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降耗+減碳降污!惠州加速向“綠”轉型催生發展新動能

      原標題:

      惠州加速向“綠”轉型催生發展新動能

      持續探索可持續發展模式,讓綠色低碳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底色

        ●惠州日報記者游璇鈺 劉建威

        工作人員來來往往,環境安全中心里的指示燈閃爍如繁星,生產車間能源消耗的每一度電、每一個數據、每一次調試都被記錄在案……走進惠陽區淡水洋納工業區的伯恩精密(惠州)有限公司,一座座現代化、數字化的工廠寬敞明亮、整潔有序,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工廠的固有印象。

        伯恩光學從成立之初,便嚴格按照“綠色工廠”模式建設,截至目前已在綠色低碳方面累計投入達數億元。2019年至2023年,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伯恩精密(惠州)有限公司、伯恩高新科技(惠州)有限公司相繼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據悉,我市累計有綠色工廠34家,居全省第4位;另有國家綠色園區2個,綠色設計產品286種,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3家,在全行業中起示范帶動作用。

        綠色制造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市積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扎實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持續在節能、降耗、增效等方面下功夫,積極引導企業向“綠”轉型,探索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不斷催生發展新動能,讓綠色低碳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節能降耗

        “中水回用”每年減少自來水消耗600萬噸

        記者日前在伯恩精密(惠州)有限公司生產大樓頂樓看到,這里整齊分布著一排排光伏發電設施。“從2019年到2023年,我們加快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目前裝機容量已達到14.8兆瓦,二氧化碳減排量達1.8萬噸,相當于植樹88萬棵。”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能源管理部經理楊敏杰介紹說,伯恩光學四個園區的宿舍和工廠屋頂均裝了光伏發電設施,目前累計發電量達3900萬度,并計劃在今年再建9.8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屆時將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客戶對綠色能源的需求,同時加大公司的綠電占比。

        楊敏杰透露,目前該公司在惠陽區永湖鎮的儲能項目正緊鑼密鼓建設中,建成后儲能容量可達10兆瓦時,能轉移350萬度電,可為企業進一步節約用電成本。

        在工業污水的處理方面,伯恩光學專門建設了十余座污水處理設施,設計日處理能力達到10萬噸,處理后水質均可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值得一提的是,該企業通過實施“中水回用”工程,即污水處理后變為指標合格的中水,再輸送用到生產線上再利用,既實現了減排,又節約了水資源。對此,伯恩光學(惠州)有限公司環安部副經理汪鴻運算了一筆賬:“據測算,‘中水回用’工程實施后,伯恩光學每年可以減少約600萬噸的自來水消耗,相當于8萬人一年的自來水用量。”

        伯恩光學的綠色發展之路,正是我市全力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助力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我市圍繞電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等重點行業,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和生產制造全過程的綠色化,組織開展國家級綠色園區、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創建,推動新型工業化。2023年,全市共有7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綠色工廠,是我市歷年來一次性獲得國家級綠色工廠數量最多的一年。

        減碳降污

        探索生產經營與生態環境共生之路

        對企業來說,綠色制造、綠色發展既是社會責任,也是促進企業節約成本的有效方式。

        作為全球鋰電池頭部企業,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近年將企業的初心使命持續升華,提出“為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的使命,并于2018年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在綠色工廠建設過程中,億緯鋰能通過對電力、蒸汽、冷凍水、壓縮空氣等能源介質的計量與能流分析,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監測與碳足跡追蹤。

        此外,億緯鋰能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利用園區屋頂資源、地面停車場資源建設分布式光伏電站,建成20兆瓦光伏電站,年二氧化碳減排量1.6萬噸,相當于種植93萬棵梭梭樹。同時大力推行循環利用,積極構建“廢舊鋰電池-化學材料-電池材料-動力電池”循環經濟綠色供應鏈。

        無獨有偶,2023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2023年度綠色制造名單中,惠州市德賽電池有限公司榜上有名。

        近年來,德賽電池堅持污染防治和使用環保材料,在制造和服務過程中倡導節能增效,綠色低碳,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在綠色制造的過程中,德賽電池持續改進節能工作、持續優化節能管理、持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各項節能改造及設備節能選型投入等措施,綜合能源消費呈逐年下降趨勢。

        如今,惠州越來越多企業嚴格按照“綠色工廠”創建模式發展,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已深入人心。在此過程中,他們不斷完善綠色制造體系,助推生產制造工藝轉型升級,以綠色、低碳為發展主題,緊密圍繞節能降耗、技術改造、產品開發、能源再利用等可持續發展方向,加快推進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探索出一條生產經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之路。

        催生動能

        高門檻引項目助推產業發展

        綠色制造是一種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現代化制造模式。

        為鼓勵企業推進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支持綠色制造品牌創建,通過財政資金引導企業積極創建國家綠色制造示范,對新獲評國家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分別給予一定資金獎勵,并持續關注企業綠色制造水平和效益,使其真正實現節能降碳、減污增效。

        2017年,大亞灣石化區獲評國家第一批“綠色園區”,是全省唯一入選的園區,這背后離不開“綠色規劃”的引領。

        自大亞灣確立發展石化產業起,石化區便堅持高標準統一規劃,先后編制了《惠州大亞灣石化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等,重點突出安全、綠色、一體化發展。此外,園區的總體發展規劃環評專門編制了碳減排專篇,明確提出打造綠色低碳園區,力爭到2025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20年下降幅度約為16.0%,到2030年,整個園區年碳捕集封存量將達到410萬噸,接近當前碳排放總量的20%,實現低碳園區發展的初步目標。

        為了“將綠色堅持到底”,大亞灣石化區嚴把項目準入關,抬高門檻精準招商,大力打造“優等生俱樂部”,其中重點把能耗要求作為招商引資和增資擴產的硬條件、硬約束,引導能耗指標要素向低能耗、高工業增加值的優質產業項目傾斜。如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一期項目裝置單位產品能耗、中海殼牌三期乙烯裝置的單位產品能耗均優于乙烯行業國內標桿水平,處于國內先進水平。2023年,大亞灣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2.50,在全市縣區排名第二,交出了一份綠色發展的新答卷。

      編輯: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