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輪椅園丁”澆灌“心靈之花”
媽媽背著上學的陳斌清華博士畢業回惠州任教傳承“愛的教育”
新學期開學,陳斌迎來了他的第一個教師節。這位“輪椅上的清華博士”,2023年12月入職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成為一名心理學教師,正經歷著初為人師的緊張、興奮和收獲。
成為老師,是陳斌在與疾病的對抗中找到的方向,也是他愿意為之奮斗和奉獻的事業。
2024年9月5日,在母親李惠云的陪伴下,即將迎來自己第一個教師節的陳斌接受記者采訪,此時他表現得成熟穩重且充滿自信。
陳斌1993年出生于惠州,7歲那年確診患有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這是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性疾病,會讓人全身肌肉漸漸失去力量。12歲那年,他徹底失去了行走能力,日常穿衣、吃飯、洗臉都需要家人的協助才能完成。
從此,媽媽的背就成了陳斌上學的“路”,陳斌也在“拼盡全力去生活和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突破自我、實現夢想。
2012年7月9日,100多斤的李惠云背著120多斤的兒子陳斌艱難地爬樓梯,手中提的凳子可隨時讓陳斌坐下休息。
2012年高考時,陳斌選擇了中山大學心理學專業,“希望可以在心理上幫助別人。”大學期間,他參加了一些教育公益項目,看到有學生因為他的幫助重新振作起來,他感受到了教育工作的價值和意義,“老師是傳播、發現和創造知識的一個職業,能夠通過言傳身教給學生帶來積極影響。”
2012年9月1日,陳斌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山大學,作為兒子“左膀右臂”的李惠云離家全程陪讀。
大四時,陳斌選擇繼續深造并萌發了成為一名教師的想法。2016年,他通過保研考試,成為清華大學的直博生。2023年,博士畢業之后,他回到惠州,想找一份高校教師的工作,兼顧教學和科研。
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向他拋出了橄欖枝。“陳斌的經歷本身就非常有教育意義,他到我們學校來當老師,就是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惠州城市職業學院黨委書記鐘文宇說。
2023年12月14日,陳斌從清華大學博士畢業后,回到家鄉的惠州城市職業學院任教,開啟人生新篇章。
成為惠州城市職業學院的教師后,陳斌主要給大一學生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初為人師的陳斌發現:“做老師挺不容易的,也挺有意思的。”
“不容易”源于其教學經驗尚不足,但他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除了向同事和前輩取經,他也會聽取學生的建議,將學生喜歡的話題與授課內容相結合,增強與學生的互動,“確保教給學生真正有用的知識。”
2024年3月13日,陳斌為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大一學生授課,李惠云靜靜守候在教室后面,課前課后準備都由李惠云來完成。
“有意思”則是出于專業敏感性。陳斌發現,不同專業的學生在上心理學課時會有不同的表現,“這啟發了我的思考,這是否和學生的專業特征、性格特質有關?或許可以就此開展一些研究。”
2024年9月6日,學校走廊上的墻繪跳躍身影與陳斌形成鮮明對比,但陳斌通過刻苦努力一樣散發著光芒。
授課同時,陳斌積極開展科研創新。今年1月他向學校提出建設積極心理工作室的設想,學校給予大力支持,為其設立了“陳斌積極心理工作室”,并爭取到市總工會相關經費支持。目前,陳斌正以工作室為平臺,開展兩項課題研究,“爭取早日做一些成果出來。”
2024年9月6日,歇息時間,李惠云為兒子按摩,緩解陳斌手腳長時間不動的情況。
教育和科研不局限于校園。陳斌經常從心理學的角度,給罕見病病友和家屬分享應對疾病的方法和經驗,為他們帶去溫暖和希望。同時,他正聯動學校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師,計劃將罕見病患者邀請到課堂上,讓更多人關注和支持罕見病群體,同時也能豐富教學形式。
2024年9月6日,下班時下雨,李惠云為陳斌穿上雨衣,一起走回宿舍。
從一名罕見病患者,到清華博士,再到高校教師,陳斌的故事傳奇又勵志。“一路走來,要感謝的人和事太多了。”陳斌說,未來要好好工作,擔起立德樹人的職責使命,發揮專業特長,為社會多作貢獻,實現人生價值。
本版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本版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