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華為年度旗艦手機Mate70系列產品發布。原生鴻蒙系統和麒麟芯片的組合,讓國產手機首次實現從操作系統到芯片的全產業鏈自研。AI隔空傳送等酷炫操作,也讓鴻蒙系統再次吸引大家的眼球。
不僅是華為,小米、OPPO、VIVO等其他國產手機廠商也爭相推出自身的操作系統。熱鬧的操作系統“競賽”背后,無疑都指向了其所在的產業鏈和創新生態。
(一)
當前,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操作系統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地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此前從PC到功能機,再到智能手機,我國在相應的操作系統方面一直處于追趕的位置,存在被“卡脖子”“斷供”的風險。
打造一個操作系統難在哪?難就難在構建生態上。業內人士認為,最大的難點并非技術,而是構建生態。
從國際上來看,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主要被安卓、蘋果公司的iOS兩分天下。縱觀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發展史,挑戰者和失敗者不計其數,即便是微軟、三星等這樣的行業巨頭,由于沒有建立起良好的生態體系,或是生態體系不夠強大,最后也是黯然收場。
鴻蒙操作系統2019年首發亮相,直至今年才正式發布被稱為“純血鴻蒙”的原生鴻蒙系統HarmonyOS NEXT,正是因為這些年依然在不斷構建和完善自身的生態建設。
此次華為Mate70系列手機沒有出廠自帶“純血鴻蒙”系統,也從側面說明其應用生態還在建設中。
可喜的是,隨著鴻蒙生態的不斷完善,數據顯示,在中國市場,鴻蒙系統的份額已超過蘋果iOS,成為中國第二大操作系統。在國際上,鴻蒙系統也成為繼蘋果iOS和安卓系統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
(二)
操作系統受到各方重視,更深層次的是其背后的產業鏈和創新生態。
構建操作系統,難在生態,利好也在生態。業界流傳著一句話: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做品牌,一流企業做標準,頂級企業做生態。生態從來都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蘋果是盤踞在產業生態系統頂端的企業,其生態系統是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手機、平板電腦、手表等產品之間實現無縫連接和協同工作,擁有龐大的開發者社區和豐富的應用程序生態,這都是蘋果生態系統的優勢所在。
一個成熟的操作系統需要有豐富的應用生態作為支撐。在鴻蒙操作系統打破國外壟斷之后,鴻蒙生態還在不斷創新、迭代、完善。伴隨著操作系統的不斷進化,將有力推動相關產業升級創新,促進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鏈的協同發展。
從產業創新升級來看,鴻蒙為操作系統行業和軟件生態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新思維。各領域頭部企業參與鴻蒙生態建設,打造鴻蒙原生應用,實現應用體驗的全面革新。這將帶動相關產業的升級和創新,推動軟件開發、硬件制造、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多個領域的發展。
從產業鏈協同發展來看,鴻蒙生態的建設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芯片、傳感器、軟件開發、硬件制造等多個產業環節的協同配合,將帶動電子信息技術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共同發展。
(三)
鴻蒙操作系統這樣的上下游產業鏈和創新生態,對惠州的產業創新和企業發展有何啟示?
生態之所以稱之為生態,就是因為產學研貫通,各類市場主體聚鏈成群,共建生態、共享機遇。鴻蒙生態不是華為的“獨角戲”,而是一個開放、開源的生態系統。
對惠州企業來說,要積極擁抱創新生態,融入創新的產業鏈和生態鏈中,把握整個生態帶來的發展機遇。
寧德時代通過與一汽、東風、長安、吉利等各大國有、民營汽車公司、造車新勢力成立合資公司的方式,共建新能源汽車電池產業鏈,共享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帶來的產業機遇,迅速做大做強,動力電池系統使用量連續多年居全球第一。
事實上,作為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和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惠州是華為等龍頭企業的重要供應鏈聚集地,融入和布局鴻蒙生態有天然的優勢。
惠州積極把握開源鴻蒙操作系統發展機遇,成立OpenHarmony超高清專委會,成為OpenHarmony生態委員會下屬負責推進開源鴻蒙在超高清領域生態發展的唯一主體,成立惠州市開源鴻蒙產業聯盟,啟動開源鴻蒙人才培養行動,培育構建城市級鴻蒙生態,推動生態產業落地和本地企業轉型升級。
春江水暖鴨先知。九聯科技、辰奕智能、華陽集團多家惠州企業參與布局鴻蒙生態,實現鴻蒙生態產品量產和商用落地。
不僅是鴻蒙生態,辰奕智能、高盛達等惠州企業還積極融入星閃聯盟、小米生態鏈等創新生態,充分挖掘生態鏈資源和機遇。
從宏觀角度來看,企業是社會生態的一部分。無論是蘋果、谷歌,還是微軟、三星,他們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單一產品、單一企業、單一產業的成功。構建出一個共融共贏的生態系統,才是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TCL、德賽集團、億緯鋰能等惠州龍頭企業,也在積極打造自己的產業鏈、生態鏈。TCL不僅完成了超高清視頻產業鏈的垂直整合,而且推動生態鏈的開放和全球布局,成為一個生態型的全球化科技巨頭。德賽西威通過攜手行業伙伴共跨智能化鴻溝,共建移動出行、智能駕駛的繁榮生態。
積極擁抱創新生態,共建共享創新產業鏈、生態鏈,搶抓生態機遇,將為惠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活力。
惠州日報記者謝寶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