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談丨傳統文化賦能,文旅產業火出圈

        在惠州西湖的游船上,新郎風度翩翩,面含微笑,向著華袍新娘大方施禮。宋式婚禮穿越千年,鳳冠霞帔,十字披紅、三書六聘,傳統文化積淀的濃郁氛圍撲面而來。

        春節期間,惠州日報社、惠州市西湖景區管理中心精心舉辦文旅融合活動“宋式婚禮秀”,古風韻味融入景區,既展現了傳統文化,又增加了年味氣息,吸引全國各地游客的目光。

        這是惠州推動文旅融合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惠州深度挖掘歷史文化遺產中蘊藏的中華文化基因,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一項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成為旅游的“加分項”,展現惠州城市韻味。

      (一)

        今年春節期間,惠州的特色傳統文化活動令無數游客流連忘返,惠州文旅成功出圈。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春節期間(大年初一至初八),惠州全市共接待游客496.08萬人次,較2023年春節(除夕至初六)增長71.5%;實現旅游收入36.04億元,較2023年春節(除夕至初六)增長97.2%。

        惠州西湖景區春節期間舉辦豐富多彩的傳統民俗活動,讓西湖成為爆款旅游目的地,坐穩全省“榜一大哥”位置。在2月9日至2月21日13天中,惠州西湖景區有10天位列廣東省4A級以上景區實時人流排名榜第一、另外3天排第二,僅次于同在惠州的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

        蘇東坡的一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勾起了人們對惠州的無限遐想。翻開惠州千年文脈圖卷,古老靜謐的西湖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奔涌不息的東江吟唱著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傳奇樂章。2000多年的建置史、1000多年的建城史,為惠州積淀了厚重的文化家底。

        弘揚傳統文化,塑造惠州精神,解碼文化基因,賦能文旅融合。龍年春節以來,惠州以傳統文化作為主題,相繼舉辦惠州西湖2024年新春燈會、“宋式婚禮秀”、“龍韻華章·鳳舞新春”、龍舞大巡游等多場新春活動,舞龍、舞獅、惠東漁歌、蓋子獅、舞火狗等傳統民俗表演,為游客展示別開生面、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讓游客近距離感受濃濃年味和惠州文化的魅力。

        在步行街的非遺集市品嘗非遺美食、去水東街縣(區)非遺館看非遺演出、和“祝家軍”巡游祝屋巷……從了解惠州非遺文化,到體驗惠州的非遺技藝,非遺文化以更加多元的方式來到市民游客身邊,受到了廣大游客的認可。

        在惠州廣袤的鄉村,不少旅游景點展示舞龍舞獅、新春祈福傳統民俗,為游客送上新春祝福,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仲愷“潼湖做會”麒麟鬧元宵

      (二)

        古風古韻,各美其美,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傳承與創新。

        如今,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

        比如陜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互動節目“盛唐密盒”,游客沉浸式體驗璀璨盛唐文化;甘肅省博物館“綠馬”“鯢娃娃”、三星堆博物館“青銅啾”、蘇州博物館“胖寶劍”等文創產品,讓原本的文物變得生動可愛;廣東潮汕英歌舞、福建游神活動,讓游客感受到傳統民俗活動的魅力。

        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的惠州,匯集著多元文化和時尚潮流,也在不斷創新方式,推動傳統文化活化傳承利用。

        “惠州開城第一井”梌井重見天日……今年春節前夕,惠州府衙遺址展示館開館,燈光下,漢代的陶網墜,隋唐時期的板瓦、瓦當,宋代東平窯,清代東坡先生野吏亭記碑,都在重新煥發生機,訴說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和惠州歷史。

        這次對惠州府衙遺址的考古發掘是全省除廣州外首次對官署建筑進行的考古工作,它不僅實證了惠州千年府城文化的深厚底蘊,還為研究惠州府治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它們共同織就了一幅惠州古城的文化長卷,讓我們在現代的喧囂中,仍能感受到那份久遠而深沉的文化底蘊。”不少游客為惠州府衙遺址展示館點贊,并化身“攝影師”,用鏡頭定格關于文物的美好回憶。

        惠州府衙遺址展示館也成為春節假期的熱門打卡點,總計接待游客逾萬人次,成為惠州新晉“網紅”景點。

        非遺,正在融入我們的生活。以省級非遺“蘇東坡傳說”為主題,惠州博物館制作“大笑東坡夾”等文創產品,將可信、可愛、可敬的東坡在惠州的故事,以更生動的方式走入年輕人的心間。每逢節假日,在水東街、東坡祠、豐湖書院等地開展非遺展演展示,有形與無形文化遺產充分結合,進一步釋放傳統文化活力,吸引大批市民游客駐足觀賞。

        2023年,惠州舉辦多彩非遺鬧元宵大巡游活動,30多個具有惠州特色的非遺活動和方陣集中亮相,上演了一場充滿嶺南風情、滿載幸福年味的高品質文化盛宴。今年活動升級,元宵期間,“舞動中國龍”——龍舞大巡游全國主會場活動在惠州舉辦,全國巨龍齊聚,時而翻騰、時而穿梭,為市民游客帶來了一場傳統文化視覺盛宴。

      “舞動中國龍”——龍舞大巡游活動現場。點擊圖片查看更多精彩畫面。

      (三)

        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才能枝榮。

        如何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彰顯惠州文旅的魅力,吸引更多游客了解惠州、愛上惠州?這需要我們精心構建傳承機制,巧妙實現文化經濟價值轉化,讓傳統文化融入社會生活。

        建立健全傳承機制,促進傳統文化傳承。以浙江保護非遺為例,浙江省在元旦至元宵期間,每年開展“服務傳承人月”活動,對傳承人進行走訪慰問、發放政府補貼、召開傳承人座談會、安排傳承人健康體檢等服務傳承人的系列活動,營造全社會尊重、服務傳承人的良好氛圍。海寧市建立非遺傳承基地和傳承人帶徒授藝考核機制,每年明確傳承基地和傳承人帶徒授藝目標任務,考核結果與補助經費掛鉤。

        借力“百千萬工程”,轉化傳統文化經濟價值。探索“傳統文化+產業”新路徑,形成鄉村產業發展新模式。比如,貴州畢節新仁苗族鄉化屋村曾經是深度貧困村,通過開展特色苗繡資源文化產業扶貧探索成功脫貧,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2450元增加到2021年的19304元,實現大幅提升。

        推動傳統文化融入社會生活。比如,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不斷探尋古厝坊巷新的“打開方式”,線下推出坊巷音樂節、藝術展、小劇場、劇本殺等文化主題活動,打造沉浸式文旅演藝項目;線上則利用名人故居資源開展云講堂等研學活動,充分發掘古厝內在價值。

        希望惠州能打造出更多熠熠生輝的“傳統文化+旅游”精品,如詩如畫地描繪出惠州的千年故事,讓每一位游客都能在領略自然美景的同時,感受到惠州獨特的歷史韻味和文化魅力。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

        東江圖片社供圖

      編輯:任己章
      上一篇: