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聯合國糖尿病日,來聽聽專家怎么說

        11月14日是第18個聯合國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題是“糖尿病與幸福感”,旨在呼吁將糖尿病患者的整體幸福感置于護理的核心,進一步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糖尿病有哪些癥狀?如何預防?糖尿病患者如何提高生活質量?記者采訪了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嶺南名醫李樞。

        長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種器官損害

        人到中年的程先生因“口干口渴半年,發現血糖升高10天住院。”他體重指數達到32.8千克/平方米,既往有痛風病史,入院后測隨機指尖血糖11.3mmol/l。經過完善相關檢查,程先生被診斷為糖尿病。

        原來,最近幾年因工作原因在外就餐、應酬、喝酒,還時常熬夜、吃夜宵,幾乎沒有運動,導致體重每年增加。兩年多以前,他體檢發現血糖偏高、脂肪肝、高尿酸、高血脂仍未重視。

        在市中心人民醫院進行“胰島素泵”控制血糖及相關對癥治療后,程先生繼續在該院肥胖門診選擇科學安全、健康、有效生活方式:在醫生、營養師、健康管理師“醫學體重管理三師共管”指導下,從飲食、運動、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干預。通過三個月的減重,程先生體重下降21斤,腰圍減了17cm,最關鍵的是內臟脂肪、體脂肪量均明顯下降,脂肪肝有所改善,血糖、肝功能、腎功能各項生化指標已恢復正常。

        李樞介紹,糖尿病是一種慢性、全身性、代謝性、進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為特征。是由胰島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礙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質代謝紊亂而影響正常生理活動的一種疾病。

        李樞說,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脂肪、蛋白質代謝異常。長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種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腎、神經損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導致殘廢或者過早死亡。糖尿病還可能引發卒中、心肌梗死、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足等。

      醫生在討論病例情況。

        糖尿病典型癥狀為“三多一少”

        李樞介紹,出現糖尿病典型癥狀“三多一少”(多飲、多尿、多食,體重減少),并符合以下任何一個條件的人,可以診斷為糖尿病:

        一天中任一時間血糖≥11.1mmol/L;

        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2小時血糖水平≥11.1mmol/L。

        如何預防糖尿病?

        “很多情況下,合理的預防和應對可以幫助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并減輕并發癥的危害。”李樞提醒大家,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知識,保持合理膳食、經常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人群從40歲開始每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

        如果空腹血糖>6.1,或者餐后兩小時血糖>7.8,但是沒有達到糖尿病的診斷標準,這種情況被稱為“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前期人群建議每半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時血糖,并進行及早干預。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使超重肥胖者體重指數達到或接近24kg/㎡,或體重至少下降7%,可使糖尿病前期人群發生糖尿病的風險下降35%-58%。

        健康人群從40歲開始每年檢測1次空腹血糖。

        得了糖尿病怎么辦?

        “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糖尿病。”李樞提醒,若得了糖尿病,要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延緩已存在的并發癥進展、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糖尿病患者最好的醫生是您自己。”李樞說,做到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才能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首先是健康教育。糖尿病患者要了解糖尿病防治的正確知識、調整心理,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應對。

        其次,要合理飲食,做到少量多餐,總量控制。搭配合理,蔬菜為主,魚肉適當,少鹽少油、戒煙限酒,優先選擇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

        還要適量運動。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可以一周5天,每天30分鐘,運動形式可以為快走、太極拳、騎車、慢跑、健身操、游泳、各種球類等,每周最好再進行2~3次鍛煉肌肉的抗阻力運動。有臟器功能損傷的患者可征詢主治醫生意見,在醫生指導下運動。

        同時要規律用藥。糖尿病的藥物有口服藥物和胰島素,注意按醫囑規律用藥,切勿自行加藥停藥。

        糖尿病人必須監測血糖。常規可3個月測量一次,在血糖不穩定或藥物調整期,次數適當增多,可達每天數次。此外,還需定期監測血壓、血脂、體重、糖化血紅蛋白等。

      預防糖尿病要均衡飲食。

        糖尿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

        有的人說糖尿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主食,其實這是不準確的。

        糖尿病患者需要均衡飲食,控制總熱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但主食是提供能量的主要來源,不能完全避免或減少。

        正確的做法是選擇低血糖指數的主食,如燕麥、蕎麥、玉米等,并適當控制攝入量。

        文 惠報全媒體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李易珩 廖云慧

        圖/視頻 惠報全媒體記者周智聰

      編輯:洪東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