實推進健康惠州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層醫療服務水平;健全以“一老一小”為重點的人口服務保障體系,加強低收入人群救助幫扶,關心關愛特殊群體生活,守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開展好“水更清、天更藍、土更凈”行動,推進山水林田湖海一體化保護與修復,扎實推進綠美生態建設,保護好惠州好山好水好空氣,加快建設美麗惠州。
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名副其實的惠民之州,就要涵養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文化。物質越是富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越強烈。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惠州現代化格局、氣象和高度;鞏固壯大主流輿論,推動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不斷提高管網治網用網水平;推動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深度融合,更好地組織發動群眾、聯系服務群眾;健全文明行為養成機制,加快打造“志愿之城”;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進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深入開展縛婁古國、梁化舊邦、海上絲綢之路等歷史研究,煥發“嶺南名郡”文化新魅力。
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名副其實的惠民之州,就要建設更高水平的法治惠州平安惠州。要全面加強依法治市工作統籌,立足“小切口”“小快靈”增強立法供給,做好立法執行“后半篇文章”;一體推進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增強各級政府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加強執法司法制約監督,推動嚴格公正司法,努力讓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扎實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筑牢公共安全屏障;堅持“打、防、管、控、建”共同發力,完善社會治安整體防控體系,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面提升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專業化水平。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拿出更多有溫度、見實效的舉措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全市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實打造名副其實的惠民之州,我們定能凝聚起推動惠州高質量發展、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