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全面鋪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今年擬開工158個子項目,投資逾109億元
土地是生命的載體,承載著豐收的希望。今年6月25日是第34個全國土地日,主題為“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日前,記者專訪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及各縣(區)自然資源部門,聚焦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耕地保護、生態修復等工作,解碼我市自然資源高質量發展之路。
去年以來,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全面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緊緊圍繞實施“百千萬工程”重點工作,主動謀劃、積極協調,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厚植綠色生態底色,助力推動“百千萬工程”走深走實,為惠州奮力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貢獻自然資源要素保障力量。
綜合整治
7個“萬畝方”“千畝方”示范項目已開工6個
“項目建成后,推開家門就能看見一望無際的稻田美景,不僅環境變漂亮了,收入也將增加。”5月,惠城區橫瀝鎮墨園萬畝方農田整治項目開工建設,橫瀝鎮水東村黨總支部書記廖谷練對該村未來發展充滿期待。未來,零碎的耕地將整合成高標準農田,打造成現代化、規模化的萬畝良田。
墨園萬畝方農田整治項目是橫瀝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中墨園萬畝方田園綜合體項目的子項目,它的開工將是整個綜合治理推進的關鍵。
“通過綜合整治,將實現增耕地、騰空間、優生態、強活力。”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墨園萬畝方田園綜合體項目涉及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風貌提升及歷史文化保護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4種類型共6個子項目,預計可新增耕地999.5畝,加上現有9978畝耕地的提質,總共將形成10977畝高標準農田,耕地連片程度大幅提升。該項目還將通過拆舊復墾,盤活村莊閑置用地45畝,用于保障文旅項目、三產融合項目等用地需求。
讓農田“小田變大田”、建設用地“小塊變大塊”,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是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深入貫徹落實“百千萬工程”的重點工作。
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可以允許對一定區域內(縣、鎮、村)的土地進行全域規劃、整體設計,一攬子破解土地低效利用、空間布局無序、耕地碎片分散、生態質量退化等難題。
今年,惠州加大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范圍,由3個試點拓展至“百千萬工程”典型縣鎮村,以及惠陽三和與龍門龍潭,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鄉鎮優先編制國土空間集成規劃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
該負責人介紹,當前,全市7個縣(區)都在編制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專項規劃。同時,以鎮(街)為單元擬編制76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已有13個實施方案完成編制并上報省廳,數量居全省第二。
據統計,這13個實施方案共包含352個子項目,涉及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產業導入、風貌提升及歷史文化保護、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建設等內容,項目擬投融資523.05億元,今年擬開工158個子項目,投資約109.53億元。
記者了解到,7個縣(區)在上報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中,選取了7個“萬畝方”“千畝方”項目作為示范項目先行推進。
截至目前,在兩個月時間內,惠城區橫瀝鎮、惠陽區新圩鎮、龍門縣龍江鎮、博羅縣觀音閣鎮、惠東縣白花鎮、大亞灣西區-霞涌街道等6個示范項目已開工,標志著我市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從試點轉向全面鋪開。
耕地保護
落實占補平衡,形成水田指標近8000畝
在博羅縣石灣鎮黃西村埔心二村民小組,連片稻田成為亮麗的鄉村風景線。作為網格田長,村民小組長姚偉喜每周都會繞著村里400多畝耕地走一圈,如果發現耕地違法行為,就拍照取證上傳巡田APP。
土地是城市穩定發展的生命線,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保護耕地,推行田長制,從源頭遏制違法占耕成為重要抓手。
“實現耕地保護關口前移,重心下移,把好耕地保護第一關。”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面推行田長制,是惠州壓實耕地保護責任,強化耕地保護監管的重要舉措,可以遏制耕地“非農化”和防止耕地“非糧化”,推進年度耕地進出平衡,實現保紅線和促生產兩不誤。
去年底,我市印發實施《惠州市全面推行田長制工作方案》,建立了市、縣、鎮、村四級田長和網格田長“4+1”田長體系。
截至目前,我市7個縣(區)已完成耕地保護網格劃定和田長信息填報工作,共劃定了8059個網格,其中縣級網格7個、鎮級網格86個、村級網格1268個、小組級網格6698個,各級田長已全面開展巡田工作,往深往實構建監管有力、保護有力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新格局。
深入推進田長制是我市嚴守耕地紅線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惠州市自然資源局嚴格落實“先補后占、占優補優、占水田補水田”,堅持保護和發展并重,多舉措落實重大項目耕地占補平衡,不斷提升耕地占補平衡項目審批質量和審批效率,高效完成建設用地報批涉及占用耕地的審核,同時大力推進墾造水田工作實施。截至2023年底,已動工面積近2萬畝,完工超1.5萬畝,形成水田指標近8000畝。
與此同時,落實“增違掛鉤”措施,堅決整治違法用地。去年以來,對衛片執法、違法線索等渠道發現的新增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堅決落實“零容忍”整治,組織實施好土地衛片“增違掛鉤”措施,由市財政收繳各縣(區)違法用地經濟補償責任金,倒逼整改落實,形成違法用地剛性約束。
生態修復
紅樹林種植獲國家和省獎勵用地指標1026畝
走進惠東縣范和港大埔屯海岸,映入眼簾的是鷺鳥齊飛、蝦蟹成群,連片的紅樹林與碧海藍天構成一幅和諧美好畫卷。
“過去,村頭的海邊有不少污泥,退潮的時候太陽一曬就會發臭,現在有了紅樹林,水變清了,環境好了很多。”惠東縣稔山鎮大埔屯村村民袁坤漢說,通過實施紅樹林修復營造,不僅改善了生態環境,還推進了當地的鄉村振興發展。如今村里的紅樹林成為網紅打卡點,每到周末慕名前來的游客絡繹不絕,帶旺了村里餐飲和民宿生意。
惠州當前大力實施海灣整治及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這是惠東黃埠鹽洲島。惠州東江圖片社供圖
當前,海洋經濟成為惠州經濟社會發展的“藍色引擎”,在我市重點實施的海灣整治及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程中,范和港紅樹林種植便是一道亮麗風景線。
“2013年至今,通過建立紅樹林保護修復新模式,營造修復紅樹林面積上萬畝。”市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惠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建立紅樹林育苗基地、構建項目管理機制、積極落實激勵政策等,并反哺當地漁業、海產養殖業和旅游業,實現居民人均收入大幅提高,探索出紅樹林種植“惠州模式”。
紅樹林不僅是“生態林”,還是“金樹林”。2023年,我市通過省級核查的紅樹林造林合格面積為2052畝,獲得國家及省級獎勵指標分別為820畝和206畝,這是廣東省首例通過紅樹林造林獲得的獎勵指標,數量為同類全國最高。
據了解,獎勵指標主要用于產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效保障惠東縣糧油儲備中心庫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
在注重海洋生態修復的同時,我市還加快推進綠色礦山治理。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局不斷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工作,積極推進省下達任務,截至2023年底,我市共完成生態修復治理面積190.11公頃,其中歷史遺留礦山102.63公頃,完成度為100%;有責任主體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面積87.48公頃,超額完成本年度有責任主體廢棄礦山修復任務。
據介紹,近年來,惠州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通過拆舊復墾、海洋修復、礦山治理等舉措,強化規劃引領,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加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今年是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關鍵之年。全市自然資源部門將持續加強自然資源整體保護修復,筑牢海洋生態屏障,全力落實紅樹林保護修復任務,同時穩步推進有責任主體礦山和省里下達我市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任務,厚植我市生態底色。
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通訊員鄒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