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琳娜國風音樂會走進惠州 為市民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原標題:

      龔琳娜國風音樂會走進惠州
      “惠東漁歌調是個寶”

        當年,她憑借一首《忐忑》火遍全國,后來又在《我是歌手》等綜藝節目中憑借深厚唱功圈粉無數。7月26日,“行走的聲音——龔琳娜國風音樂會”在惠州文化藝術中心舉行,龔琳娜為惠州市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行走的聲音——龔琳娜國風音樂會”現場。惠州日報記者羅劍業 攝

        憑借“神曲”走紅的龔琳娜畢業于中國音樂學院,接受過嚴謹而系統的專業訓練。聲名大噪時,她依然關注民族音樂的創作和傳播。

        從云貴到陜甘、從川渝到閩南、從沿海到中原,在不斷采風中,龔琳娜從浩瀚的民歌中汲取藝術養分,為中國民歌演唱注入新的內涵。本次音樂會以“行走的聲音”為題,龔琳娜將貴州布依族民歌《好花紅》、彝族民歌《大地的母親》、安徽民歌《十繡鞋》、福建民歌《丟丟銅》、上海崇明山歌《潮水娘娘》、新疆維吾爾族民歌《一杯美酒》、山西保德民歌《圪梁梁》等搬上舞臺,匯成一場國風音樂會帶給觀眾。

        龔琳娜介紹,民歌分為山歌、小調和號子,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在展現民歌作品時,會用當地方言或民族語言進行演繹,使得每首民歌在保持獨特風味的同時又有新的解讀。

        音樂會每到一城,龔琳娜都會與當地兒童合唱團合作。本次來到惠州,龔琳娜與惠州市第十一小學金榜分校合唱團合作了《木瓜》《夢想號子》,其中《木瓜》選自《詩經·衛風》。“很多地方的兒童合唱團都是通過青少年宮精挑細選后組成的,沒想到惠州一所小學有這么多優秀的孩子,不但音準節奏好,精氣神也很飽滿。我希望孩子們在臺上演唱《詩經》的時候,能夠對傳統文化保持一種自豪感,這樣他們以后再去學古詩詞,再去了解我們的民歌,就不會覺得很遙遠了。”龔琳娜說。

        對話龔琳娜

        惠州日報記者:您對惠州的印象如何?

        龔琳娜:我這次來惠州最大的收獲是去了海邊,學到了惠東漁歌調,這對我來說是個寶。廣東地區的漁歌調有它的影響力,可是我們很少聽到。今天我才知道惠東漁歌有26個調,我學了一兩個,希望能夠把惠州這邊的漁歌調傳唱出去。

        惠州日報記者:“惠東漁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惠東漁歌、惠陽皆歌這類具有區域性特色的民間民俗音樂,在推廣方面一直受到地域限制,您覺得應該如何去破解?

        龔琳娜:其實各地的方言確實是有一定的難度。比如惠東漁歌,在我們不了解惠州方言的情況下,唱起來會很難,但它這個調里有“啦打啼嘟調”“呵呵香調”等,這些襯詞是非常有意思的。所以,我想收集不同調的襯詞,把它編成從孩童“咿呀”學語時就可以唱的歌。我想先從這邊的襯詞開始,讓大家聽到惠東漁歌的調。

        熱映的《異人之下》這部電影,主題曲就是《黃楊扁擔》,也是用四川方言來唱的。我覺得方言歌曲、具備每個地方風格的歌曲將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一定不要丟掉自己文化的根。

        惠州日報記者:這幾年,國風熱潮悄然興起,備受年輕人歡迎,您覺得惠州民間音樂怎樣才能搭上國風熱潮吸引年輕人呢?

        龔琳娜:我們本場國風音樂會,主要是由《詩經》和各個地方的民歌組成。比如,我會唱潮語歌曲《回》,也會有福建閩南話的歌曲,我并不是這些地方的人,但我覺得我要尊重每個地方的方言。在音樂會現場,我也會帶著現場的觀眾去體會不同方言的魅力,用大家能接受的方式重新創作,讓大家能夠聽得懂,能夠愛上我們的國風音樂。

        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穿漢服,喜歡去具有傳統文化特點的古城古鎮打卡。我相信,國風國潮發展一定會迅速向前。

        惠州日報記者:不少網友說您的演出是“行走的課堂”,您在演出過程中跟觀眾互動很多,這樣獨特的風格非常惹人喜愛,您能跟我們談談這些互動的設計有什么巧思嗎?

        龔琳娜:大家去聽演唱會的時候,不少人喜歡跟著歌手從頭唱到尾。很多人說,我的歌很難唱,也有人說一點都不了解民歌,與民歌的距離太遙遠。所以我就想用一種方式,像流行的演唱會一樣,讓觀眾也能跟著唱。所以這場音樂會的主題是“行走的聲音”,通俗點講就是走到哪里唱到哪里,學到哪里教到哪里、傳到哪里。比如通過喊勞動號子的時候喊出精氣神;用學公雞叫來唱高音,融合很多很巧妙的方式吸引觀眾去解讀我們的文化,讓觀眾真正了解到我國不同的方言、不同風格音樂的特點。

        本組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實習生劉炳南 通訊員鐘敏玲

      編輯:洪東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