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也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今年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是“激發消費活力”。要激發消費活力,關鍵就是要讓消費者敢消費、愿消費、放心消費。但現實中各種促銷活動此起彼伏,可謂“亂花迷人眼”,有的規則復雜繁多,有的如玩“數字游戲”,有的背后彎彎繞繞太多,結果“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優惠0.5”,讓人哭笑不得。
實際上,真誠才是經營的“必殺技”,商家如用套路“糊弄”消費者,到頭來難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一)
當今社會,消費活動繽紛多彩,但其中也不乏套路和陷阱,讓人防不勝防。
到商店購物,你可能會遇上滿減、打折、“買一送一”之類的促銷活動,看似劃算的優惠,有些卻暗藏玄機,搞價格套路、變相折扣、故弄玄虛等各種促銷“騙局”,讓人稍不留神就掉“坑”里了。
網購平臺更是花樣多多。預售、拼購、秒殺、打折、紅包等促銷方式讓人眼花繚亂,看得人血脈僨張,但其中的規則算法堪比高等數學,把人折騰得頭暈腦脹。更糟心的是,有的消費者到最后發現,自己還是成了被“薅羊毛”的獵物。
還有的平臺,促銷打著“7天免費試用”“1元低價體驗”等旗號,背后卻暗藏著自動續費、綁定支付賬戶等默認條件,消費者還沒反應過來就可能“被消費”了。即使在試用或體驗之后,覺得不合適,不再消費了,可能也逃不過各種廣告轟炸,一些不良商家濫用個人信息,不停地打電話、發信息,讓人不堪其擾。
不難想象,消費領域中促銷“玩法”太多,容易導致市場泥沙俱下,良莠不齊,讓消費者著實難辨。而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無論何種消費,圖的是公平實惠,要的是貨真價實,如果消費者時時處處總“遭人算計”,這心里能好受嗎?
無數事例證明,不尊重消費者、不講信譽的商家,終究會被消費者所拋棄,被這個倡導和崇尚誠實守信的社會“踢出局”。
所以,真心希望,商家的促銷能夠回歸本真,不再以套路取巧,而是以誠信取勝,實現商家與消費者的互利共贏。
(二)
不可否認,買與賣是一對矛盾。作為買方的消費者,考慮的自然是能獲得物美價廉的商品或服務,而作為賣方的商家,琢磨的則是如何讓消費者多掏錢多消費。
不過這對矛盾并非不可調和,商家真誠以待、誠信經營,消費者量需而入、理性消費,自然是有買賣而無傷害。
促銷,說白了就是商家想要說服消費者來消費,實質也是人與人的溝通活動,而人與人的相處,要的就是真誠和互相尊重。處心積慮的算計、花言巧語的欺騙,只會消耗消費者的熱情,最終作繭自縛。
誠招天下客,譽從信中來。對商家而言,不要惦記如何給消費者“設圈套”“挖陷阱”,給消費者“溫柔的一刀”,而要實實在在不搞套路,促銷規則的設計應簡明易懂,在向消費者清晰、顯著告知規則的同時,優惠折扣算法也要直接明了,讓消費者實享優惠。
對于消費者而言,應堅持理性消費。現在線上線下各種促銷活動花樣繁多,都想著法兒吸引人眼球,消費者要按需購買、理性購物、安全消費。
促銷活動套路多,摸清底細獲實惠;直播帶貨人氣旺,“剁手”之前擦亮眼;面對低價不沖動,理性消費莫跟風……消費者只有做足功課,掌握反套路秘笈,才能有效防范消費陷阱。如果真遇到了消費糾紛,也不要沖動,注意留存好相關交易證據,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當然,對于主管部門而言,要切實擔起監管責任,加強防范和遏制各種弄虛作假的促銷套路。尤其是面對日新月異的促銷行為,主管部門應主動出擊,創新治理舉措。
一方面,充分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對網絡平臺商品價格的監測和抽查,規范平臺的促銷規則。另一方面,暢通消費者線上線下購物的維權通道,持續優化消費環境。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激發消費活力,讓消費者敢消費、愿消費、樂享高品質消費。
總而言之,促銷不搞套路,購物多些理性,監管加大力度,消費環境會更優,人們生活會更美好。
惠州日報記者香金群 歐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