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要高產,品種和技術是關鍵。11月20日,第二十三屆廣東種業博覽會惠州分會場暨2024年惠州鮮食玉米新品種新技術展示會在市農業科學研究所舉行。活動以“科技賦能種業振興 助力‘百千萬工程’”為主題,現場展示了303個鮮食玉米新品種,并展示了6項鮮食玉米栽培新技術。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惠州市政府有關部門、地級市農科推廣機構、縣區農業科研推廣機構和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有關負責同志,涉農企業代表、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玉米種植大戶等超200人參加活動,大家共聚一堂,探討玉米產業發展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共同助推鮮食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
現場展示超過300個玉米品種。
6項綠色生態高效配套栽培技術展示我市農業科技創新成果
展示會現場,各個試驗地塊上掛著不同玉米品種名稱標識牌,不同品種的玉米也競相在植株上展示著自己的“特長”,它們或葉片寬大、或籽粒飽滿,仿佛蓄力讓自己“脫穎而出”。
當天下著蒙蒙細雨,但絲毫不影響與會人員的熱情,大家紛紛撐著雨傘穿梭在不同的品種試驗區,對試驗的新品種玉米“評頭論足”。技術人員還現場對每個新品種玉米的株高、穗位、抗病性、豐產性、籽粒品質及市場適應性等關鍵性狀指標給大家進行一一解讀。
據悉,在多年探索基礎上,廣東種業博覽會創新推廣與服務形式,第二十三屆廣東種業博覽會在全省15個地市設立16個分會場,示范面積超1000畝。惠州連續第三年作為分會場之一舉辦展示會,活動現場設置了啟動儀式、專業展覽(玉米全產業鏈展示和田間展示)以及農業技術培訓班等多項專題活動,現場展示了303個來自省內外科研院所及種業企業的鮮食玉米新品種,以及6項綠色、生態、高效配套栽培技術,展現了惠州農業科技創新成果。
記者在當天活動的核心區域——玉米田間展示區看到,這里集中示范展示鮮食玉米新品種新技術,包括惠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通過省、市專家篩選出的華旺甜10號、金銀131、粵白甜2號、粵甜41號、廣良糯7號、廣黑甜糯1803等10個展示會重點推薦品種,并重點展示和推廣水果玉米高產密植栽培技術、鮮食玉米富硒栽培技術、甜玉米全降解地膜覆蓋栽培技術、鮮食玉米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示范等6項鮮食玉米栽培新技術。
在玉米全產業鏈展示區,工作人員重點介紹了玉米從源頭生產到終端市場的每一個環節,并將每個環節對應的產品進行集中展示,如種子、鮮玉米棒、玉米汁、玉米面條、玉米罐頭等,以及配套展示了農資、農業社會化服務、植保無人機、農業貼息貸款、農業保險、法律法規等模塊,現場參展企業15家,展示產品超30種。
惠州鮮食玉米良種覆蓋率達100%
鮮食玉米作為惠州重要的農業特色產業,已成為一張“黃金名片”。惠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農業產業特色鮮明,是珠三角農業大市,鮮食玉米經過近40年發展,積累了成熟的種植栽培技術和經驗,良種覆蓋率達到100%,品種以優質鮮食或適加工的粵甜系列、金銀粟、華美甜系列等為主。
2023年,全市玉米種植面積24萬畝,約占全省12%,總產量8.5萬噸,形成了規模化、基地化、標準化的種植格局。目前,惠州打造了一批甜玉米專業鎮、專業村,其中萬畝以上的專業鎮5個、3000畝以上的專業鎮27個,汝湖鎮被評為廣東省甜玉米專業鎮,橫山頭村、光長村被評為省級甜玉米專業村,“惠城甜玉米”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目前我市已保存水稻、玉米、蔬菜等種質資源約1200份,組成‘惠州農作物種質資源工作隊’搜集種質資源189份。”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市將種業作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從源頭抓起,強化種業創新,提升種源自主可控能力,建立了惠州地方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庫和種質資源數據庫,為全市乃至全省的農業科技創新與種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當天展示會現場還舉辦了一場甜玉米產業及栽培技術培訓班,邀請了在甜玉米產業領域具有豐富經驗的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副研究員馮發強進行授課。學員們紛紛表示,此次培訓內容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指導性,通過現場觀摩和實踐操作,他們更加直觀地掌握了甜玉米的栽培技術,為他們今后的種植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通訊員鄧健 湯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