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深!惠州教師接力入黔開展“組團式”幫扶

      原標題:

      惠州教師接力入黔“組團式”幫扶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

      山海攜手 共育桃李

        “來時的忐忑,離別時的不舍。山高海闊、青山路遠,我們永不落幕”“支教工作結束了,一年工作雖辛苦,但是收獲滿滿”……七月,是畢業季也是告別季,結束了在黔西南支教任務的惠州教師,滿載著收獲和感動歸來。下學期開學,一批新的支教老師又將出現在千里之外黔西南各學校的課堂上。這樣的接力,微光聚愛,潤物無聲。

        2021年,國家新一輪東西部協作關系調整,惠州對口協作黔西南州,一批批教師團隊跨越山海,帶去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管理經驗,為大山里的孩子打開了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與當地教師攜手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

        今年6月,惠州日報赴黔西南州采訪小組走進大山里的學校,采訪了一批即將結束支教任務的惠州教師,傾聽他們“跨越千里、山海情深”的支教故事。

        教學改革

        集體備課凝聚智慧力促學生“乘風出山”

        近日,黔西南州興仁市鳳凰中學傳來喜訊:今年本科上線率83.75%,比增30.28%。這一創歷史新高的“成績單”,與東西部協作支教教師背后付出的努力分不開。

      黔西南州興仁市鳳凰中學。

        今年是貴州實行“3+1+2”新高考模式的第一年,如何讓學生在“新高考”中突圍?

        “通過定時間地點、定中心發言人、定主題的做法,能夠有效落實集體備課制度,從整體上統籌教學內容,發揮集體智慧,讓學生掌握的知識更全面,扭轉教學成果參差不齊的局面。”來自博羅中學的數學老師謝滿林說。

        謝滿林于去年9月到興仁市鳳凰中學掛任副校長。他帶領鳳凰中學的老師制訂教學計劃、備課、授課、批改作業、組織課堂討論等,引進各類名師分享先進的教育教學經驗,切實提高高考備考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為了適應高考改革,加強高三集體備課很關鍵。”來自博羅縣華僑中學的鄧叢洪在擔任鳳凰中學地理老師期間,牽頭開展高考復習課堂教學改革、制定行之有效的復習教學方案、指導當地教師開展集體備課和教學工作等,力促學生“乘風出山”。

        “鄧老師上課講題很有條理性,邏輯非常清晰,題目不管是難還是簡單,他都會很有耐心地跟我們講。”鳳凰中學學生朱云浮說。

        開展教育宣傳專題培訓、小學道德與法治專題講座,參加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教學交流活動……在將近一年的支教生活中,龍門縣教師發展中心綜合部主任鄭志釗掛任普安縣教育局教師培訓管理中心副主任,他精心打磨出70多份小學道德與法治云教案,被“粵教翔云”數字教材應用平臺收錄為精選教案,供全省教師免費取用;為普安縣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爭取到該平臺千余個免費賬號,讓更多學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培養興趣

        多彩“課程”讓校園生活更豐富

        “雖說改變了工作的地點,但我沒有把自己當作一名‘流水教師’。”惠陽區秋長善美小學教師戴立基在支教期間負責貞豐縣長田鎮長田中心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因為學校留守兒童較多,他不僅輔導孩子的作業,還十分關注他們的成長。

        晚自習時,他經常帶五六年級的住校生一起閱讀課外書,給他們講述祖國的歷史人文故事等,培養大家的閱讀習慣,引導他們通過讀書學習走向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黃菊媚是博羅縣博師高級中學的一名音樂老師,過去一年里,她先后在興仁市的鳳凰中學、第八小學和特殊教育學校教授音樂課,通過音樂架起了一座與學生溝通的橋梁,深受孩子們喜歡。為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黃菊媚還在鳳凰中學組建了合唱團和現代舞隊,學生們從原來的擔心耽誤學習,到慢慢接納,進而通過學習表演變得自信起來,還在高三的畢業晚會找到了展現自我的舞臺。“希望通過這些文娛活動,能給他們的高三生活留下美好回憶。”

        龍門縣高級中學音樂教師張泳掛任普安縣第一中學科教室副主任期間,積極開展音樂鑒賞課教學和組織古箏社、合唱團活動,點亮學生校園生活。“要想滿足學生對音樂的渴望,把技能教給老師才是‘活’的。”在半年的支教時間里,張泳向當地音樂教師傳授演奏技巧、教學經驗,并為他們答疑解惑,毫無保留、親身示范,協助當地教師參加省市優質課評比等。

        博羅縣博師高級中學教師潘君梅掛任鳳凰中學副校長期間開設了IT社團,下課之后總有不少學生戀戀不舍:“老師,我能不能多學一會兒?”寫文檔、學修圖、學制圖,勤練“脫盲”,參加打字比賽……IT社團挖掘學生潛力,學生收獲樂趣也提升了信心。

        點亮希望

        全情投入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實現夢想

        “這幾天休息得好嗎”“記得吃飯、運動、看書哦”……打開微信對話框,惠陽區第一中學高中部老師袁力掛任貴州省貞豐中學教科處副主任時,猶如一位“老父親”,每隔不久,他都會對手機那頭休學在家的學生小羅噓寒問暖。

        小羅的父親患有精神疾病,母親失聯,奶奶過世,撫養她的叔叔無穩定工作和收入……在這樣特殊的家庭環境下,她患上了抑郁。為了拉她一把,袁力便利用周末去家訪、給她贈書、組織同學給她過生日、定期給她送學習資料等。“希望她從中汲取力量,感受集體溫暖,不放棄學業。”

        來自惠州市第三中學的教師王瑜,在冊亨縣冗渡鎮冗渡中學掛職教學副校長并負責“惠城班”的八年級語文教學工作。她探索出鼓勵式教學新模式,通過口頭表揚、書面激勵、小禮物獎勵等,多角度、客觀地鼓勵學生,提升學生學習信心。

      惠州支教老師在黔西南州冊亨縣冗渡中學給學生上課。惠州日報記者李松權 張藝明 攝

        “老師,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宇宙有多少個星球呀?”來自惠陽區淡水第一小學的教師李玉容,在貞豐縣第一小學負責科學課教學工作,面對孩子們五花八門的問題,李玉容會慢慢和孩子們嘮起來。當講到“中國天眼”在貴州時,李玉容看到孩子們的臉上寫滿了自豪,“希望可以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學習,用知識點亮希望。”

        2022年7月,在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工作的周南江被選派到晴隆縣開展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4個多月后,年滿60的他辦理了退休手續,但他仍然選擇到晴隆,“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這個爺爺。”

        周南江在晴隆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掛任黨支部書記、校長期間,積極爭取東西部協作資金、社會捐贈資金,改善辦學條件,推進人文校園建設,實施“頭雁計劃”工程,讓校園面貌煥然一新。

      晴隆縣中等職業學校。

        針對學校困難學子較多的情況,周南江積極牽線搭橋、協調社會多方資源,在學校設立了“寒梅”助學金,讓更多家庭困難的學子能夠在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完成自己的學業。該校學生易丹父母因病相繼去世,她和兄妹與奶奶相依為命,生活非常拮據。“學校的助學金以及愛心企業家的資助,讓我重新燃起了對生活的希望。”易丹說,“這不僅在物質上幫助了我,更在精神上鼓舞了我,讓我堅信世界上也有那么一束光是屬于我的。”

        愛心托起夢想,希望照亮未來。3年多來,一批批惠州教師接力赴黔,全情投入,攜手當地老師共同發力,推動黔西南教育高質量發展,譜寫了濃濃的山海情。

        相關新聞

      支教路上有“夫妻檔”:“家人在一起,在哪都是家”

        在到黔西南支教的惠州教師隊伍中,有不少是“夫妻檔”,他們不僅夫妻同心“黔”行,還把家人一起帶過來,暫時把家安在黔西南,為的是能夠全身心投入支教工作。

        “夫妻一起來支教,心很定,可以更好開展工作。”林永水是惠州工程職業學院副校長,2022年到望謨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任校長后不久,在惠州城市職業學院工作的妻子曾素蕾也跟隨他的腳步來到了望謨,“聽他講述這里的工作情況后,我也想一起為山區的孩子做點事情。”

        夫妻倆在望謨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各司其職:林永水深入實施教師轉型升級、學生升學通道貫通、專業對接產業三大工程,按下了望謨職業學校發展“快捷鍵”;曾素蕾積極參與梳理望謨職校的教學管理體系,并結合廣東教學改革經驗和學校實際,制定制度和規范工作流程,建立適合學校的教學管理與評價體系。今年7月,兩人任期結束,即將離開的他們感觸良多,“相信只要一棒接著一棒干,學校會變得越來越好,孩子們也能有更多出彩的機會。”

      方海波和何玲瓊一家三口以及林永水和曾素蕾夫妻。

        要交棒的還有惠東榮超中學副校長、望謨縣實驗高中校長方海波。兩年前,他被選派到望謨開展教育“組團式”幫扶工作。第二年,為更好平衡家庭和工作,他動員同為教師的妻子何玲瓊一起來支教。夫妻倆帶著當時不到4歲的兒子,開啟了一家三口的支教生活。“我們一家人一起,在哪都是家。”何玲瓊說。

        兩年來,方海波帶領幫扶團隊以申報貴州省德育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為抓手,傳理念、強改革、建制度,推動望謨縣實驗中學教學教育質量上了一個新臺階。7月,同心“黔”行的夫妻倆一起“畢業”離校了。“我原來連望謨的名字都沒有聽說過,兩年下來,對這里有了家鄉的感覺。”方海波說。

        陳偉國也曾把家安置在晴隆縣。

        2023年8月,大亞灣區第一中學教師陳偉國和妻子朱秀潔來到晴隆縣第三中學支教,為了更安心開展教學工作,他們將母親和兩個孩子一同帶到晴隆生活。

        陳偉國和朱秀潔分別擔任晴隆縣第三中學高三年級的數學老師和政治老師,工作非常忙碌。“他們每天早上6點多就到學校來了,晚上10點多才回家,課余時間還會到學生家里去走訪。”晴隆三中校長助理葉發江說,陳偉國、朱秀潔為學校高三備考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和參考的意見,對推動學校教學質量提升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教學中,陳偉國和朱秀潔都以溫柔鼓勵、耐心陪伴、用心教學、走心獎勵為主,還從老家帶來家鄉特產和大家一起分享,讓不少原本學習不太穩定、學習不夠主動的孩子,逐漸變得優秀起來。

        高考結束之后,學生們把點滴回憶和萬般不舍寫進送給他們的小紙條里:“雞腿很好吃,書夾、筆非常好用,鼓勵的話也很暖心”“以后路過大亞灣,我一定會去看您”……“最觸動我的是,有的學生說要走出大山,學有所成,回報家鄉。”朱秀潔說,這也正是他們支教的意義所在。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劉建威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陳春惠 劉建威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